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于子无恩论

作者: 踏梅殇雪 | 来源:发表于2019-04-11 19:01 被阅读0次

现在有很多东西经不起推敲,比如父母对于子女具有恩情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并且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对于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来说并不是这样的。三国时期就有人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孔融(就是那个三岁让梨后来成为建安七子之一的那个人)就提出《父母于子女无恩论》。孔融认为父母有了孩子是一时情动,谈不上恩情。有了生命本身是没有恩情的,怀孕期间就像东西装在容器里,出生就像瓜熟地落,大自然再生的过程一切都是无比的和谐和自然,以至于谈什么恩情就庸俗了。钱钟书、胡适、李敖等很多人都认为父母对子女是没有什么恩情的。夫妻生一个孩子的第一动力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想有一个可爱的孩子。所以给予生命本身是没有恩情的,并不是孩子主动要求来到这个肮脏窝囊的人世间的。有人说,十月怀胎,一朝分娩非常之痛苦,应该算是恩情了。但是夫妻为了得到一个可爱的宝宝,这是一个客观并且必然的过程。就像需要取得工资养家糊口那么就必然要付出劳动一样,是没什么其他道理可讲的。所以怀胎谈不上什么恩情。小孩生出来之后又有一个词叫作养育之恩,那么养育有没有恩情?一团血肉模糊生活不能自理的小生命被父母先斩后奏的带到了这个世界上,做父母的不管谁管?既然选择了生一个孩子,那么养育这个孩子直到孩子自立就是一种连带责任或者叫做义务。全世界遗弃亲生子女都是严重的犯罪行为。我们中国一直以来有句古话叫作:“养儿防老”。其实把这句话分析透了以后就很没有意思了,也很伤感情。这句话字面意思就是抚养儿子就是为了防止自己老了之后没人照顾。那么既然这样功利的话还要谈什么恩情呢?不过还是一场交易,互惠互利,谈不上任何的恩情。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中国实行了将近30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之后,现在的那些50岁出头的、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竟然惊奇的发现,养一个疼爱自己并且能要求其丈夫共同疼爱自己的女儿远远比养一个不但不疼爱自己父母并且还娶了一个疼爱自己父母并且要求丈夫疼爱岳父母的女孩的儿子更加的爽。以至于现在很多这样的父母大多都后悔当年为什么生了女儿又不能生第二胎的时候郁闷的要死要活。胡适先生生了子女以后在日记中写道:“我生了子女以后,从来不敢自居有什么恩情,虽然给了他生命、养育了他。孩子高兴,那我就心安理得,如果孩子生活的不开心,我就会很内疚,因为是我把他带到这个世界的。”看得我无比的敬佩,这就是高人的境界。相比之下那些土包子父母就不是这个样子——动不动就连打带。

或许孔融和王充关于“父母于子无恩论”的文章是中国父母决不希望子女阅读甚至知道的作品。胡适、鲁迅也支持此论调,但他们的相关的文章老师是决不敢推荐的。从小学到大学的语文课,有读不完的鲁迅,但终究是个被有意肢解了的鲁迅,诸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之类的文章自然不会印在教材上。不可否定,无论是孔融和鲁迅都是天才(无论是靠天赋还是勤奋)。正如司汤达所说“天才的特点就是不让自己的思想走上别人铺设的轨道。”他们是用理性精神挑战“权威”的传统,也因此当孔融发出“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的声音时,曹操终于抓到了这个眼中钉“不孝”的口实,立斩之。俞平伯也无奈地指出“咱们亲子的关系难得建筑在纯粹的人情上,只借着礼教的权威贴上金子封条,不许碰它,不许讨论它,一碰一讲,大逆不道”

之所以讨论亲子关系会成为禁区是因为“传统”一词长期以来被人为地扭曲了,使得作为中性词的“传统”被异化成一种权威,而儒家提倡的“孝道”被统治者横加利用,武断解释后更成了“传统之传统”,就好比祠堂里的祖宗牌位一样碰摸不得。于是要开始“颠覆传统”的讨论,似乎必须先为“传统”正名了,正巧科学家们曾作过一个“猴子与传统”的试验。

