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

作者: 晓寒深处明月人倚楼 | 来源:发表于2017-12-24 17:23 被阅读38次

    禅宗又名佛心宗。教外别传。禅宗不是汉传佛教,又不离汉传佛教,是中国特色的本土佛教——汉族佛教(即禅宗) 。《六祖坛经》《五灯会元》等 是禅宗的佛经。 《百丈清规》是禅宗的律。百丈禅师认为《瑜伽菩萨戒》和《璎珞菩萨戒本》虽属大乘,却是佛陀根据印度情况而制定的戒律,不便生搬硬套。他根据风情、地理、人士风俗等,博采大小乘戒律中适合中国国情的合理部份,制定出一部新的管理制度,这就是《百丈清规》。惠能传承的禅宗,让中国人知道佛教不从外来,如众生的佛性本具。得佛心者知佛不从外得,信佛教不从外来。达摩西来传的就是这个心印。惠能指出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之学,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也使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因此,他被视为禅宗的真正创始人。

    禅宗历史

    南顿北渐

    第五祖弘忍大师在蕲州东山开法,时有二弟子:一名慧能,受衣法,居岭南为六祖;一名神秀,在北扬化。其后神秀门人普寂者,立秀为第六祖,而自称七祖。其所得法虽一,而开导发悟有顿渐之异,故曰南顿北渐。(注:《五灯会元》卷4《荐福弘辩禅师》,中华书局1984 年10月版,上册第225页。)

    五宗七家

    在中国历史上,禅宗发展可分成四个时期,由菩提达摩至中国开始,至六祖慧能大师大宏禅宗为止,此为禅宗的开始,可称为早期禅宗。由六祖慧能门下,洪州、石头二宗,发展为五宗七派,此为禅宗的发展期,时间约当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临济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话头禅,曹洞宗宏智正觉倡导默照禅,至于明朝中晚期,此为禅宗的成熟期,又可称为中期禅宗。至于明朝中叶净土宗兴起,此时佛教的特色为禅净合一,与儒、释、道三教合一,禅净合一源于禅理在世间已经广泛传播,禅理在世间已经不新奇,禅净合一的影响,使得当时的僧人对世间涅槃影响力降低,只能以念佛坐禅为务,禅宗逐渐不被社会需要,为禅宗的衰落期,又称为晚期禅宗,始于晚明至清朝结束为止。清末民初之际,有鉴于佛教的过于衰微,虚云大师起而中兴禅宗,为近代禅宗中兴之祖。虚云和尚在近代传承临济,兼弘曹洞,又遥承了早已断流的法眼、沩仰、云门三宗,以一身兼嗣五宗法脉,承前启后,融会了五宗禅修法门。为禅宗的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禅宗的流播地区主要为江南一带,集中于广东、湖南、湖北、江西、浙江一带。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影响甚广,至今仍延绵不绝,在中国哲学思想及艺术思想上有着重要的影响。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铃木大拙至美国宏法,禅宗在欧美大受欢迎,遂将禅宗的影响力推至世界各地。禅宗的这个“禅”字由梵文“禅那”音译而来,意为“静虑”、“思维修”、“定慧均等”。它是指经由精神的集中(奢摩他,又译为止、定、禅定、心一境性),以进入有层次冥想(即毗婆舍那)过程。它是佛教很重要而且基本的修行方法,被称为三无漏学之一,也是大乘六波罗密之一。但是禅宗所谓的禅并不是指某一种特定的修行方法,而是指证悟到本性的一种状态。潘国静禅师曰:禅来自于生活,是长期对生活积累时的顿悟,禅不受知识的约束。

    自南宋之后,禅宗衰微,明末憨山德清大师已有禅宗五家不振之叹,称临济宗风,独有紫柏真可大师可承续,然后继无人。至于民间,则以因莲池祩宏、藕益智旭大师的倡导,以三教合一、禅净双修为主流。虽然说禅净双修,但实是以净土宗称名念佛求往生为主,已经不是原有禅宗宗风了。至于明朝中叶净土宗兴起,此时佛教的特色为禅净合一,与儒、释、道三教合一,使得当时的僧人唯以念佛坐禅为务,禅宗逐渐失去创新的生命力,为禅宗的衰落期,始于晚明至清朝结束为止。

