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幼名云,后改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谥文成。
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
他是宋明新学集大成者,精通儒、释、道三家之学。
他收徒讲学、创办书院、戎马倥偬、平定叛乱,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成就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大家。
少年时期聪悟好学,青年时期满怀抱负、中年时期坎坷不平、晚年时期老当益壮,王阳明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
——《王阳明全传》

01
以圣贤为明灯为镜,可以正吾身,启吾智。
王阳明幼名王云,传说出生前他的祖母梦到自己来到天庭,一位仙女踏云而来将一名婴儿送入她的怀中,故祖父为他取名王云。寓意孙子是上天恩赐,来自彩云之中。
可不幸的是王云直到5岁,还不会开口说话,家人寻遍名医均无法治好。后来一次王云外出玩耍,遇见一位和尚。和尚看到王云怜惜不已,慨叹此子本应为神童,可惜被“道破天机”,说完便转身离去。
此事传到祖父王伦耳中,王伦冥思苦想后终于悟出缘由,赶紧给孙儿改了名字,另取名叫“守仁”。自此王阳明不仅能开口说话,而且还一字不差地背出了王伦平时常读的文章。大家都惊喜地夸他是个神通,认为日后定当有所作为。
这段王阳明出生的传说,自然是后人杜撰的。
虽然“圣人天生”这种说法不可信,但是一个人之所以能于万之人中脱颖而出,成为至贤至圣,原因肯定也是有迹可循的。
平常人学习了解一下圣人的成长道路,虽也成为圣人的可能不大,但至少可以在人生路上点一盏明灯,往正途上走的更深远一些,不会轻易被邪道迷惑。
02
孩子最先看见的,一定是父母的身影!
父亲王华,是幼年的王阳明深深尊敬与崇拜的偶像。为人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品德高洁,正直善良。
少年的王华一次外出玩耍时,在河边捡一个装满银两的包袱。他便坐在河边守着包袱等到天黑,直到等来焦急万分的失主。
满怀感激的失主拿出银子表示谢意,王华却说,如果自己贪图银子,早就拿着包袱走人了,而不是坐在这里等着失主来取。
王华十四岁时在龙泉山寺院读书,同窗们大多是富家子弟,经常仗着家世欺负寺中的和尚们。
和尚们不堪侮辱便想出一个扮鬼的方法,谣传寺院有鬼,吓的那些顽劣弟子们再也不敢来寺院读书,只有王华不为所动。
当和尚们询问他为何不怕有鬼时,他淡淡地回答,没有见到鬼,只看见几个和尚装鬼。和尚们纷纷佩服王华的睿智和勇气。
后来王华因优秀的品学德行被聘到浙江布政使宁家任教,教授宁家子弟们。王华被宁家的数千卷藏书吸引,白天认真教学,夜晚则挑灯攻读,不知疲倦。
宁家几个顽劣的子弟想要引诱王华变坏,便常常请王华喝酒。有次王华喝醉回到江边的家里,一进房看到床上竟躺了两名美女,转身想走又发现门被锁上,情急之下,拆下一个门板破窗而出,顺江而去。他的这种坚守本心不被诱惑的品格,受到宁家子弟们的敬佩。
王华的这些事迹,在王阳明年少时就经常被大人们传为美谈,潜移默化的对王阳明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而王华高中状元后,内阁地位也越来越高,面对远近乡邻的刮目相看和纷纷道贺,王阳明的祖父王伦却淡然处之,依旧和以前一样过着平常的日子。
祖父的这种面对儿子的风光不动声色、面对名利诱惑视之平常的态度,也给年少的王阳明带来很大的触动。
受祖父的处世观的影响,王阳明虽然也很以父亲为傲,但还是更多的将精力用在自己的读书学业上。
并且,他认为读书、科举、走向仕途,并不是人生的最终目标,而“成为圣贤”才是读书的最终归途。
03
找到心中真实而高远的志向,才真正有不懈的追求动力,才能面对未知而艰难的路途百折不挠、坚持不懈。
王阳明想成为圣贤,但他认为光靠死读书是不行的,还得从很多方面来锻炼自己,增长才能,扩大见识。
郭沫若如是说:“一种不可遏制的自我扩充的努力明明是在他青春的血液中燃烧着的。他努力想成为伟人,他便向一切技能上去追求。人所一能的他想百能,人所百能的他想万能了。”(《郭沫若全集—王阳明礼赞》)
或许想要变得与众不同,大抵就要如此吧:
有一个无比敬重并向往成为的榜样;
有一个积极正向有卓越价值观的生长环境;
有迫不及待想要实现的目标的动力;
有时时刻刻在胸膛里燃烧着想要扩充自己力量的大火。
因为清楚自己想要成为那种人,便像一切可能提高技能的法门里靠拢。
人所一能的我必须百能,人所付出十分努力的我必要付出百倍努力。
如此,方能心想事成,梦想成真!
(齐悦梦想社群第10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