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千名学子叩阙上书的压力下,神宗皇帝被迫罢免邓绾,另择官员审理白水潭一案。
主审官的人选成了焦点。冯京和文彦博推荐范纯仁(石越也希望范兄来审),以王安石长子王雱为首的新党则推荐谢景温(也是个小人)。
同一个案子,不同的人来审,结果可能大相径庭。《琅琊榜》中,太子和誉王争夺庆国公侵地案(誉王和太子争夺储君之位,庆国公公开支持誉王)的审理权时,梁帝先骂誉王,这个案子交给你来审,必定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又骂太子,让你来审,能株连多少株连多少。最后,梁帝选了两边不靠又能秉公处理的靖王来做主审官。
神宗皇帝既不希望白水潭学刊一事不了了之,又不希望处罚太过。所以,他既没有选范纯仁,也没有选谢景温,而是任命一个叫陈绎的官员权知开封府,审理白水潭案。
陈绎一向以能平冤案、断大案出名,是皇上亲口嘉叹断案不避权贵的强项令。他认同新法,支持王安石,却不与新党中的小人同流合污,是一个有清名令誉的实干家。
陈绎顶住了王雱的压力,按照自己的想法上报皇上,得到了皇上的认同。最终处理结果是:桑充国无罪释放,孙觉、程颐罚点小钱,段子介杖责二十,写文章非议新法的十三名学生和叩阙上书的十七名带头分子革去功名。石越罚俸一年、撤销白水潭学院山长的职务。
白水潭风波持续数月,从桑充国等人被抓,到结案,整个过程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各路人马精彩亮相,神仙斗法。其中有许多精彩绝伦的斗嘴、辩论,非小小札记所能展现。作者不但思路清晰,文化底蕴深厚,而且对每个人的立场、性格把握得极好。
首先说说石越,这场风波暴露了他斗争经验不足和稚嫩的一面。作为一个熟知历史的现代人,他深知因言获罪最严重的后果,最初的处理也是恰当的。保护了学生,让对方找不到人,无从定罪。但他低估了政治的黑暗和人性的丑陋,也缺乏走一步看三步的眼光。当他在王安国、赵颢的帮助下,得到皇帝的一个口头许诺时,就以为事情到此为止。结果失了先机,被动挨打,差点断送了桑充国的性命。最后不得不暗中策动学生叩阙,来打赢这一仗,而且只是小胜,不是全胜。
帮助石越赢得最后胜利的,是他的幕僚潘照临。这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他第一个看出石越的目的和野心,毛遂自荐投入石越麾下。他对事情发展有着惊人的预见性和判断力,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当石越顾忌叩阙上书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时,他却胸有成竹地说皇上是仁君,断不会对学生下狠手。这个人完全没有道德包裹,凡事只讲利害关系。他既是得力助手,也是一个可怕的角色。他投靠石越是不是别有目的,目前还不得而知。
白水潭之案发展到数千学子叩阙上书,与宋神宗的摇摆不定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说他最初任命韩维主审,曾布、邓绾协理时,还算是在王安石和石越之间做一个平衡的话,那么当韩维被迫退出,邓绾成了主审官时,这种平衡明显被打破。这时候神宗皇帝已经被王安石裹挟,丧失了对案件的把控权。而当学子叩阙,王安石心灰意冷被迫辞相时,宋神宗也没有态度坚定地挽留,却寄希望于臣下开口。宋神宗的犹豫不决,使得朝政混乱、人心不稳。白水潭风波只是一个插曲,而他在变法中的摇摆,对一个王朝来说才是致命的。
桑充国在这场风波中的表现得非常出色。以书生之肩扛下所有罪责与危险,慷慨赴义,凛然不惧,符合他的士大夫气节和豪侠气质。能否给他定罪是案件的焦点,他被用刑的消息传出来,直接点燃了数千学生心中怒火是学生们叩阙上书的导火索。他的担当与勇气,为他赢来了巨大的声誉。
这场风波也体现了王安石一贯的处事风格。王安石是一个没有私心的人,纯粹,但不懂政治。他看事情的态度简单到,像《动物农庄》里的动物们高声唱“四条腿是好的,两条腿是坏的”。凡事支持新法就是好的,凡事反对新法就是坏的。他的儿子王雱更是把这种态度发挥到极致。王安石坚持用邓绾做主审官,正是他识人不明、用人不当的一个缩影。
其他人物也可圈可点。韩维爱惜声誉,曾布毫无主见,邓绾小人得志,陈绎刚直不阿……正是这些不同立场、性格的人展开博弈,使得整个事件一波三折、惊心动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