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Dr.魏的《听莫扎特音乐的孩子更聪明?》的这篇文章,刷新了我对音乐的神化功能的认知。先跟大家分享下这篇文章的重点笔记。
1.关于音乐促进大脑发育的秘密是什么?
莫扎特效应被神化,音乐让孩子变聪明的秘密不在于莫扎特音乐本身,而在于它的节奏。
想提高孩子的智力,音乐训练确实是一个靠谱的方法。
大量研究表明,节奏跟大脑的认知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大脑天生爱节奏,因为节奏有规律,能帮助记忆。
节奏感是大脑中存在的一些非常底层的连接,这些连接是不同文化的人群都有的,不受后天因素的影响。
打节拍需要大脑的听觉中枢、运动中枢和顶叶(智力核心脑区之一)三者的信息传递和综合才能完成。
跟着节奏打节拍,是大脑的一个特殊的特征,很多动物,包括猿猴都无法做到。
广场舞音乐的一个典型特征是节奏感非常强,宝宝天生就很喜欢。
研究发现,如果每天20分钟听音乐、听童谣、听诗歌打节拍,能很好地开发孩子的智力,影响孩子的记忆、语音、注意力等认知能力。
在大脑中,处理节奏的能力和准确地处理语言的音节的能力是相对应的。美国西北大学听觉神经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测量了儿童大脑活动之后,发现孩子们节奏感和听觉工作记忆越好,他们的阅读和识字能力越强。
2.如何通过音乐来训练孩子的智力?
用节奏玩音乐——
听音乐的时候、唱歌的时候,鼓励孩子对应着节奏拍拍手或者跳跳舞,最好是和宝宝一起拍手打节拍。
和孩子玩类似于“下雨了”的游戏。家长:“叮咚叮咚,开始下雨了。”孩子开始打节拍,简单、缓慢。家长:“雨越来越大,开始下暴雨咯。”孩子跺脚更快,敲击更急或弹得越快。
利用游戏里节奏和速度的变化来锻炼孩子的注意力和协调能力。
给孩子听的音乐要丰富、多样化,不要单纯地某一种类型,比如只给她听孩子都喜欢的“广场舞音乐”或者家长认为高大上的“莫扎特”,也可以多听听“柴可夫斯基”等等,并且要让孩子们同时唱、跳、打节拍。
用节奏玩语言——
孩子还不太懂节拍规律的时候,可以给孩子多听听几种节奏、韵律不同的童谣,贾占示范打节拍,孩子跟着模仿。
让孩子学乐器,比如节奏感强的打击乐器。研究发现,学龄前玩打击乐器好的孩子,之后的语言能力更高。
小龄宝宝可以配合着童谣、歌曲,玩沙锤、摇铃、三角铁。
大龄宝宝可以学学非洲鼓、架子鼓等乐器,重点是挑一个孩子喜欢的乐器。
以上是我做的学习笔记。
图片来自网络
舅舅家3岁小女儿小黄河对音乐很敏感,几乎是闻歌起舞,而且节奏踩得很准。
有一次我在她家,她吵着要跟我一起玩ipad上的“节奏大师”游戏,我起初还说这么小的小孩子不会玩,出乎意料的是她玩得比我好太多了,一边玩,一边唱,一边脚踩节拍,尤其是凤凰传奇的《最炫民族风》,满分完胜。
另有一次,我们开车带她去玩,车上放的是《夜的钢琴曲》,听完一遍她就能跟着哼了,音调很准。
后来和舅舅探讨这个事情,舅舅说黄河是对音乐很敏感,月子里的时候他就开始抱在手上唱《映山红》唱《沂蒙山小调》,黄河2岁的时候,有一回舅舅给她哼《沂蒙山小调
》她居然冒出一句:“爸爸,这首歌是我很小很小的时候你就给我唱过的,我还记得呢。”
这个事情我一直印象深刻,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骨子里觉得音乐对孩子的乐感建立、大脑发育一定是有影响的。
所以,十一一出生我和十一爹就每天会给她哼歌,拍着她的背部打节拍。她很享受,也很容易安静下来。现在每天她起床第一时间给她听《凯叔讲故事》,直到她再次睡着。十一爹也经常强调要给她听故事,听诗歌,听音乐,并且是同样的内容要重复给她听。
我相信很多孕妈都做了胎教,我也没落下,怀着十一的时候,十一爹每天晚上都会给她弹钢琴曲,让我们感到诧异的是,听到《梦中的婚礼》和《菊次郎的夏天》,胎动就会特别厉害。出生后,她爹抱着她给她哼这些曲子,她都睡着了还会笑,或许是巧合,或许真是有奇特的作用。
但是研究显示,传说中的“莫扎特效应”的源头是针对成年人的研究,而且对成年人的效果都非常非常微弱,对宝宝和孕妇更没有效果,它的作用使宝宝和宝妈心情放松和愉悦。
但是,我想说无论真相到底是什么,即便是给孩子听音乐没有什么明显效果,但是带着节奏给孩子唱歌读书是有用的。
给孩子听东西,重要的是听什么东西,比如唱歌、读书,亲子阅读面对面的语言交互就很重要,还有上幼儿园,尤其是在语言训练的,会有效地提高孩子的智力。
十一正在上的美吉姆早教课程也有专门的音乐课,教学元素很丰富,有沙锤、三角铁、非洲鼓、摇铃等乐器的参与,宝贝专注而又快乐,家长都觉得是种享受。
我和十一爹会一直坚持下去,从多种类的音乐,到故事,到诗词歌赋,我们不仅给她听,还会给她唱,给她讲,陪着她一起玩乐器、打节拍。
图片来自网络陪她成长的同时,我们自身也在进步。
其实,家长最重要的职责,是榜样的陪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