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春天的寿宁

作者: 梦鸿成 | 来源:发表于2018-03-29 23:08 被阅读686次

            春天的寿宁,青山郁郁葱葱、红花辉映、春意盎然,绿水环绕群山、清波荡漾、春潮萌动,西浦、下党、廊桥、冯梦龙……到处让你吸收到春天的气息,到处让你感受到文化的厚重,到处让你品尝到下乡的味道。

                        细读西浦

            西浦,这个有着1100多年历史的园林式的村庄,钟灵毓秀、人文荟萃,一半属于历史,一半属于风光。

            每次来到西浦,都要站在村口“千年名村”的石门楼和有着300多年历史的“状元树”前,静听村史介绍,了解自唐代以来,这个文化名村涌现出的历代名人和他们身上演绎出的动人事迹,来一次穿越时间隧道,与古代圣贤对话,感悟他们的心灵。

            每次来到西浦,都要站在西溪与北溪两溪交汇处的蟾潭边,看水流漫漫,碧波荡漾,水光潋滟,欣赏倒映在水中的两岸空蒙山色;看沿河两岸垂柳葳蕤,绿意袭人,欣赏柳枝梢黄莺百啭,成群的雀鸟噪鸣;听河岸边“浣衣女子语如弦”,看山道上“牧童短苗韵盈冈”,置身于这幅人间美景之中,令人心旷神怡。

            每次都要沿溪而上,欣赏西浦“三步一柳,十步一桥”之美。当地“西浦风光瞧一瞧,三排碇步十座桥”的民谣,告诉你桥是西浦这个省级园林式村的又一大景观。在主村庄不到2000米长的河段上,有十三条之多的各式各样的桥梁,如虹横跨彼岸,平均每七、八十米一座桥,其密度为闽东之冠,在省内亦属罕见。这些桥形式多样、年代各异,点缀得西浦别具一番风光,其中的福寿桥、永安桥和三条琴桥最具特色,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

            西浦的民俗博物馆,依山傍水,主体建筑为清嘉庆年间建造的土木结构古民居,共有三层,院内有厅堂、左右厢房、中间设天井,东西院有花园,大大小小的房间有五十六间,是典型的兼具闽浙建筑风格的古民居。博物馆依托古民居的建筑格局设三个展区:民间艺术展区,传统农耕展区,民俗史料展区。那1000多件丰富多样的民俗文物、影像资料,展示了当地浓厚的特色民俗文化和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风貌及聪明才智。在这里,古代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保存,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沿着永安桥南岸桥头旁的一条小溪溯流而上,有一座形制特别、在西浦众多礼制建筑中最具特色的西浦缪氏“南阳祠”。这座修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的祠堂规模宏大、布局合理、造型华丽、结构严谨、古色古香,门前环碧水,后倚金钟山,梁枋斗拱精雕细刻、浓描重彩、庄严肃穆。屋脊正面四幅以花卉为题材的彩色浮雕,历经两个世纪风雨,色彩依然十分鲜艳。两侧凹形墙上书写着一副清乾隆年间寿宁知县董正临题赠的、足以让缪氏后裔感到骄傲的对联:“鳌阳族衍状元派,犀浦源承太史家”。跨进大门,最吸引人们视线的是那座古老戏台,戏台、前后大殿连成一个有机整体,上方八角藻井,当年绘着众多戏剧情节,人物栩栩如生,至今仍依稀可辨,屋脊仍残留局部浮雕,纵观整体,仍不失往日的华丽气派。与戏台相对的前大殿(享堂)内高悬一块精制巨匾,上刻“状元”两个漆金大字,中部上方又刻“旨”字,匾四周饰以金漆花边,这块状元匾额显示了缪氏族人的荣耀。

            西浦的溪、西浦的桥、西浦的古树、西浦的古宅……都值得细细观赏、慢慢咀嚼、深深感悟。西浦经久不衰的文化氛围所奠就和留下的古意盎然的人文风物、名胜古迹、经典民居,由于步履匆匆,我们无法一一揽胜玩味,但所到之处总是让人流连忘返,让人回味无穷。

                        夜宿下党

            素有寿宁县“西伯利亚”之称的下党乡,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任地委书记时曾三次披荆斩棘亲临调研指导工作的地方,是习总书记“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地方”。在这里,习总书记身体力行,践行群众路线,推动领导干部“四下基层”,留下了“坚持走群众路线、密切联系服务群众、攻坚克难现场办公、帮助群众解决发展难题”的宝贵精神财富。习总书记在2014年的“兰考讲话”中作了充满深情、长篇幅的回忆,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和“摆脱贫困”重要思想里的许多观点曾在这里孕育。

