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举办微信共读论语活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前两天在朋友圈跟一个网友关于“有教无类”做了一些小讨论。对面的观点主要是反对教育的绝对公平,我当然也反对教育的绝对公平,但是同时,这么多天论语读下来,我深刻感到孔子老是出来为现代人背锅,我深深为他老人家感到不平。
“有教无类—教育公平—-孔子说的—-老头儿错了”,这个论证链条压根儿不成立。因为孔子的教育观根本就不是这样的。
正好今天读到《述而第七》,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你只要带着一把肉干来拜师,我就会收你的”,啊哈,是不是又“有教无类”啦?
不好意思,紧接着,孔子就说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如果学生不是真心发愤,不是呼之欲出而就差那一层窗户纸,你作为老师,啥也不必说不必做。如果他举一不能反三,那也基本上不用再浪费时间了。(因为这孩子根本没有开动脑筋,或者根本不适合学这个)。
我对这句话的感触特别大。
孔子说有教无类,针对族群而说,针对身份和地位而说,人人都享有教育的权利。然而,孔子面对完全不同的每个学生个体,比如颜回和子路,难道是一视同仁的吗?当然不是。
(雍也第六)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就拿最具体的语言学习来说吧。不愤不发,说到了学习的根子问题,动机。没有动机,或者学习动机不强,老师怎么说都是白说,自己看美剧下APP报各种班,往往也流于自欺欺人。
不悱不发,说到了教学的时机问题,机械操练学生自己完全可以来,老师只在最关键那个点儿上点破那层窗户纸就好。跟克拉申的“i+1”是同一回事儿。
举一反三,更是学习的关键能力:归纳、推理和联想。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尤其显著。见到一个词,立刻想到不同词性不同背景下的不同应用;见到一个话题,立刻展开一层一层的逻辑思考……
总之,孔子说有教无类,一定不是要到处去办希望小学。是不看身份地位种族肤色,只看先天聪明机敏、后天刻苦发愤。
————————————————————————————————————————
微信搜索公众号“如倾”、朝夕日历搜索活动号“如倾”,喜马拉雅搜索“如倾发布团”
我们一直在寻找爱学习、善分享、永远乐观的终身学习者。一起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