    明末临济宗,密云圆悟禅师,在浙江天童寺传授临济禅法。其弟子汉月法藏,作《五宗原》介绍禅宗五家,以圆相为万佛之祖,临济为正宗,但受到圆悟法师反对,作《辟妄七书》、《辟妄三录》以反驳。法藏弟子潭吉弘忍作《五宗救》,为法藏申辨,并认为《辟妄》诸书为伪书,加以批判。清初,法藏一派在南方得到一些人的支持。清世祖爱好参禅,曾召海会寺憨璞性聪、浙江玉林通琇、木陈道忞、茚溪行森、旅庵本月、山晓本晰等入宫内说法。清世宗曾自号“圆明居士”,把古德参禅语要编辑成《御选语录》共十九卷,更从章嘉国师学习禅学。章嘉国师就是负责把《藏文大藏经》全部翻译成满文。世宗皇帝,自许为禅宗血脉,编集《雍正御选语录》,并撰写《拣魔辨异录》,以上谕要求各地地方官对法藏、弘忍一系的僧人严加调查取缔,这样实属国王护法。

    释尊迦叶

    本宗传承,中国以释尊在灵山会上拈花、迦叶微笑为其滥觞。盖此说虽无史实根据,然为强调六祖以来之禅“以心传心”、“教外别传”,故特重此迦叶付法相承之说。迦叶以后,经阿难、商那和修、优婆鞠多、提多迦、弥遮迦、婆须蜜、佛陀难提、伏驮蜜多、婆栗湿婆、富那夜奢、阿那菩提、迦毗摩罗、那伽阏剌树那、迦那提婆、罗侯罗多、僧伽难提、伽耶舍多、鸠摩罗多、阇夜多、婆须槃头、摩拏罗、鹤勒那、师子菩提、婆舍斯多、不如蜜多、般若多罗,至菩提达摩,凡二十八人,是即本宗西天二十八祖。菩提达摩于梁武帝普通年间(520~527)自南天竺抵建业(今南京),传本宗入我国,故亦为我国禅宗初祖。

    达摩慧可

    达摩初来中国,谒梁武帝,然

    不契机,遂至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人称壁观婆罗门,神光(慧可)立雪断臂,志求佛法,终得达摩所传心印,为中国禅宗第二祖。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本宗渐盛。道信之下有弘忍、法融二杰。法融之下有智俨、慧方、法持等,此法系以住于金陵牛头山之故,世称牛头禅;以‘欲得心净,无心用功’为其要旨。五祖弘忍住蕲州(湖北)黄梅山,阐扬金刚般若经奥旨,门下俊秀辈出,有玉泉神秀、大鉴惠能、嵩山慧安、蒙山道明、资州智侁等。

    神秀惠能

    五祖之门人中,以神秀为第一上首,称‘秀上座’。五祖示寂后,神秀于北方振锡,故亦称‘北秀’,门下俊秀辈出,被尊为北宗禅之祖。北宗以长安、洛阳为中心,法运昌隆约一百年,主张以笃践实履之精神修行禅法。神秀之下有嵩山普寂、京兆义福等,传四、五世即告断绝。此外,嵩山慧安开出‘老安禅’,资州智侁开出‘南侁禅’。大鉴惠能因一偈受五祖印可、传衣钵,继为第六祖。其后避难南方,住韶阳(广东)曹溪,大振禅风,是为南禅宗之祖。以南、北二宗宗风之异,遂有‘南顿北渐’之说。惠能之嗣法弟子有四十余人,以南岳怀让、青原行思、南阳慧忠、永嘉玄觉、荷泽神会为著名。其中,菏泽神会开出‘菏泽宗’,极力提倡顿悟法门,而以‘一念不起’为‘坐’,‘了见本性’为‘禅’。

    怀让马祖

    南岳怀让从六祖蒙受心印,住般若寺,接化达三十年,嗣法弟子有九人,以马祖道一居首座。马祖于江西龚公山举扬禅法,机锋峻烈,开喝棒竖拂之禅风,世称‘洪州宗’。主张起心动念、扬眉瞬目等日常身心活动皆为佛性,而有‘见性是佛’、‘性在作用’之说。马祖门下百余人,以百丈怀海、南泉普愿、西堂智藏、大梅法常、章敬怀晖、大珠慧海为着。

