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有些文章不一定是为了上首页投稿简诗
原来把诗改写成词,朱熹也这样干过,而且这个写法名字叫“隐括”

原来把诗改写成词,朱熹也这样干过,而且这个写法名字叫“隐括”

作者: 十二读书会 | 来源:发表于2019-02-28 22:45 被阅读19次

    前两天,十二发了一篇文章——如果把孟浩然的《春晓》改成一首《如梦令》,你觉得会是怎样?

    文章中,十二把孟浩然的诗《春晓》改写成了一首词《如梦令·春晓》,十二一直以为是自己脑洞大开创造的新填词法。

    今天读到朱熹的一首词,十二才知道原来中国历史上已早有此例,而且这种写法有一个专属名字——隐括。隐括词是非常有特色的文体,它不但丰富了宋词的表现方式,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人的文学观念和文体观念。

    虽然十二读到的是朱熹的隐括词,但根据研究,在之前已有人开始这种“将诗度词”的写法。学术界一般认为是苏轼开创了这一词体。虽然在苏轼之前,已有刘几《梅花曲》标明“以介父三诗度曲”,即把王安石《与微之同赋梅花得香字三首》诗改为词作。但是他尚未使用隐括这个术语。真正明确使用隐括这个术语的是苏轼,所以历来都把苏轼视为开宋代隐括词风气之先者。

    宋人写隐括词者甚多,除了苏轼,还有程大昌、曹冠、姚述尧、朱熹、辛弃疾、汪莘、徐鹿卿、刘学箕、林正大、葛长庚、刘克庄、吴潜、方岳、马廷鸾、蒋捷、刘将孙、程节斋等人。其中创作隐括词数量最多的是林正大,唐圭璋所编《全宋词》第四册所收林正大词四十一首,每首均先录古人诗文,然后隐括成词。

    那么隐括二字由何而来,是什么含义呢?

    清人张德瀛《词征》卷一“隐括词”条说:“隐括二字,见《荀子·大略篇》及《韩诗外传》、刘熙《孟子注》。隐,度也;括,犹量也。”而在《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已有:“外宽而内直,自设于隐括之中,直己而不直于人,以善存。”可以看出,“隐括”的原义指矫揉弯曲竹木,使之平直或成形的工具。

    而引申之,依某种文体原有的内容辞句改写成另一种体裁,叫隐括。

    所以后面如果再想以词写诗,记得叫“隐括XXX诗”,像朱熹这首:

    《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宋·朱熹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有了上面的解释,我们就知道,这首词是朱熹隐括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一诗而成。

    我们一起来看看原诗: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相比杜牧之诗,朱熹在词中注入了自己独特的儒家哲学思想,一改原诗的消极情绪,推陈出新地化出了积极意义。词人登上秋山后,倒影在江水中的无限秋景映入眼帘,却只落笔在“云影”二字,意境深远。此时仰头又见大雁欲飞向南方度过寒冷的冬天。紧接着,词人自问“携壶结客何处”,答得却是“空翠渺烟霏”。语间似答非答,表明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那烟雾缭绕漫山碧翠中。

    杜牧在诗中的旷达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慰,令人压抑。而一经朱熹化用之后,把自然与人生结合,成为了积极面对人生的寄语。词人点石成金,以理性的思辨解读生活和自然,更多一份豁达与洒脱,读来大快人心。

    所以十二之前写的《如梦令·春晓》应该更名为《如梦令·隐括孟浩然春晓诗》。怎么样,是不是又双叒涨姿势了?那就一起来隐括你喜欢的诗吧,盘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原来把诗改写成词,朱熹也这样干过,而且这个写法名字叫“隐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qml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