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作者:采铜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99-9048-4
出版时间:2016年4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
采铜,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知乎牛人。2011年6月加入知乎,至今贡献了975个回答,获得539375个赞同和124840个感谢,被公认为知乎社区中最具“知乎精神”,最符合社区理想和追求的楷模。已出版电子书《深度学习的艺术》和《开放的智力》,《精进》是采铜出版的第一本纸质书。
推荐语
本书作者以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努力和成功七个主题为切面,尝试去探讨和解答生活、工作、学习与自我认知方面的种种困惑。大量列举案例,引用权威学者的观点,精心调制,从而为读者提供了一道加了勺的美味鸡汤。建议对人生各种问题还很迷茫的探索者,初入职场的年轻人以及爱知求真的大学生们认真研读,学习作者思想的精髓。
01 时间之尺
a. 对待时间,我们应该怀有“郑重”的态度。所谓“郑重的态度”,是指:恪守本心,知轻重缓急,聚焦当下,全心投入,不虚度光阴。
b.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Philip·Zimbardo)多认为,根据“时间视角”可以将人分为五种:
第一,积极过去视角
第二,消极过去视角
第三,享乐主义视角
第四,宿命论视角
第五,未来视角
应该多采纳积极过去视角、享乐主义视角和未来视角,少采纳消极过去视角和宿命论视角。
c. 林德沃(Lindvall)从“平衡时间观”和“延伸当下感”出发,提出十条建议:
- 生活在当下
- 严肃地对待时间
- 留意自己拥有的空间并享受它
- 反思自己和其他人的时间视角
- 从现在出发联结过去
- 不完全沉浸于过去
- 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
- 平衡计划和非计划时间
- 视未来存在于当下
- 对未来保持积极态度
d. 做远景规划时,人们会着重考虑目标的价值和意义,而对于眼前的事情,人们则更在意可行性和具体步骤。
平衡“远期未来”和“近期未来”,有两个策略:
- 使远期未来的目标更具体化、情境化和可实施;
- 降低近期未来的“非期望行为”的便利性,主动增加挑战难度。
f. 多做长半衰期的事情,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长半衰期的事情包括:
积累可信的知识、训练实践技能、构建新的思维模式、提升审美品位、反思和总结个人经验、维持健康、建立和维护关系、寻找稀缺资源、探索构思发明、获得高峰体验
g. 多读经典,因为经典往往包含某种接近本质的东西。
h. 有意识地辨别、屏蔽噪音,对泛滥的资讯保持警惕。
i. 时间管理需要考虑节奏--工作要快,生活要慢。
j. 提升时间使用的深度,完全沉浸,达到“心流”状态。最简单的方式:开发保持一项长期业余爱好。
02 寻找心中的“巴拿马”
a. 面对抉择,采用“最优原则”,而不是“满意原则”。
b. 从“目标”、“眼界”和“信念”这些维度看,格局分四种:
- 零度格局:盲众(看不见)
- 一度格局:逐利者(看自己)
- 二度格局:理念人(看天地)
- 三度格局:至善之人(看众生)
我们无须期望一步登天,直击人生最高目标。但要有勇气,设定更高目标。然后,从现有格局出发,向上一步出发。
c. 遇到困境,尝试用以下三步来分析:
- 找出隐含假设;
- 识别隐含假设中不合理性,进行校正;
- 形成新的思维框架,思考“可能选项”并尝试实践。
d. 常见的四种隐含假设:
- “赛道假设”:人生是场比赛。
- “低关联假设”:人生种种经历相互独立,不存在关联。
- “僵固型心智”:用固定的眼光看待能力和成长。
- “零和博弈”:不相信“双赢”、“共赢”的可能,更倾向于“争夺”与“争斗”。
e. 建立新框架的方法:
- “目标悬置”:结合串行与并行模式,适当地切换目标,执行一个目标,悬置其它目标,如此往复,可以很好地控制。
- “能力嫁接”:能力可以“迁移”,大胆尝试,创造新的可能性。
- “特性改造”:把“消费型兴趣”升级为“生产型兴趣”。
f. 用精细化思考来克服天性中选择的弱势。以工作为例:
第一步,从源头开始梳理,重新定义根源性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工作”。
