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个视频,关于《泰戈尔传记》,有感于教育的问题,然我反思许多。古今中外,很多名人以及普通人都有对于学校教育的质疑,最后退学而自修的故事,结果当然是成为一些领域的名人。在这里我并不是提倡读书无用论,而是认为教育是从心理的认同,而不是外在形式的妆模作样和道貌岸然。
泰戈尔小时候是穷养的,爸妈在10岁之前就没有给他好的衣服穿,好的玩具,好的食物。他每天被家里的仆人都关在房子里,不允许他外出玩,不让他去接触外界。在屋子里他通过窗户观察房子外面的世界。也就在这个时候他开始读书,开始写作,开始作诗集,也就是从这个时候他开始奠定了自己文化素养。

在7岁那一年,他开始写诗,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把所有的精力开始用于创作,写作,阅读。把爸妈给的金钱拿来买书籍,在文学的领域里,他无穷无尽的才华展示出来了。但是,就在他读书上学期间,他发现学校的教育过于古板和严苛,扼杀了自己的天性,于是他大胆的做出了退学的决定,从此他在自由自在的形式中度过了自己的创作岁月。他虽然推出了学校,但是没有中断学习文学,创作文学,对于学校来说,他认为无法适应自己的文学诉求,其实,在这里我不提倡读书无用论,但是我赞同他无论学习不学习,都不阻碍他学习的恒心,更不阻断他创作的激情。

后来大家都知道,退学的泰戈尔在1913年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代表作是《吉檀迦利》,除了这本作品之外,他还因《飞鸟集》闻名于世。不仅如此,他创作了上百部小说和诗集。他还因为出色的才华和爱因斯坦等人成为非常好的朋友,以及他后来来到中国,认识了人间四月天的林徽因和徐志摩。
除了泰戈尔,莫言也是诺贝尔文学奖,在上个世纪的四五十年代我国还是极其积贫积弱,莫言的家境也是比较艰苦,这些外界环境并不影响他的学习文学的热情,这不正是和学校教室宽敞明亮,孩子依然需要老师拿着皮鞭在抽打学生学习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吗?因为这样的环境,莫言老师即使没有上多少学,依然坚持读书,创作,最后凭借他的文学作品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再说当代的韩寒,也是大家众所周知的例子,他从小喜欢文学,即使高中数字零分,最后高中退学,他依然坚持读书,写作,持续多年创作,成为一个众所周知的名人。无论是《三重门》,《像少年拉飞驰》,《穿着棉袄洗澡》等被很多人追捧,也是成为一个不在乎教育的形式,而是在于深入心底的热爱文学,写作,从而成才。
其实教育真的不在于形式,而是在于深入心底的那种热爱,从不弄虚作假的挂羊头卖狗肉,实打实的学习和坚持,持之以恒的热爱学习,无论在不在学校,最后和那些科班出身的大才们也算是殊途同归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