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重量级贤臣助他登上帝位,下场却一个比一个悲惨,无一善终
商王朝的最后一代国君纣王帝辛,被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被定义为”亡国暴君“。
当初,他又是怎样登上帝王宝座的?哪些拥立他的重臣们又是什么样的下场呢!
带着这些问题,“源易缘”通读名著《封神演义》时发现:历史上的暴君和亡国之君,几乎有相似之处。
历史上,纣王在被拥为太子,登基之处,还是贤德有威望的。当时的国家也是一番有道兴隆,昌盛之象。
纣王有兄弟3个,除纣王外,还分别有微子启、微子衍。3兄弟中,纣王也并不是长兄,而是最小的,排在了第三。
历史资料显示,上奏将纣王拥立为太子的重臣忠臣有:首相商容,上大夫梅伯、赵启等。
父亲帝乙去世后,纣王以太子之位,理所当然的成为商王朝新的“接班人”。
登基之初,纣王坐享太平:文有父亲“托孤”的重臣太师闻仲,武有镇国候武成王黄飞虎,内有贤德的黄后姜环……
然而仅仅数年,遇到妲己,并贪恋其美色的一代帝王,将600年的成汤国家生生断送……
“源易缘”也注意到,当时推纣王拥立太子的商容、梅伯等重臣贤臣们,下场悲惨,无一善终……
先来看第一位首相商容。
看到纣王沉迷酒色之中,无力自拔,商容屡屡苦谏无效,还是有了忧患意识的。
他不忍心眼见商朝江山社稷,一步一步消亡下去,身边的正直贤良忠臣们一个个被迫害,就选择了辞官,归隐田园。
但好景不长。
商容在乡下的“太师府”里,遇到逃难的储君殷郊,又听到纣王杀子诛妻、朝政颠倒等事宜时,再也坐不住了。
他来到朝歌,准备犯颜直谏,以救商王朝。却被恼怒的纣王命令“以金瓜击顶!”
商容尽忠并不惜死,死前仍然怀有节义:一头撞在了九间殿前的倒龙盘石柱上。
《封神演义》中写道:75岁老臣,脑浆喷出,血染衣襟……即使这样纣王仍不解气,令人将商容的遗骸抛去城外,不得掩埋!
再来看第二位重忠梅伯。
历史上有名的炮烙酷刑,残害的第一位忠臣就是梅伯。
三朝老臣梅伯对商王朝、对纣王也是忠心耿耿。为救治忠良杜元铣,进宫谏时,残遭纣王“炮烙”,可怜一片忠心。
关于这个细节,在影视剧和历史资料中也有描述:纣王大怒,命令先是将梅柏衣服剥去,赤身将铁索绑缚其手足,抱住柚柱……不一时,梅柏便断了气,其皮肤筋骨,更是臭不可闻,不一时血肉残躯化为灰烬……
第三位就是拥立纣王的上大夫赵启了。
赵启眼见商容死于非命,又被抛尸,心中愤愤不平。连骂纣王“无道昏君”。
赵启总结出纣王的8点不仁不义:第一、不义诛妻;第二、不慈杀子;第三、不道治国;第四、不德杀大臣;第五、不明近奸佞;第六、不正贪酒色;第七、不智坏三纲;第八、不耻败五常。
赵启的下场,也是很惨。与梅伯一样,同被炮烙。
“良禽则主而栖,良臣择主而侍。”
如何选,如何侍?这里大有学问!
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早写过一首有名的诗,诗名叫做《放言·赠君一法决狐疑》。
白居易在诗中写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源易缘”看到,将纣王拥立为太子的商容、梅伯、赵启等人,当时都是赤胆忠心。
并非像历史上的有些身居高职的官员们,卷入了政党或立储之争。
或许”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但忠臣贤良,均不能善终,除了纣王等暴君后来的无道变化外,多多少少也和他们当时识人不淑,有些关系。
对此话题,您有哪些看法和高见,欢迎留言互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