猴子与传统

说是笼子中关了五只猴子,并在笼子上挂一串香蕉,猴子见了香蕉自然高兴,争着去拿,可是只要它们一碰香蕉,笼子上方的一桶水便会倒下把它们淋湿,几次下来,猴子便不敢再碰香蕉。这时,换入一只新猴子,新猴子见了香蕉兴奋地去拿。但另人惊奇的是,不等这只猴子碰到香蕉,其余四只见状会立刻将它栏下并暴打一通。几天后,又换走一只老猴子,新猴子又照例在要碰香蕉的时候被痛打,而打得最凶得正是那只没被水浇过的猴子。就这样,笼中的猴子渐渐地被撤换,同时形成了不准碰香蕉的规矩,至于为什么不能碰却没有猴知道,即便是笼子顶上的水桶早已被拿开,笼中的猴子依然会认为不吃香蕉是天经地义的——于是,一个传统就这样形成了,封建时代遗毒至今的礼教传统便是那香蕉。

孔融,胡适,鲁迅,他们都是勇于去动那香蕉的人。不过似乎分析“父母于子无恩论”前更该思考一下被推崇到极至的“孝道”。孔儒无疑是这一论调的鼻祖与集大成者,但要将封建礼教的不是一并让孔老夫子担当实在甚是冤枉这位一生不得志的老人。儒家思想的诞生只是在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闪耀出的一朵火花,并非不可质疑的权威。


理性之余,如果人生来就是为所谓的恩情套牢,我宁可不被生下来。可能会有万千人谓我不孝,我同样尊重,认可别人的观点。

如果我和她一夜激情后真的有了自己的孩子,生下他也只是为了给他见世的机会,领到了养育的义务,尽完我的义务,他的人生我不会干涉,我对他,只是引导者 。

可谓是:渡子入俗世,从此骨肉亲。

所谓孝,不过只是一次全民皆受的道德绑架罢了。

相关文章

  • 父母于子无恩论

    现在有很多东西经不起推敲,比如父母对于子女具有恩情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并且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对于有...

  • “父母于子女无恩论”之我见

    一千八百多年前,名居“建安七子”之首的孔融,曾提出“父母于子女无恩论”。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

  • 胡适:父母于子无恩

    《胡适:父母于子无恩》 这是【意安安废影旧文】的第19篇文章 1.自古忠孝难两全 适逢又有一大拨青少年攒着拳头,紧...

  • 父母与子女无恩论

    下面这段话,是原新东方老师,现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当年讲课时说过的一段话,我颇赞同,发在这里。 因为这段话,我也成...

  • 我支持“父母无恩论”

    1. 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但我的性格历来是消灭禁忌。 这是最近我在知乎上看到的一个争议非常大的话题,父母对于儿女有...

  • “父母无恩论”之浅见

    文图/果子墨 “父母无恩论”渐在网上流传,争辩激烈。于我而言,若从父母的角度看,我持赞同态度。但我觉得此观点不适用...

  • 2022-01-24

    养儿无恩论,

  • 我为什么支持父母“生无恩”论

    为什么说父母“生无恩”? 父母于子女有恩一直是社会意识主流,通常情况下,父母与我们有两种恩,一是生育之恩:母亲怀胎...

  • 七言|也说孝

    古人愚孝传美名, 谬传父母无不是。 岂止父母皆凡人, 怎能事事无差池。 母慈子孝孝感天, 父恩深沉子敬重。 孝心不...

  • 由父母子女无恩论再说开

    关于父母子女无恩论,远至王充、孔融,近至胡适、鲁迅都已论述过,逻辑清晰,观点明确,网上信手可得。 现在的能认真独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父母于子无恩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qvxw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