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7506118/7e10ea331de7216b.jpg)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老子一开始就讲: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常”,就是道的常规。但是重点在哪里?重点不在无为,而是在无不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做得合道;只要合道,不做就不对。
道常,真正的功效在无不为。但是只有透过无为,才能够真正的无不为。否则的话,每做一件事情,都会造成一大堆后遗症,甚至不可收拾。
老子接着说: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当王当侯的人,都是一方之主。“侯王若能守之”,作为一方之主,就要好好地遵守自然规律。至于如何遵守自然规律,读《道德经》读到现在,就是两个字,叫作守虚。
第一,要谦虚;第二,要没有自己的意见;第三,不坚持任何事情,一切看着办。这样,“万物将自化”。
所有的事情,都会自自然然地按照规律去变化。而要让事物变化,就不能要求整齐划一。因为每家的状况都不一样,正如五个手指头伸出来都不一样长。
如果用统一的标准来考核,那就只好作假了,只好不顾地方的实际,弄一些可以提高成绩的东西。天下大乱就是这样造成的。
老子说: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这是拿人来讲。前面是讲物,它是真的能够做到无为而无不为。
而人开始自生自长的时候,就产生一种贪欲。“欲”,就是贪欲。欲在老子的书里面,多半都是贪欲。除非无欲,否则就是贪欲。
老子说,为了生存,人的欲望是正常的。这个不要,那个也不要,人就活不了。所以,老子所谓的欲,都是多余的欲,即贪欲。
“化而欲作”,就是人自生自长的时候,贪念就出来了。那怎么办?“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吾”,就是道。
当人一念生出的时候,要把道家所教的那些修道的方式、修道的要领,拿出来镇住这种很难控制的欲望。
人,不可能没有念头,而且念头很多。念头一动,就要用自己内在的东西控制它,适可而止。这个东西,就叫作无名之朴,因为它本来就没有名字,可它是存在的。
就是老子很喜欢用的这个“朴”字。它没有经过雕琢,没有经过人工的做作,没有广告,没有包装,什么都没有,而且都在人身上,随时都有,搬出来就可以用。
这就是“杜外以养中”。里面叫作精、气、神,外面叫作目、口、耳。我们知道,在五官里面,眼睛跟嘴巴是可以开关的,鼻子跟耳朵始终是开的,关不了。
眼睛可以开关,就是叫人闭目不看。看那么多干什么?嘴巴可以开关,就是叫人不要说话。说错话遭人讨厌,老说话干什么?这就叫修养。
一个人的修养,就是本来想讲话的,却能够把它化于无形。本来想看的,不是装着没有看到,而是认为无所谓,怎么样都好。
眼睛是最容易受引诱的,耳朵也是最容易受引诱的。但是,耳朵封闭了以后,消息就不灵通,有时候甚至会害死自己。
所以老天对人很好,人一出生,耳朵就开始退化,年纪越大,越听不进去别人的话,表现得越固执,这其实是老天在保护我们。
“杜外以养中”,就是尽量减少目口耳的外界引诱,尽量充实里面精气神的修炼,这个叫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只要把无名之朴搬出来,就能安定自己的情绪,让自己乱七八糟的心静下来。“夫亦将不欲”,所有的贪念,都会很快地减少、消失,甚至根本不会发出来,这就叫作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不欲就会趋于平静,趋于心平气和,天下很自然地,就回复到安定的状况了。
天地本来是一个很大的化炉,叫作生化炉。万物都是自生、自育、自长、自造、自化的,这才叫作自然规律。
这里可以引申出一句流传非常广的话,叫作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天下本来没有什么事,却被某些人搞得乱七八糟,还说自己有功劳。
万物从无而有,起起伏伏,自生自灭,自作自受。大家如果知道这个道理,从小就会警惕,就会守分,就会自己管住自己,就不会求新求变,不会标榜自己,不会搞得天下大乱,自己也不会很苦恼。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不合道的,最好不要做,否则就是添乱。实际上,几乎我们每天所讲的话,都跟《道德经》有关,只是太多人不知道。
《道德经》在函谷关写下的时候,它是分上下两段,上经叫作《道经》,下经叫作《德经》。
八十一章里面,一到三十七章是《道经》,后面四十四章,从三十八章到八十一章是《德经》。
我们现在已经把上经,大致上略微说明了。我们以后会继续地来跟各位一起来研究下经,也就是《德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