    怀海希运

    自怀海于百丈山创建禅刹、订立清规之后,禅宗始脱离禅僧寄住律寺之制。百丈之下有黄檗希运、沩山灵祐等,希运之下有临济义玄。义玄设立三玄三要、四料简等接化徒众,机锋峻严,门徒众多,蔚成临济宗,此时已是晚唐。及至宋代,又自临济义玄,经兴化存奖、南院慧颙、风穴延沼、首山省念、汾阳善沼,七传至石霜楚圆,门下黄龙慧南、杨岐方会复各衍出黄龙、杨岐二派,而与曹洞、云门等宗并立。沩山灵祐独栖潭州(湖南),参学者多达一千五百人,门下以仰山慧寂为最著名,此系即称沩仰宗。

    行思希迁

    青原行思之下有石头希迁,撰‘参同契’,与马祖并称当世二大龙象,门下有药山惟俨、丹霞天然、天皇道悟。

    药山一系出云岩昙晟、洞山良价、云居道膺、曹山本寂等,遂成曹洞宗。天皇道悟三传至雪峰义存,振锡于福州雪峰山,法嗣五十余人,其中,云门文偃发挥独妙之宗致,形成云门宗;另有玄沙师备,下传罗汉桂琛、法眼文益。文益住金陵清凉寺,开法眼宗,此系统有天台德韶、永明延寿、永安道原等高僧辈出。其中,德韶被称智顗再来;延寿撰有宗镜录,重视教学;道原着景德传灯录,明示达磨禅之系谱。

    唐代禅宗

    除上举各宗派外,据圭峰宗密之禅源诸诠集都序所载,唐代之禅宗教派共有洪州、荷泽、北秀、南侁、牛

    头、石头、保唐、宣什(念佛门禅)、惠稠、求那、天台等诸派;宗密之圆觉经疏抄又举出北宗禅、智侁禅、老安禅、南岳禅、牛头禅、南山念佛门禅、荷泽禅等七宗;宗密之拾遗门又另作分类,计有牛头宗、北宗、南宗、荷泽宗、洪州宗等五家。宗密所谓之‘五家’、‘七宗’自不同于后代禅宗所称之五家七宗,此因宗密所处之时代,及其自身属于荷泽宗,故所见禅宗教派亦不同于后世之禅宗史料。

    禅宗祖庭

    少林寺

    中岳嵩山少林寺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县,是中华乃至日本和东南亚禅宗祖庭,也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由于其坐落在中岳嵩山的腹地少室山下的茂密丛林中,所以取名“少林寺”。少林寺在唐朝时期享有盛名,以禅宗和武术并称于世。民国时期被军阀石友三几乎焚毁殆尽。现任少林寺方丈是释永信。现在嵩山少林寺景区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天地之中”少林寺等8处11项历史建筑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南华寺

    南华寺坐落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县马坝东南7公里的曹溪之畔,距离韶关市南约22公里,这里依山面水,峰峦奇秀。 南华寺是中国佛教名寺之一,是写下千古绝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弘扬“南宗禅法”的发祥地,六祖慧能在此传授佛法37年,法眼宗远传世界各地,因而南华寺有南禅“祖庭”之称。

    禅之意义

    盖‘禅’起源于印度,其原意即指静坐敛心、正思审虑,以达定慧均等之状态。于释尊之前,印度即有以生天为

    坐禅目的之思想;至释尊时,始展开远离苦乐两边,以达中道涅槃为目的之禅。印度佛教之禅观思想乃渐次发达,并产生无数之禅经。随佛典之传译,自汉末,禅法已传入中国,惟最初均为小乘系统之禅观思想。东晋鸠摩罗什以后,介绍各种禅法,尤以念佛法门为要。至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出四卷楞伽经,列举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如禅、如来禅等四种禅之说,乃激发当时讲究禅法者另辟途径,如后世所说之五类禅,即是依于楞伽经四种禅之说而来;又肇启中国禅宗之菩提达磨,虽即禅经(二卷,东晋佛陀跋陀罗译)中之达磨多罗禅师,然其所传之如来自性清净禅即是基于楞伽经所说者。此外,慧可、僧璨均被称为楞伽师,道信、弘忍更受大乘起信论影响,提倡一行三昧之说,至六祖惠能方以金刚般若经为正宗;盖彼时楞伽经已偏重文句疏解,不免名相支离之故。至中唐以后,盛行拳拳棒喝之机法,禅之意义扩大,不必静坐敛心才是禅,即搬柴运水、吃饭穿衣等平常动作亦可称之为禅。

