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眠》
【宋】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醉眠时是无法作诗的,只能是眠醒之后进行创作,但醒后的创作可以把醉眠前后的整个过程情绪流动都包裹进来,这首诗正是这样。
首二联是醉前,“可醉”、“不妨眠”,对山景山花酌酒,预备醉眠。颈联,拿出席子,一场好梦开始。尾联上句是梦中境界,下句是梦后情思。
首联是直接打到人心里的一联。人生而自由,但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为了生计,不得不受各种限制。浮生多忙碌,世事又艰难,差不多就是寻常人的普遍感受。忽然面前展现这样一种风景和生活状态,自然被深深诱惑住了。
这一联写得是景,极其幽静安宁的山中之景。山中静的仿佛是太古时代,重来没有过人烟出现。所谓安静到了极处。在这样安静无人的太古空间里,时间也失去了意义,以极其缓慢的方式运动,一天仿佛一年那么漫长。在这样的自然环境里度日,同时也意味着选择了一种超然尘外、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这怎么能不令在滚滚红尘打滚的人深深羡慕呢?
山中人在此,无拘无束,随意自在,对着暮春枝头的落花也可以自斟自饮、痛快一醉。而山中的各样山鸟,自来就是山中人的好伙伴,山鸟叽叽喳喳的啼鸣,对于酒意薰然的人,恰是助眠的曲子。
于是山中人预备醉眠一场。他关上房门,取出席子,躺下来了。将眠为眠之际,还抒发了一句感慨,这时候睡到席子上真是舒服啊。
为什么舒服呢?自然是酒意上涌催促,自然是赏花酌酒尽兴,自然是席子可以舒展身体解决困乏这些。这些都只是惯常的情况。一般人也有过类似的生活体验。
山中人的舒服还有一点,“世味门常掩”,醉眠之前,甚至入山之前,已经把世味隔绝了。世味是什么,人情冷暖,世态滋味。后来陆游也说“世味年来薄似纱”,许多纯粹点的文人都不喜欢也不擅长打理环绕他们的世味。虽然把世味关在了门外,然而山中人并未忘怀。真的抛尽了,连世味这个事也不会想起来。可见山中人的舒服里还是有缺憾的。世味可以关在门外,比如乱七八糟的人事,世味也能萦绕心头,比如人事引起的情绪流动。具体到山中人,写诗的当下,是在广东惠州,苏轼曾经被贬到这里,唐诗人现在也是被贬到这里。唐宋时期,贬官到岭南在当时差不多就比死刑强一点点。而宋法,不杀士大夫。可见唐庚此时咂摸的世味也充满苦涩心酸。这样再想山中人的舒服,实非真舒服。山中的生活,也是不得不的一种生活状态。前面的悠闲自在,都寄寓了幽愤无奈之情。
这种情绪在梦醒之后自然有所流露。梦是美梦,恣意畅游,诗兴勃发。可是美梦终究醒来,想乘兴记下梦中的诗句,却都想不起来了。梦中之得,翻成醒后之空,怅然若失之情毕现。
醉眠醒来之后,山中人回到眼前的环境。空山寂寂,时间仿佛凝止不动。枝头还有为谢的春花,耳边不时传来鸟鸣。山中人生活仿佛悠闲自在,但也寂寞无奈。不是主观选择,而是不得不的苦中作乐。不过,自己尽量开解自己,是人在低谷期的优质做法,应予理解和肯定。
唐庚后来遇赦北归,于返蜀道中病逝。苏轼也是遇赦北返的路上病逝的。大概他们的身体已经适应了岭南的烟瘴环境,不适应原来的气候了吧。好不容易盼到了希望,生命却不给诗人再多的时间。幸好,之前的那些日子,还是自我宽慰、自找乐趣地笑着度过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