            当年由于道路不通,习总书记徒步了二个多小时才到下党。今天我们在当地干部的带领下,重走了总书记曾走过的连心路,虽然只是其中的一小段,但大家从中深切体验到1989年7月19日那个夏天,习总书记冒着酷暑、沿着荆棘小道,翻山越岭来到下党之艰辛。今天这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不仅是一次的“补钙之旅”,更是一趟涤荡心灵的“精神之旅”。走到下党乡后,我们来到了具有“单拱跨度世界第一”的鸾峰桥,这曾是习总书记第一次到下党乡时开会、办公、就餐、休憩的场所,我们重温了习总书记当年在这里召开党员大会、现场办公的历史,进行一场生动的学习教育。

            这几年来,下党乡人民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发扬滴水穿石、弱鸟先飞、以干得助、久久为功的“下党精神”,寻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旅游扶贫"之路,正大步流星地向小康迈进。晚饭后,我们散步在下党的沿溪道路上,看那一座座依山而建、面朝修竹溪、层层叠叠、交错有序的房屋,看那一个个装修精致、商机盎然的沿街商铺,看那青山巍峨、绿水缠绕,形成的“廊桥、流水、人家”和美景象,让人很难想象到昔日的下党乡是一个地处偏僻、交通十分不便的典型的贫困村,村民们过着“地瓜当粮草,火笼当棉袄,棕衣当被倒”的贫困生活,下党乡是一个“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照明电、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的“五无”乡镇。晚上,我们还兴致勃勃地观看了寿宁县文化“三下乡”的精彩演岀。

            下党,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思想的“策源地”和“实践田”,“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在这里诞生,“四下基层”的工作制度在这里提出,“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在这里落实,习总书记亲民爱民为民的公仆情怀在这里传扬。来到下党,夜宿下党,行一程山水,存一种情怀,留一段回忆,聚一股力量,真正品尝到下乡的味道。

            难忘下党!

                        敬慕梦龙

            我国古代通俗文学鼻祖、著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冯梦龙(1574年—1646年),于明崇祯七至十一年任寿宁知县。

            冯梦龙从小好读书,他的童年和青年时代与封建社会的许多读书人一样,把主要精力放在诵读经史以应科举上,他曾在《麟经指月》一书的《发凡》中回忆道:“不佞童年受经,逢人问道,四方之秘复,尽得疏观;廿载之苦心,亦多研悟。”可是"才情跌宕、诗文丽藻、尤明经学"的他,科举道路却十分坎坷,屡试不中;仕途也不平坦,直到崇祯三年(1630年),他五十七岁时,才补为贡生,次年破例授镇江丹徒县训导,崇祯七年(1634年)60岁时才从丹徒训导的位置上提拔到遥远偏僻的寿宁做个县令。于是,这位60岁的七品芝麻官在上任的第二天就写下了豪情满怀、朝气蓬勃的诗歌《纪云》:“连花金朵朵,龙甲锦层层,似浪千重拥,成文五色凝。”

            应该说,寿宁是冯梦龙真正得以施展政治抱负的地方。在任寿宁知县短短的4年,他抱着"一念为民之心",努力"以勤补缺,以慈辅严,以廉代匮",广泛调查,洞悉社情,落实了一系列的施政理念,重教育,兴文化,捐俸搞建设,建学宮,修隘口,筑东坝,断清案,寻猎户,除虎暴,移风易俗,公正执法,政简刑清。寿宁一块介绍冯梦龙事迹的牌匾里特地用了“修身治国平天下”这样的语句,充分说明了这个写出“三言”的花甲知县“为官”与“为文”的统一。冯梦龙对自己是这样要求的:做一分亦是一分功业,宽一分亦是一分恩惠;要求自己做到“以勤补缺,以慈辅严,以廉带匮”。一点一滴的付出,带来的是一点一滴的改变。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那篇《告溺女书》:先是动情,后是晓礼,最后动法。谁家没有妻女?没有妻女,你从何处而来?如果溺女,如何恶罚;如果不报,左邻右舍连带官司,直是让人拍案叫绝。人文而果敢,务实为民,难怪很短的时间,社会风气就焕然一新,从而也为他留下了“政简刑清,首尚文学,遇民以恩,待士有礼”的美名。四年的仕途,却有如此的美名,是非常不简单的。

