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岁,正是一个人最美好的年华,相比于幼年,壮年,老年,这个时期的人堪称处于名符其实的“黄金年代”。在这个年龄段,我们没有家庭负担,不必考虑生死,无忧无虑,有大把的时光可以挥霍,可以干自己想干的任何事。
但是,假若把你丢进一个疯狂的年代呢?
中国历史上的那个时期,是一场灾难,史无前例,混乱程度早有公判。历史的车轮不会因人停歇,它只会无情的碾压在人的心头。将烙印深深的刻在人的心上,留下累累伤疤,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切身体会其中的滋味。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正是基于那个年代的背景,读起来,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不羁和抗争。当大多数人选择沉默,随波逐流的时候,这份坚守越显得弥足珍贵。
“举世皆浊我独醒”,世间的黑白已经颠倒,所谓的“坏人当道”,为人上者尚且颠倒办事,更何况普罗大众。所以我们悲观的看到,一个人的力量无法能同社会的洪流做抗争,王二面对军代表能做的,仅仅是一直保持沉默,甚至被以为是不会说话的哑巴。
王小波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诠释了他对时代的理解,这份理解无法复制。所以说,王小波就是王小波,王小波只有一个。
王二是个“混蛋”,他干的事大都不符合世俗的观点。他跟人搞破鞋,跟队长不合,跟军代表也不合,在领导眼里,他的所作所为简直是大逆不道。那些领导们又在干嘛呢?以整人为乐趣,不是整这个,就是整那个,随意给人贴标签,然后发动群众搞斗争。乐此不疲,沉醉于其中,对他们来说这是在享受权利带来的快感。
领导们似乎都喜欢看王二写的“交代材料”,王二将他与陈清扬搞破鞋的细节写进材料里,貌似符合了领导们的口味。只不过在交代材料里,做爱也成了“作案”。
所以说,相比于那些披着正义外表实际上干着见不得人勾当的人来说,王二更加“纯粹”。纯粹的不符合一般世俗的观念,纯粹的有点“浑”。
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个人物吧。其实我们会发现对他产生了怜悯之情。是的,他也是时代的受害者,假如没有那个疯狂的年代,他的人生应该也是风平浪静,结婚生子,渐渐老去。
这样我们的国家就无法产生王小波。“史家不幸诗家兴”,同样的,“作者不幸读者幸”。正是有这么曲折离奇的经历,才能使人的思维超越寻常,最终脱胎换骨,成为大家。
我们也看到,那个时代产生了很多这样的作家,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国家有种特殊的感受。他们笔下的人物顽强不息又带有明显的放荡不羁。这也就是,再艰难的环境也无法打败他们独立的人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