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云歌行诗歌•美文•艺术作品荟萃李水脉的文艺商之脉
继往开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丨住房改革(12)

继往开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丨住房改革(12)

作者: 甄玺 | 来源:发表于2018-11-29 19:22 被阅读46次

第11章  住房改革

一、福利分房

唐代大诗人杜甫曾留下最富忧国忧民情操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确,“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作为以农耕为主的中国,一直是人们最迫切的愿望。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有5.3亿人口,到1978年增加到9亿。1949年人均居住面积是4.5平方米,1978下降到3.6平方米。

上世纪50年代初,中央开始推行租房政策,动员有房者出租私有房屋。房管部门负责管理修缮。租金非常低,每平方米只有一毛钱左右。

1950年,当时的上海市长陈毅指出:“目前经济情况开始好转,必须照顾工人的待遇和福利。 ”在此背景下,曹杨新村“1000户”工人住宅和“两万户”住宅先后建成,成为新中国最早的“工人新村”。此后,在上海乃至全国都开展了大规模的工人新村建造。

1952年,毛泽东发出号召:“今后数年内,要解决大城市工人住宅问题。”然而,城镇居民解决住房问题基本上是“等国家建房,靠单位分房。当时的福利分房依据的是职工在单位的工龄、职称等综合评分。想分房得论资排辈。经常有要结婚的年轻人,跑到单位吵着闹着要求分房。

那时流传着一句话:找房子比找对象还难。3.6平方米,在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数字就是一个普通职工的生活空间。家里住房太小,年轻人几乎是在‘众目睽睽’亲热。

二、住房商品化

1978年9月,中央召开全国城市住宅建设会议。会上,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传达了邓小平关于解决住房问题的指示:解决住房问题能不能路子宽些,允许私人建房或者私建公助,分期付款。把个人手中的钱动员出来。

同年10月20日上午,邓小平视察北京前三门新建的公寓住宅楼,首次提出:居民住房可否成为商品,如果房子算商品,我这几年还有点积蓄,想买套房子给朴方,我的其他孩子不需要照顾,只有这个朴方,是因为我致残的,我需要照顾他”。

11月11日至14日,邓小平访问新加坡,听取新加坡关于公共住房计划情况的介绍。

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访问美国。在时任美国总统卡特的故乡亚特兰大参观访问,专门造访美国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家,交谈中得知这个普通的美国公民住的房子是购买的。回国后,在多种场合提出住房商品化。

1979年,全国下乡与支边的知青总数高达1600万人。逾1000万知青如洪峰一般从乡村涌向他们当年出发的城市。作家梁晓声在小说《今夜有暴风雪》中这样惊心动魄的描写:四十余万知识青年的返城大军,犹如钱塘江潮,势不可挡。吃饭、住房、就业,一个个城市纷纷告急!

当时的国家城建总局决定试行把新建住房以土建成本价向居民出售,选择西安、南宁、柳州、桂林、梧州5 个城市进行试点。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售价仅为120元至150元。但是,由于当时职工收入水平及售房的有关政策不够配套,人们感到买房不合算,交钱买房的人却不多。

到1981年,虽然全国已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0多个城市开始将新建住房出售,但总共才出售了36.6万平方米。

与此同时,改革开放短短几年间,一部分广州人已经开始富裕起来。

1980年1月8日,深圳经济特区房地产公司成立。这是深圳经济特区第一家房地产公司,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家房地产公司。时任深圳市房地产管理局副局长的骆锦星兼任总经理。1981年中秋节前,中国第一个商品房小区东湖丽苑建成。

东湖新村引进外资建设和设计管理的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全国各地所效仿。

1980年9月,北京市住房统建办公室率先挂牌,成立了第二家房地产公司北京市城市开发总公司。

1981年1月16日,中国房屋建设开发公司成立。1987年11月更名为中国房地产开发总公司。

1991年1月,孟晓苏走出中南海,调任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副局长。一年半以后,孟晓苏被调往中国房地产开发总公司担任总经理。

孟晓苏,祖籍山东。1949年12月24日因在父母南下途中出生于苏州而得名。

1977年,孟晓苏考进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1982年进入中宣部新闻局,后来中央办公厅需要秘书,当时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胡启立亲自来挑。33岁的孟晓苏来到中办,被直接分配给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同志当秘书,此后7年半时间。

孟晓苏于1988年再度考入北大研究生院,成为厉以宁、萧灼基、刘方域的在职研究生,同时拜入这几位教授门下的还有两位同学,一位是李克强,一位是李源潮。1992年,厉以宁把孟晓苏、李源潮、李克强三位学生的硕士论文整理成书,定名为《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

1991年,国务院提出"大力发展经济适用的商品住房",开始了以安居工程为主要形式的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

