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我以为战国离我很远的时候,我却发现我在语文课里已经见过他们了。
好多人都是老熟人了。
比如说商鞅。提起商鞅,就想到了商鞅在秦国变法。我们在语文书上通过商鞅学到了徒木立信。可能有些人忘记这个故事了,简要概述一下。
就是商鞅派人在国都的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接近7米长)的大木杆,并当场宣布,凡是能将这根大木杆搬到北门就给他十镒黄金。一开始人们都不信,可是后来有一个人真的去把它移过去了,然后就得到了赏金,大家就知道了,他是真的信守承诺的,所以都开始听秦国政府的话。然后他的变法就开始了。
这就是我在语文书上对商鞅的全部印象。
而当我重读战国史的时候,我对商鞅又有了更深的一层理解。他也属于怀才不遇的典范了。本来是一个很厉害的人,投身于魏国,希望能够出人头地,可是却被嫉妒贤能的公叔痤遇到,公叔痤作为魏国相国害怕商鞅在国军面前得到重用,妨碍到自己的地位。
于是他一直压着商鞅。等他到要死的时候才告诉国军,他这里有人才就是商鞅,希望能把商鞅重用,让他做相国。
但这对魏国国君来说太荒唐了,这相当于现在一个科员秘书,一下升到正国级总理。魏文侯时期的名相李悝与战神吴起,都是通过政绩一步步升上去的,在魏国还从来没有一步登天的情况出现。
本来商鞅是可以一步一步升级的,但就是因为公叔痤嫉妒贤能,所以一直压着商鞅。虽然他知道商鞅是个很厉害的人,但是别人不清楚,所以即使他想着等他死后,可以让商鞅得到重用,即使不用也一定要杀掉商鞅。
但对于魏国国君来说,他会认为他疯了,所以就不是很重视他的话,就因为此,商鞅虽然没有被重用,但好歹逃过一劫。
不得重用的商鞅就离开了,离开了魏国去了招聘人才的秦国。当然,他在这里也并非顺风顺水。一开始与秦国国君见面的时候也没有那么顺利。甚至和秦国国君交流见面了三次,才终于得到了国君的认可。
变法也不是一下子就变的,而是一点一点的观察秦国的国情,才开始针对情况写变法内容。秦国能成为虎狼之师,必然有商鞅在其中变法的一笔。
只可惜,变法者,必身先卒士,悲惨异常。
到最后,商鞅死于自己所写的车裂律法中。
有时候感觉他也挺惨的,明明他的想法也是为了国家好,但最后落到人人憎恨,就连百姓都讨厌的地步,说到底是因为变法太冷酷了。君主死后,天下之大却没有了他自己的地方。
他到最后甚至被逼得不得不谋反。只可惜谋反也是以失败结束,毕竟他也只是君主手里的工具。
每回看中国历史,总是会有一种感叹,他们的命运从写在史书上时,就已经是既定的了。喜爱也好,厌恶也罢,皆成飘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