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公元前 551年生,卒于公元前 479年 。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孔子,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只用了这一段话为自己立了一段小传。也许他没有想过他的思想会对其后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夜读《孔子传》笔记鲍鹏山的这本《孔子传》是继钱穆《孔子传》后一本关于孔子生平的通俗读物,语言平实易懂又富于感性,在描述事实同时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是一本了解孔子,学习《论语》,进而研究儒家思想的一本入门读物。
这本书包含“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共六章,参照《礼记》、《史记》、《论语》和钱穆先生《孔子传》,按时间顺序详细叙述了孔子生平。其中不乏精彩评论:
“与健康的躯体的诞生相比,一颗伟大心灵的锤造却是艰辛而漫长的,光有辉煌的家世渊源是远远不够的。”
“(眼高手低)手低,是脚踏实地,干好本分活,受人之禄,忠人之事;眼高,是不为眼前一切所局限,明白自己还有更大的追求。”
“他(孔子)教给学生的,不仅是已有的知识,还要教学生能判断是非。”
“一切极端手段必隐含着对另一种价值的破坏。……恐怖主义就是极端道德主义的产物。”
“所以好学之人,等于给自己找到一条不需要外在条件的快乐之道。”
“‘修己以敬’,修养好自己,用一颗恭敬心来面对世界。”
“人的伟大不是因为他的什么聪明,人的伟大往往是因为他的坚定。聪明人好找,坚定人难求。”
“对一切邪恶的人和事保持道德的愤怒,对一切善良的人遭到了不幸感到痛苦,这才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夜读《孔子传》笔记在《史记》中,太史公司马迁给出了最为精辟最的评价:“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孔子世家》是迄今为止最早的关于孔子的传记,司马迁对于孔子的景仰之情,溢于言表,他的文字成为后世了解孔子的重要参考,而他本人的经历也是对孔子不成人则成仁的儒家精神的践行者。
也正是在读了这本书之后,孔子的形象顿时变得立体生动,不再是中学时学习“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机械背诵,不再是五四运动时需要被打倒的“孔家店”,不再是被高高膜拜的半人半神的雕像,只是一位历经磨难而道德逐渐臻于完美的普通人。孔子是一位人格健全的伟人,是一位有真性情的圣人。
在看这本书的同时,我也在看《明朝那些事儿》。以前读不懂的历史,突然豁然开朗了。究其原因,正是孔子的儒家思想,贯穿了整个历史,深深扎根于每一个读书人的内心深处。《论语•述而》描述孔子: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孔子的圣人气质吸引了司马迁,也吸引了几千年来的中国文人。
如果说《名人传》中贝多芬带给我的是对抗命运的刚强不屈,那么《孔子传》中孔子教会我的则是对抗自己与命运无常的温和的坚持。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所言非虚。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一位孔子,一本《论语》,人生足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