1994年,朱镕基在《房改试点的政策》中提出了房改的方向。当时,城镇房屋为国家所有,商品化主要是把这些公屋卖给个人。

三、房地产成为支柱产业

1995年2月,美国《福布斯》首次发表中国内地亿万富豪排行榜。 海南首富冼笃信以5亿元资产位列第三,这是中国大陆第一位登上《福布斯》富豪榜的房地产商人。也就是从此开始,国内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商人不断进入《福布 斯》富豪榜。

与此同时,过热的房地产市场,导致大量的商品房闲置。经过三年多的努力,中国经济终于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不久,中国就宣布实行宏观政策重大转向,其中包括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过程中,迫切需要一个活跃的房地产市场。

1996年7月11日,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在听取国务院房改领导小组汇报时指出:目前国有企业亏损增加,经济效益下降。现在关键是打开市场,搞活流通,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

朱镕基认为,当前最有可能形成消费热点的是住宅,要推进房改,盘活存量,搞活流通,促进住宅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会议一结束,时任建设部部长的侯捷马上赶回部里,当天就召集有关司局长连夜开会研究贯彻意见。第二天,建设部就抽调有关司局专业人员,对发展住宅建设进行深入分析。

朱镕基讲话后的第六天,建设部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加快住宅建设,加速培育房地产市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请示》。

随后,建设部马不停蹄地在全国范围内召开了华东、东北等六大片区会议。侯捷部长和叶如棠、谭庆琏、毛如柏、李振东副部长分别带队参加了六大片区会议,传达了朱镕基副总理的讲话精神及建设部的初步意见,与参会的省市领导共商发展住宅建设大计。

1997年8月,青岛市委书记俞正声调任建设部党组书记,准备接任因年龄到线的部长侯捷。俞正声上任没几天,就被朱镕基叫去谈话。回来后,俞正声马上作了 传达:当前,最主要的工作是想办法把住宅建设促上去,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住宅建设的拉动,需要住房消费的启动。

紧接着,俞正声召集了国家计委、国家体改委、财政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等有关部门的分管负责人会议。经商议决定从各部委抽调得力人员,集中进行政策研究,尽快形成向国务院的汇报材料。

1997年11月,朱镕基为京九通车剪彩,顺便来到深圳进行企业调研,听取企业汇报。他特别叮嘱深圳市委负责同志,多找几家房地产企业。于是,深圳市委安排了3家房地产企业、3家出口型企业。

下午3点,王石和深圳五家企业老总来到麒麟山庄。汇报中,王石说:对于宏观调控,万科100%举手赞成。至今为止,我还没听到第二位企业家说‘赞成宏观调控’。”

朱镕基点头:“绝无仅有!”

王石大胆地问:“不知道朱总理怎么看住宅市场?”

总理反问:“如果取消福利房分配制,房地产行业能成为支柱产业吗?”

“不能。”

“如果金融市场开放,房地产行业还不能成为支柱产业吗?”

“不能。”

“消费信贷放开,还不行?”

“两年内不行。”

“我两年内一定要把住宅行业促成支柱产业。”朱镕基斩钉截铁。

“既然总理说行,就一定能行。”全场笑声一片。

“哎,你是房地产专家呀。我聘请你为我的房地产顾问。不过,是没有工资的顾问哦。”

王石当场脸涨得通红,一点没有思想准备,说话有点结巴:“您不给我发工资,我也感到非常荣幸!”

聘请房地产顾问的事,王石本以为不过是总理说说而已。不曾想,1998年1月,王石突然接到深圳市委的通知,让他立即前往北京,有中央领导接见他。当他赶到北京,才知道那个人居然是朱镕基。朱总理向他询问了对房地产市场走势的看法。

1月14日,朱镕基主持召开会议,听取“关于大力发展住宅建设,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报告”。2月28日,建设部提交的报告和房改方案在会上获得通过。朱镕基明确指出:“要做个决定,今年下半年停止福利分房。”

3月19日,在“两会”闭幕后举行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当有记者问及住房制度的改革时,新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作了如下答复:

“住房的建设将要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但是我们必须把现行的福利分房政策改为货币化、商品化的住房改革,让人民群众自己买房子。整个房改方案已酝酿了三年多。我们准备今年下半年出台新的政策,停止福利分房,住房分配一律改为商品化。”

7月3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正式开启了以“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发展住房金融,培育和规范住房交易市场” 为核心的住房制度改革。

随后,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个人住房担保贷款管理办法》,次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又下发《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积极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概念第一次提出了,提前消费、贷款买房、按揭等陆续登陆中国内地。

在后来的十年中,房地产一直是拉动经济成长的“火车头”,真正成为支柱产业。

于是,一大批专门从事住宅建设和经营的房地产企业应运而生。潘石屹买下位于北京东三环口的红星二锅头厂老厂址,他开发一座现代商住楼;华远从20万元借款起家。1996年,任志强梦想成真,华远借海外股东华润北京置地间接上市,融资达到10亿元人民币。

与此同时,房价则是一路高涨,成为此后中国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问题。住房、医疗和教育成为压在人们头上的“三座大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继往开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丨住房改革(1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pqt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