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128229/8df921096822b137.jpeg)
堑壕、铁丝网、铁锹成为一战的有力武器,战线上到处陷入了堑壕战的僵局。
继续第九章。
1
一战的堑壕战让我想起了库布里克的一部电影《光荣之路》。
![](https://img.haomeiwen.com/i3128229/d28c8a4540d907bb.png)
电影描述的就是一战的故事,因此电影场景鲜活再现了一战的堑壕。比如下面这一张,堑壕深度可见一斑。
![](https://img.haomeiwen.com/i3128229/d88e00c7ca10c48b.png)
指挥官躲在掩体下方。
![](https://img.haomeiwen.com/i3128229/67648c287647e340.png)
在另一部描述一战战场的电影《西线无战事》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堑壕战阵地上铁丝纵横密布。
![](https://img.haomeiwen.com/i3128229/4d4099aa264b3759.png)
在富勒少将的描述中,几乎没有一条战线不是以雄心开始,以僵持告终。
1915年4月25日 丘吉尔策动的达达尼尔海峡突破战,登陆后12小时,就被堑壕战控制了局势。战役于1916年1月9日英法联军撤退后结束,进攻方41万人,因为各种原因伤亡失踪的有25.1万人。
1915年10月3日 英法联军发动马其顿战役,结果60万联军,48万因病住院,而战斗中死亡仅26750人。堑壕战凸显防御是更强的作战形式。
火炮的运用并非没有尝试过。但是对敌人的堑壕发射炮弹越多,地面被破幻的程度也越大,正常战场也会变成难以通行的弹坑遍布的地区。一种障碍消失,另一种障碍出现。
后来的坦克大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1916年7月1日英法春季攻势展开。
一开始便是连续8天的炮轰,向敌人的防御阵地倾泻了17.8万颗炮弹。
联军采取的是滚动式弹幕射击,火炮覆盖范围缓慢前移,士兵也跟着火炮向前移动。战役的代价是英军死亡约42万人,法军死亡19.4万人,德军约50万人。
随着时间推移,火炮用量越来越大。17天350万发,19天430万发。战场硬生生被火炮炸成了沼泽地。
以上这些数据让我们看到,一战各条战线上,不是死亡不多、生病很多,那就是死伤枕籍,而且战斗双方的伤亡数量相差不大。火炮并未带来理想的结果。
2
率先打破僵局的是德国人。没有人躲在堑壕内和铁丝网后面,这些工具起不了作用,怎么消灭堑壕里的人呢?德国的手段是毒气。
富勒少将提醒我们注意的是毒气在战争中使用得最人道的武器,也是最有效的武器之一。
毒气人道,富勒是从伤亡结果来说的。毒气当然产生了伤亡,但比起战斗带来的伤亡,毒气产生的伤亡数要少。
第二种打破僵局的手段正是坦克。
率先使用的是英法联军。二战时期却被德国发扬光大。
坦克本身的杀伤力并没有起多大的作用。进攻突然发起,德军不战而逃,这是一个出人意料的奇迹。
新武器的心理威慑力要大于实际的杀伤力。所以说不能慌啊。
3
坦克的使用有助于打破僵局,但是军队获得机动性,还需要更多的履带式车辆,当时还不具备。最终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是耗不下去了。
正如布洛克(见第7章)曾预言的那样,战争的结束不是通过战斗,而是由于饥饿和革命。
饥饿源于封锁。
英国限制进入德国与奥地利的物资。德国以无限制潜艇战回应。在封锁的最后两年,德国有80万非战斗人员死于饥饿或营养不良引起的疾病。
封锁为撒播宣传的种子开辟了一片肥沃的土地。
拉斯韦尔的名著《世界大战的宣传技巧》分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国之间的宣传战和宣传技巧。
![](https://img.haomeiwen.com/i3128229/baffec340084daf7.jpg)
宣传战是杰出的、民主性的工具。它的目的是要支配群众的心灵。
宣传自古就有,宋代就有店主写的广告:门悬白兔为记。门头上挂着白兔标志的就是。但是像现代社会这样大规模的战争宣传是民主的结果。
君权神授的时代,动员群众是不需要宣传的。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让人们意识到政府的权力来自于每个人权力的让渡与授予,改变了这一局面。
整个战争中一个最惊人的事情,就是一个政府很容易用近代的技术和群众的建议使其人民相信谎话。
4、革命
在拿破仑战争和普法战争时期,各交战国不仅不到敌国去策动叛变,反而防范这种事件发生。
过去,战争的目的只是为了改变敌方的政策,而不是改变敌方的政府;只是要改变政府的思想。如果政府被推翻了,跟谁谈判去。
现在英法对德国鼓吹革命。
敌人的宣传和布尔什维克鼓吹的革命思想在群众中传播。战争被描绘为上层一万人以牺牲劳动者为代价的行动。
这其实还是以社会变革为基础。君权神授的时代,民众的牺牲哪叫牺牲。《大明王朝1566》这部电视剧中,内阁首辅徐阶对嘉靖皇帝说,皇帝为君父,万民都是孩子,他自己作为媳妇,只能两头讨好,但如果无法两头兼顾,只好委屈孩子。
然而历史的车轮最终碾压了至上的君权,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皇帝、奥匈帝国皇帝退位,共和国成立而告终。古老的奥匈帝国不复存在,斯拉夫人纷纷独立。
以上是第九章。
第十章,明天,列宁和俄国革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