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几天假,一晃又过了!
都说现在年味越来越淡,从前是缺年货不缺年味,现在则不缺年货缺年味了。
为何有这感觉?
小时候,老人常说:大人望插田,孩子望过年。插田是播种希望,祈盼一年有个好收成。孩子望过年其实望的是吃。
少时家贫,一月难得沾点荤腥,只有过年才能敝开肚皮大快朵颐。现在日子好了,谁还在意那点吃呢。还有小时候穿的衣服大多是大的穿了小的穿,只有过年才会做套新衣,这也是望过年的原因。现在的孩子,平时都穿得好,也没有了过年才穿新衣的祈盼。
由此可见,缺年味首先缺的是那种饥饿感,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吃的渴望。
年味有个叫叔本华的哲学家说:人的欲望就像钟摆,不满足便痛苦,一满足便无聊。解决了吃的痛苦,年便只剩下无聊了。
年味淡,除了吃的原因,便是大家都觉得累。
累在哪?奔波之累。
家有老人,便是年聚的旗帜与号令,千里迢迢,也得赶回去陪老人过年。
过年不陪父母,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似为大不孝。
于是,全世界只有中国现此奇观:“春运"。
每天差不多搬迁一个县的人口,飞机高铁火车一票难求,高速天天堵成停车场,恐怖吧!
年味以前城里人就业,不是子女承父母业,也是就地解决。乡下人一生难得有几回走出生养之地。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哪儿挣钱往哪奔。于是,城里有了空巢老人,乡下有了留守儿童。过年便成了团聚假期。而一些长期在本地工作的,口袋里有钱了又想趁假期出门旅游。全国性的人口大迁徏由此每年一轮回,周而复始不绝。年味也就淡于了舟车劳顿之中。
过年,只怕是融洽各种关系的绝佳机会。奔官场的,会挖空心思琢磨自己的"贵人"在哪过年,怎样去投其所好。奔商场的,会绞尽脑汁去结交人脉,或利用难得的客户舍得花钱之机搞促销。有了这些想法,年味自然便会消失于患得患失之间。
年味过年,最怕家中有事。有人趁过年办喜事,全家老小一齐忙,哪有时间去品年味。有人牢里有亲人,每逢佳节倍思亲,年味被牵挂所取代。有的家有病人,陪护保姆都回家,只能子女晚辈亲自来,年味被辛苦郁闷赶得无影无踪。
我家的年,自从母亲去世后,便少了许多的味。娘在家就在,娘不在了,家虽在,但那种其乐融融的温馨感却找不到了。娘,是一个大家庭凝聚之根,也是年味之源。
为减少做年饭辛劳,娘不在后就几个子女每家做几个菜去拼在一起陪老父吃年饭。今年老父有病,小便失禁,几个晚辈轮番上阵侍候,忙了好几天,等保姆来后便散去了。这样的年哪里还会有味。
以前通信不发达,过年时亲戚朋友之间都要走动走动,家家轮流吃,喝喝酒聊聊天,是一种年味。现在,有了"害人"的网络,很多都懒得走了,给小辈的压岁钱、互相拜年之类的都来个微信红包了事。
再说这微信红包吧,去年过年火得很,抢个三五毛也开心得不得了,严重颠覆着人的价值观。今年过年,微信红包明显降温。一些群里发的人少了许多,偶尔有人发了也没几个人去抢。
年味初三那天,一帮外地朋友来,领着到茶楼混了半天。吃饭喝茶聊天,再测测字说说一年运程,倒也轻松愉悦。
年,无论有味没味,每年都还得过。
只是让人心生感慨:一回过年一回老,年年味道大不同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