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书不能白读
读书,到底读到了什么?

读书,到底读到了什么?

作者: 书不白读 | 来源:发表于2022-02-23 17:33 被阅读0次

    我们都知道读书有用,但到底有什么用?实际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有人说,读书可以改变人的认知,让你明白一些从前想不明白的事;也有人说,读书可以改变生活,帮你陶冶性情,培养气质;还有人说,读书可以解决实际的问题,不知道怎么与人沟通,读《沟通的艺术》,不知道怎么处理亲密关系,读《为何家会伤人》,不知道怎么育儿,读《世界是我们的课堂》……这么看来,读书可以解决一切的问题。

    毛姆在他的读书随笔《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中,这样写到:“培养阅读的习惯,能够为你筑造一座避难所,让你逃脱几乎人世间的所有悲哀。”

    由此可见,读书的好处有很多,关键点是不该将读书这件事,只停留在“读”这个层面,应该走出书,让书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反馈。对于这个问题,在《不止读书》中,作者魏小河给出了他的答案。

    作为一个坚持长期阅读的书评人,魏小河不仅出版了自己的书——《读在大好时光》、《冒犯经典》等书,成为了青年作家,还在各个自媒体平台上,分享自己的读书见解、阅读思考,以这种方式影响他人,带动更多人爱上阅读。因其文字广受好评,被称为是“最懂年轻人的书评人”。

    在《不止读书》这本书中,他以六个维度讲述了书、作者和他的关系,将他读过的书串联在文字间。其中,既有经典好书,也有近几年出版的新书。向我们展现了读书人的生活,也用书名和内容,告诉我们到底该如何读书,即不止读书。

    一、读书

    如果为书籍进行分类,可以划分的种类有很多,最简单的就是将书籍分成两类:虚构类和非虚构类。在本书中,作者重点介绍的是一些虚构类的书籍,比如被大众熟知的几本——《简·爱》、《红与黑》、《麦田里的守望者》等。

    对于书里没有介绍非虚构类的书,我想原因大概有两点:(一)虚构类作品所传递的信息不如非虚构作品更直接。因此,更需要解读;(二)虚构类作品更容易出现“一百个读者心理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的效果,因此,更人容易形成对比,或是思想上的共鸣,为喜欢读书的人带来阅读兴趣。

    因整本书中,有不下20本书,所以,也可以把这本书当成一个书单,在不知道读什么书的时候,翻开某一篇。也许,你就会找到想读的书。又或许,你正巧读了这些书中的某一本或某几本,可以跟着作者的讲述,重新回顾一下书里的内容,也检验一下自己读到的内容,自己的认知在哪个层面,自己是否读出了书以外的内容

    二、读人

    读书,读书,如果不止读书,我们还能读什么?读人,在阅读《不止读书》时,你会发现,书与人形影不离。其中,最直接的人,就是书籍的作者,间接的人有作品中的人物、生活中遇到的人,还有自己,下面我们重点来看看关于“作者”这部分。

    比如,作者魏小河在整本书的第一部分,为我们介绍了8位作家,包括沈从文、张爱玲、马尔克斯、海明威、李娟等。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有的作者我们熟悉他写的书,但却不知道他的名字;也有的作者,我们熟悉名字,但真正让我们说出他写了什么书,好像又说不清楚。

    其实,每位作者笔下的人物、故事,都与他们本身的成长经历、人生经验息息相关。比如,作家童伟格童年丧父,可能是为了弥补自己,在他创作《王考》这部小说集时,“父亲永远在场”。读书不仅仅是在读书的内容、故事,也是读人。在书里认识作者,了解书里的人物,甚至是不断的找寻、重塑自己。也许,当人与书真正融合的那一刻,才是阅读开始的时候。

    三、读生活

    除了“读书”和“读人”,在书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作者魏小河的阅读成长经历,了解到他的生活,让我们深切的明白,喜欢读书并不是天生的,坚持读书也并不是一件难事,但只有你真正开始,然后喜欢上读书,才能把书与生活,书与人的关系看明白,调整清楚。

    有时候读书需要一个契机,有时候读书需要有人引导,有时候……读书就像爱上一个人,莫名其妙就开始了,然后渐渐喜欢,到后来的一直坚持。

    因此,读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读书,两者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成就的关系。如果回到开篇关于“读书到底有什么用”的问题,我的答案是:

    读书,就是读书,是一种像“呼吸”一样自然的习惯,是一种可以潜移默化影响我们的力量,也许会很慢,但却可以从深处,为我们重塑身心。

    读书,不止是读书,是一次不断与人对话、碰撞的契机,是一趟不断发现和寻找自己的旅途,也是一个不断成长蜕变的循环……

    所以,今天你读书了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到底读到了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oool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