又一个老乡的老公去世了,在惋惜感叹之余,不由的泛起了一阵阵的危机感。
早就听说,心脑血管病越来越年轻化了,还没有准备,就悄悄来袭了!
从去年开始注意,不断的有周围的人中,或者是他们亲的、朋的,认识的人,都是岁数不大的年轻人猝死的消息。
去年夏天,老公远亲家的女婿,酒后回去一觉不醒,年龄30岁。
去年国庆节,同事小舅子回家过国庆,第一天晚上,刚入睡就发生抽搐,再没有醒来,年龄31岁。
去年冬天,同行业同事,外出公务期间,中午突发头疼,最后抢救无效,年龄37岁。
去年冬天,老公老家村里人,一觉不醒,年龄50岁。
今年三月八日,老乡的老公,醉酒后抢救无效,年龄不足50岁。
写出来的数据触目惊心,这还是我周围人发生的猝死的事,那些道听途说的,而且因其他事故、疾病去世的都没有记录。
稍加总结,原因大约有三:第一,俗话说,病从口入,不当的饮食,酗酒才是最大的罪魁祸首。第二,运动少,身体摄入的大量能量,无处释放,积压过多,转化成了大量的脂肪,导致血液粘稠,再就是运动少,身体韧性差,抗压力差。第三,是劳累,劳累分身体上,和思想上的,身体上的劳累表现明显,好预防,多休息就是了。思想上的表现不明显,就是人们常说的压力大,也是身体一大主要的隐形杀手。
主要是吃,我们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大国,所有的人情礼往都离不开吃饭,吃饭又离不开喝酒,过去称一醉方休,不醉不归。现在好一些,主客双方往往要喝到醉眼朦胧,双方才算尽兴。从上面的事例中看,五例里有三例就是酒后不醒的。还是需要所有喜欢喝酒的男同胞引以重视。
喝酒是偶尔为之,但是吃饭,却是一顿都少不了的。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大国,有着极其丰富的饮食文化,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吃不到的。
现在好多年轻人,图省事,不想做饭,顿顿吃外卖。食材是否新鲜、干净是其次,炒菜用的油量很大,添加的各种调味料也很多,油汪汪的看起来才色香味俱全。特别是60后、70后的这代人,小时候虽然温饱已不是问题,可是一年只有时节下,才能放开了吃肉。那时候能吃上肉食是最好的生活。所以在大脑的记忆中,对肉食有一种特别的偏好。那时候缺少的,现在有意无意的统统补回来。
同事诽復老公,“穷苦人家出身,饿怕了,只要是有人请吃,命都顾不得要了!”她老公高血压、高血脂,经常头晕。因为工作性质,经常有饭局,每有饭局必定有酒。同事非常担心,她老公却自己不爱惜身体,吃一把药,然后后赶饭局去了!同事说的多了,人家还嫌烦,同事也无可奈何!
其实,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面子最大,身体又不是这一次能搞坏的?殊不知,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压死骆驼的也许就是那最后一根稻草。
每个人听到这些悲剧的时候,总是替人家惋惜,年纪轻轻的,就抛下妻儿、父母不顾。总是以为那是别人家的事,离自己很远。自己总不是那个最不幸的。
可是,防患于未然总是好的,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身体才是本钱,请各自保重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