            在寿宁的冯梦龙纪念馆,大量的图文资料,向我们展示了冯梦龙不朽的文学贡献和为老百姓所赞许的政治业绩。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他:"减轻徭役、改革吏治、明断讼案、革除弊习、整顿学风、兴利除害,打造了一个百姓安居乐业的寿宁。"誉他为“勤政爱民”的古代廉吏、能吏代表人物。

            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冯梦龙的影响。寿宁,让冯梦龙施展了政治才华和抱负,也因有冯梦龙而增添了自身的文化厚度,提高了的知名度。当然,冯梦龙也为寿宁留下了他永久的纪念——《寿宁待志》。

                        点赞廊桥

            《中国科学技术史》称廊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唯中国有之”, 对福建的廊桥评价为“闽中桥梁甲天下”。

            在寿宁廊桥俗称为厝桥,是一种以梁木穿插别压形成拱桥,形似彩虹,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品类。由于寿宁山高路远,交通闭塞,在崇山峻岭中,深藏着那么多令人叫绝、具有重要工程技术价值、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的“虹桥”——寿宁木拱廊桥,至今还养在深闺,不为多数人所认识。寿宁是全国拥有廊桥数量最多的县,境内保存的19座廊桥,其中有全国单拱跨最长的下党鸾峰桥、全国最袖珍的犀溪翁坑桥、全国最年轻的杨溪头桥、全国最后一个廊桥主墨师傅郑多金;从年代序列上讲,寿宁木拱廊桥最齐,从清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光绪至民国时期,乃至解放后还在建造,这在全国极为罕见。因此,寿宁无愧为“中国贯木拱廊桥之乡”。

            在寿宁廊桥博物馆,我们看到了有关寿宁廊桥的文字介绍、图片资料和廊桥模型。讲解员不仅向我们介绍廊桥的历史、功能、每一座廊桥的详尽情况,还演示了廊桥的制造技术。听讲解员介绍,如今廊桥早已远远地超出了纯粹作为桥的功能,它其实结合了桥、亭、庙等建筑的功用。大多数廊桥都设有神龛,供奉的神像很广泛,有观世音菩萨,也有关帝爷、文昌帝和财神爷赵公明,还有一些是只有当地人才知道的神明,比如黄三相公、马仙等,喜佛者敬佛,喜神者敬神。村民平时不仅在木拱廊桥乘凉,还在此供奉着神灵,虔诚祭拜,举办民俗活动。对神灵的崇拜已成为当地村民们平淡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精神的寄托。每年的正月是祭祀最隆重的时候,每当这时,乡民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桥上,依次进行祭祀,摆上一整只猪头,奉供茶、酒,添几盘菜肴,上几炷香,磕头作揖祷告祈福。虔诚的乡民既祷告廊桥的平安,又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合家团圆如意。平时,每月的初一、十五也常有人行祀。

            在下党乡,我们看到了是寿宁19座贯木拱廊桥中最为壮观的一座廊桥——鸾峰桥。该桥单拱跨度37.6米,始建于明代中期,清嘉庆五年(1800)正月重建。桥中心间用如意斗拱叠梁建成八角藻井,上覆双坡顶,是中国现存的单拱跨度最长的虹桥。伴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乡村公路网络四通八达,几百年来一直是闽浙边界交通要道的鸾峰桥,如今原本功能已被公路所取代,欣喜的是百姓没把古桥拆除,而在桥中设起神龛,祀奉临水夫人,紧密地把桥与庙结合在一起,成为独特的桥庙,既用于虔诚的乡民祷告廊桥平安,又顺了乡民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合家团圆如意的习俗。

            在山峦连绵、溪流纵横的寿宁,一座座凌空横跨的木拱廊桥犹如彩虹,勾勒出与众不同的历史和文化,独具特色的木拱廊桥凸显了这里的文化底蕴。走进寿宁,如同走进木拱廊桥博物馆。建造木拱廊桥不用一钉一铁,纯由木头以榫卯结构架构而成。寿宁的木拱桥,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技艺,在中国桥梁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无不显示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桥梁建造的辉煌成就,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学术价值、使用价值和传承意义。

            为寿宁的廊桥点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走进春天的寿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nzv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