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得到参加了“幸福三部曲”挑战赛——用连续15天的时间每天至少学习一节陈海贤老师在得到开设的课程。
才想起来自己在好几年前就买了陈海贤老师的《自我发展心理学》,只是没有学习完。有些事情就是这样冥冥之中早有安排。现在可能是学习的最好时机。
于是参加了挑战,从头开始听陈老师的课程。
在听《改变本质:如何创造新经验?》时,颇有点感想。
我们似乎一直处在不喜欢改变,又渴望改变的矛盾和纠结中。
不喜欢改变,是怕环境等改变让我们没有了安全感、掌控感。
而渴望改变的是我们多多少少都对现在的自己不满意,想变得更好。
世界的改变、环境的改变、周围人事物的改变我们控制不了,我们能控制的是让自己有所改变,好适应不断变化着的外部世界。
但让我们沮丧的是,在尝试过各种好习惯地养成后,我们发现改变真的好难啊。
但经过听课、看书和自己实践之后慢慢懂得,我们一边渴望改变一边觉得改变很难,是因为我们想要的太多。
不是想一蹴而就,就是想经过小小努力就可以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却没有意识到,哪怕小小的行动,带来的小小底改变,带给我们小小的体验,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听了陈老师的这节课就更加有感触了。老师说:“人有理智的一面,也有感性的一面。对于改变而言,理智提供方向,而情感提供动力。我们感性的自我受经验支配,它只认我们切实体会过的‘经验的好处’,而不认我们理智所构想的‘期待的好处’。”
对“期待的好处”。这是一个很好的提法。我们一想到自己要做出一些改变、养成一些好习惯,不就是出于看到了某种“期待的好处”吗?
看到别人因为做对了什么而得到了我们想要的结果,我们也会希望自己能做同样的事,得到同样的结果:
但是,常常事与愿违。然后就发现那些成功案例都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永远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陈老师把“期待的好处”和“经验的好处”进行了对比:“‘期待的好处’是我们想象中的好处,是抽象的、发生在未来的、被教导出来的,而‘经验的好处’是具体的、发生在过去或现在的,是我们通过亲身体会、真实感受到的。”
陈老师说:“改变的本质是创造新经验,用新经验来代替旧经验的过程。”
所以,我们要想让改变得以实现,让期待的好处真正成为我们经验的好处,就必须去创造新经验。
“一旦我们的某个行动获得了这种好处,它就会被保留到我们的生命里,哪怕我们没有意识到,它仍然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我们都知道思想会改变行为,但对于我们来说感更有建设性的是用行动来改变并强化思想,再反过来进一步影响行动,用正反馈来形成正循环。
所以,陈老师说:“创造新经验需要通过新的行为,获得新的反馈,新的强化,并亲身感受到它。亲身感受到的经验,和听来的道理很不一样。”
而要有新经验,干坐着、躺平着肯定不行,但要一下子做太大的行动不是没动力,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这让我想到了两本书,一本是李松蔚老师的新书《5%的改变》,另一本是刘轩老师的《幸福的最小行动》。这两位心理学家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一个思路,那就是:不要贪多求大,从最小的行动、做最小的改变开始。一点点行动,哪怕带来5%的改变,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5%的改变》告诉我们:“你需要的不是大道理,而是让自己动起来,不需要做到100%,只要改变5%,生活就有新的可能。”
《幸福的最小行动》给出的思路是用简单、具体、方便执行的,可行的最小付出,把大目标分解为小动作。
脱不花老师在得到管理者沟通训练营中提到的“切香肠战略”。当面临一个看似棘手的大项目时,我们要学会为项目设置很多个里程碑。“把香肠切得小小的”,一点点小成绩也是成绩,一点点小成功都是成功。
积小胜得大胜,用看似一个个不起眼的小小推进来不断增加自己的信心、增长团队的士气、获得领导的关注和支持,进而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解决棘手的难题,获得想要的成功。
改变的本质是要创造新经验,而新经验来自新行动,哪怕再小的行动,支棱起来、动起来,再小的胜利,也值得嘉奖,因为,那是让改变发生的开始和可能。
无戒学堂2022年日更第208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