第二步,基于重新定义的问题,找出所有可能的工作特征,力求全面,与问题相关。
第三步,在罗列的因素中进行筛选,按重要性进行权重赋值。
第四步,列表格,对不同工作机会职业价值的各个因素进行打分,将因素分和权重分逐一相乘,然后相加,即得每个工作机会的总分。
03 即刻行动
a. 现在行动。考虑做事的心理成本,先从小事做起,把必须要做的小事处理掉。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b. 学习“精益创业”的思维,用“产品”说话。注意点有三:
- 抛弃“完美主义”心态,我们永远无法完全准备好。
- 合理评估反馈,把批评当做一种信息对待。
- 对产品不断修正,小步快跑,迅速迭代。
c. “多线程”工作时注意以下几点:
- “核心思考区间”的工作不可中断
- 对不同认知类型的工作分层处理
- 集中处理同质性工作
d. 三行而后思,行动中蕴含不易用语言表达的隐性知识。
f. 反思注意点:
- 保证及时性
- 梳理“反应链”
- 关注意外现象
04 怎样学习,才能直面现实
a. 向自己提问,主动构建知识体系
b. 通过解码,深入事物深层
c. 不断扩展知识系统
d. 深度学习:探索深层价值
e. 技能是学习的终点,把知识当成一项技能来操练
f. 知识操练的三种方法:写作式、游戏式、设计式
05 向未知的无限逼近
a. 简化是清晰思考的前提,要简化外界输入的信息,我们要用好“过滤器”。四点建议:
- 精选可信赖的信息源
- 不追逐当下流行或过热信息
- 重事实信息,轻观点和评论
- 定期闭关,屏蔽外界纷扰
b. 培养简洁的表达能力。简化思维之道:
- “删减”:把不必要的东西去掉
- “浓缩”:把丰富的信息浓缩灌注进一个“小容器”中
- “模式化”:找到共通的模式在现象间建立联结,并加以压缩归并
c. 灵感源于潜意识。产生创意的五个思维步骤:
- 尽可能地搜集原始资料
- 重复“咀嚼”原始资料,构思初始创意
- 中止有意识的思考,启动潜意识思考
- 随时准备迎接“灵光乍现”时刻的来临
- 加以改造、完善,使之切实可用
d. 图像化思考可以帮助突破工作记忆的限制,能改善思维,促进创意
e. 思考有盲区,能帮助我们尽量消除盲区的工具有:矩阵和清单
06 努力,是一种需要学习的才能
a. 努力需要有效的策略
b. “成长型心智”的人取得的成就明显高于“僵固型心智”的人
c. 没有长板最危险,要专注、极致
d. 懂得“舍弃”,不要凡事求全,过分追求完美
f. 构建个人的“挑战阶梯”,走出舒适区
g. 不把“兴趣”作为做事的先决条件,在努力做事的过程中获得乐趣
07 每一个成功者,都是唯一的
a. 成功不可复制,每个人只能创造自己的成功
b. 大学生需要做一个主动探索的学习者:
- 利用好本校平台:图书馆、老师、优秀同学、学长
- 善用互联网的优质教育资源,如:MIT公开课,TED,Coursra,Udacity,edX……
- 主动试错
- 了解和评估自己智力资产的价值
- 已完成具有创造力的作品为目标
c. 在现实世界中思考理论问题,在理论世界中思考现实问题
d. 独特性是最好的竞争力,不要为追求社会认同做事
e. 尽量去做酷的事。七个方法可以帮我们变得独特,变得酷:
- 抗拒自己的欲望,或者延迟满足欲望
- 质疑貌似可信的言论,不盲从任何人
- 屏蔽流行信息,或固定时间接收流行信息
- 思考不可能,发展出可能性
- 保留发展自己的“怪癖”,并将其发展成自己的竞争力
- 为小事物狂热,并在小事物中发现大世界
- 开展思想和行动试验,让思想和行动相互激发
简评
此书引经据典比较多,有很多涉及心理、认知学的理论,应该是结合了作者深厚的专业功底。全书的观点并不特别新颖,但切入的视角有自己的特色,整个论证过程也比较严谨。但全书也有不少在我看来用力不足的地方,比如:有不少篇章,更注重阐述过程,而结论蜻蜓点水,让人觉得汤够丰盛,勺子太小;还有,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正式出版与网络上随便写写文章的心理成本不同,感觉此书的语言过于平淡,之前在网上看的采铜的文章所带来的文字冲击感荡然无存,不知是因为作者过分谨慎,还是编辑后期阉割得太厉害;采铜以前写文,虽然也都是长文,但文字紧凑,知识密度高,然而,此书很明显文字稀薄了不少,应该受篇幅过长所累。
总体来说,对于阅历尚浅的莘莘学子或者身处迷茫状态的社会新鲜人,这本书应该还是很有裨益的,至少其中所提到的一些理论总结值得回味、深思。最有帮助的地方在于,采铜毕竟阅读面很广,文中所有引用的牛人或者牛文都值得进一步深入阅读和探索。读完这本书,只是开了一扇窗,路在脚下,还需徐徐求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