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宝玉读书感悟打卡专题《简友日记》简友广场
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阅读心得分享(4)

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阅读心得分享(4)

作者: 左手指尖上写作人琳琳 | 来源:发表于2024-10-23 18:17 被阅读0次

         第十章蛤蟆先生和鼹鼠、河鼠聚会时,他们发现了蛤蟆的变化,蛤蟆学会了倾听更平和友善。随着谈话的深入,蛤蟆先生的平和与友善如同春风化雨,悄悄地影响着整个聚会的氛围。他不再急于争论或证明自己的正确性,而是用更加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不同的意见和看法。这种变化让原本可能因意见不合而产生的紧张气氛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轻松愉快的交流。鼹鼠和河鼠纷纷表示,这样的蛤蟆让他们感到更加亲近和温暖,仿佛重新找回了那个曾经乐观、善良的老朋友。

         这一章节,不仅是蛤蟆先生个人成长的见证,也是关于友谊、理解与自我接纳的深刻寓言。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成长不仅仅是外在技能的提升,更是内在世界的重构与升华。蛤蟆先生通过心理咨询,学会了倾听的艺术,这不仅让他与他人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也让他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平静与自由。

       第十一章蛤蟆先生与心理咨询师探讨“父母状态”和“成人状态”,“父母状态”顾名思义是指个体在内心深处模仿并重现了早年父母(或主要抚养者)的行为模式、情感态度及教育方式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并非有意识地选择,而是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心理印记,它如同一张无形的网,既给予我们安全感与归属感,也可能束缚我们的成长,限制我们的自我表达与潜能发挥。

       在蛤蟆先生的故事中,他发现自己时常陷入两种极端的“父母状态”:一种是严苛的批评家,如同他记忆中总是对他挑剔不满的父亲,这种状态下,蛤蟆先生对自己要求极高,容易自责,难以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另一种则是过度保护的溺爱者,类似于他记忆中总想为他遮挡风雨的母亲,这种状态下,蛤蟆先生变得依赖性强,害怕独立面对挑战,缺乏自信。

    与“父母状态”相对的是“成人状态”,这是一个基于理性、逻辑与自我认知的状态。在成人状态下,个体能够客观地审视自己的情感与需求,不再被过去的经历所束缚,而是积极地寻求解决方案,勇于承担责任,同时也能够真诚地与他人建立平等、尊重的关系。

        蛤蟆先生在与心理咨询师的交流中逐渐意识到,要想真正摆脱内心的困扰,实现自我成长与疗愈,就必须学会在适当的时候从“父母状态”切换到“成人状态”。这意味着他需要学会放下那些源自童年的情绪包袱,用更加成熟和理性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问题与挑战。

这场关于“父母状态”与“成人状态”的深刻对话,不仅给蛤蟆蛤蟆先生受益匪浅,也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从过去的阴影中走出,拥抱更加独立、自由与强大的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阅读心得分享(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qbdd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