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职业关系,读书,不知不觉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这些年,尤其是工作之后,拉拉杂杂读了点书,有小说,有诗歌,有人物传记,有纪实作品,有科幻作品,甚至还包括一些期刊。要说这些书带给我什么,三言两语,一时半会儿,好像也说不太明白。但,要说在读过的那些书中,印象最深、触动最大,影响最多的,恐怕就是《此生未完成》。
这是已故作家于娟老师的一本日记式的随笔,这本书是她罹患癌症之后,在与病魔抗争期间一笔一笔写下的,关于童年和故乡,关于亲情与友情,关于爱情与病痛,关于生命与死亡的文字。2020年的那个早春,病毒肆虐,生命,在这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脆弱得好似秋风中的一片枯叶。居家期间,某天偶然在微信读书上看到了这本书,信手点开。原本,是抱着消遣时光,打发空虚的目的去的,但是,不曾想到,仅仅是读了书中的一小段简介,就被深深地打动:“这是一本记录关于生命与生活思索的书,写给内心柔软却迷路人间的你: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一再提醒我们的,就是好好把握当下,以不会令自己将来后悔的方式去生活……”
就这样,我与《此生未完成》有了交集,也有了故事。
这本书我读得很慢,不是不理解书中的内容,也不是因为生活琐事耽搁,而是我第一次那么深切地感受到,当我翻到了书的最后一页,某种程度上也就意味着这位作者生命的谢幕。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也同样没有永远读不完的一本书。《此生未完成》,在泪流满面中,我还是读完了最后一个字。
之后的很多天,走着走着会突然想起书中的某一个场景,坐着坐着会突然想起书里的某一个句子,躺着躺着脑子里又浮现出于娟老师笑容满面的样子……一时间,我好像魔怔了似的,因为一个人,因为一本书。
于娟老师生前是复旦大学的一名教师,年轻貌美,才华横溢。是“高知”,是“海归”,是博士,是无数如你我的普通人永远仰望的一座高山,一颗星星。可是,当她被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的时候,当她一次次与死神殊死搏斗的时候,当她忍受着剧痛用文字给世人所谓“无畏施”的时候,当读到“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的时候,就在那一刹那,才那么真切地感受到:活着,真好!
活着,为了什么?钱权名利,哪一个不是耀眼夺目,可是,它们真的是人一生中必须追求,必须要得到的吗?有没有比这些更重要的东西?从前,我以为好像大概是没有了。因为,这些东西,不就是人证明自己的最有分量的砝码吗?可是,读完了《此生未完成》,了解了于娟老师的故事之后,我才渐渐醒悟,原来,除了钱权名利,这人世间还有更重要、更宝贵、更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守护、去珍惜、去捍卫的东西,那就是握在手上的每一个“今天”,以及能够享受的每一点健康。
也是受了这本书的点化,我开始跑步锻炼。清晨,黄昏,夜晚。晴天,阴天,雪天。春日,夏日,秋日。公园里,操场上,马路边,荒野里,村庄上……我奔跑的脚步再没有停歇。我跑,不是为了给谁看,也不是为了证明什么,而只是想健健康康,精神抖擞,活力满满地度过属于我的每一个“今天”。那些汗流浃背的日子,也成了我一次次挑战自我、激发潜能、超越自我的时刻。跑步,让我的日子,不再是一潭死水,不再是死气沉沉,不再是拖拖沓沓,懒懒散散。
于娟老师说,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可是,现实生活中,因为种种原因,作为父母,我们把陪伴丢了。陪伴孩子的,可能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也可能就是一部手机。那我们的时间哪里去了?我们想过没有?并不重要的应酬,可有可无的聚会,没日没夜的加班,这些,真的比我们的孩子都重要吗?我们不能给予孩子的陪伴,将来可能都会以惩罚的方式入侵我们的余生,亦或是成为我们为人父母永远弥补的缺憾。
忙,是现代人的常态,可是再忙,也要爱自己。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他哪来的力量爱他的家人,他的职业,他的其他一切。一个不爱自己的人,若不是自卑,那就是自私。
这本书的名字很耐人寻味——《此生未完成》。未完成的是事业,是理想,是职责,是使命。未完成里,有遗憾,有惋惜,有不甘,有深深的无力感。像珍爱眼睛那样珍爱每一个“今天”,像度过生命中最后一天那样度过每一个“今天”。好好爱自己,好好经营属于自己的生活,在健康的前提下,去追求理想,去实现梦想,这,就是《此生未完成》告诉我的活着的真谛。
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于娟老师说,每一个不珍爱今天的行为,都是对岁月的渎职。我想说,每一个不用力、用心、用情活着的此刻,就是对生命的玩忽职守。
《此生未完成》,教会我重新开始生活,用最知足的心态,做最微不足道的事情,珍惜每一个当下,精彩每一个当下。
谢谢你,亲爱的于娟老师。谢谢你,《此生未完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