    见性成佛

    要之,本宗与其他诸宗之相异处,在于不立正依之经典,即使引用经典亦为一时之方便施设,最主要者莫过于依佛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期‘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然为在不涉思惟计度之情形下,外加学问修证之功,以明取本心之故,乃有清规之创设。尊宿、大众于一定之规矩下,定时起卧、打坐;尊宿为大众开示诸佛列祖之机缘以提撕之。又阅读经典虽非要务,然仍以楞伽、维摩、金刚般若、首楞严等诸经为众经之核心。古来尊宿亦遗有语录,成为后世禅徒习禅悟道之重要参考资料。

    “现身成佛”与宗门“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之语大同,仍须断惑,方能证真,方可了生脱死。若谓现生即已三惑净尽,二死永亡,安住寂光,了无事事,则为邪说,为魔话。(复温光熹居士书一)

    三惑:即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二死:即分短生死、变易生死。

    摘自印光大师《佛法修行止偏法要》

    禅宗公案

    石头希迁祖师锄蛇

    师与邓隐峰铲草次,见蛇。师过锹(qiāo)子与隐峰。隐峰接锹子了,怕,不敢下手。师却拈(niān)锹子截作两段,谓隐峰曰:“生死尚未过得,学什摩佛法。”师将锹子铲草次,隐峰问:“只铲得这个,还铲得那个摩?”师便过锹子与隐峰。隐峰接得锹子,向师铲一下。师曰:“你只铲得这个。”洞山代曰:“还有堆阜摩?”

    南泉斩猫

    池州南泉普愿禅师师因东西两堂各争猫儿,乃白众曰:“道得即救取猫儿,道不得,即斩却也!”众无对,师便斩之。赵州自外归,师举前语示之,赵州乃脱履安头上而出,师曰:“汝适来若在,即救得猫儿也!”

    归宗锄蛇

    庐山归宗寺智常禅师,为马祖道一弟子。某天归宗在锄草,一讲僧来参,忽有一蛇过,归宗以锄斩之。讲僧大惑(犯杀戒)说:“久向归宗,元来是个粗行沙门!”归宗说:“你粗,我粗?”讲僧问:“如何是粗?”归宗竖起指头。问:“如何是细?”归宗作斩蛇势。讲僧说:“与么则依而行之。”归宗说:“依而行之且置,你甚么处见我斩蛇!”僧无对。

    概述

    公案为禅宗独特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广义上的公案为古代考试题目,后特指为佛教高僧考验僧众的题目。由于公案的故事情节多彩,且其含义深参,因此禅师喜欢讲述公案情节,以考听者的佛教修行水平。从而对闻者的思维进行引导和分析,并给学生有个参悟机会。通常情况为禅师用极混扰人的话引人说话,普通僧众若心随话转,落到能所对立,或名相,或常断见上去了,即露马脚,或被高僧揪住,甚至继续逼迫,使错误昭显,从而使人知错而改。著名的禅宗公案典籍为《碧岩录》、《五灯会元》等。

    参公案的风气一直远远流传,乃至当代,嵩山少林寺每年都举行禅宗公案,引众多僧侣及佛学爱好者讨论学习。比如2009年辨禅比赛的决赛题目即为“达摩面壁,背向何处?”

    默照禅与话头禅

    参见:大慧宗杲

    至南北宋之际,曹洞宗门下正觉宏智禅师,鉴于临济宗叫人看话头、看公案,流于空疏,故起而倡以静坐为主的默照禅,但大慧宗杲认为曹洞宗只教人静坐,不求妙悟,是“默照邪禅”,对此宗大加批评。宏智正觉门下也后继无人,在南宋后,影响力就变得非常的小。

    临济杨歧派门下的大慧宗杲对当时的禅宗,提出两大弊病:一种是好打高空,在公案及言语机锋上逞能,另一则是只知静坐观心的“默照邪禅”。他进而提倡所谓的话头禅〈又称看话禅〉,要人以参赵州禅师的无字话头。“只这一(无)字,便是断生死路头底刀子也。妄念起时,但举个无字,举来举去,蓦地绝消息,便是归家稳坐处也。”“千疑万疑,只是一疑。话头上疑破,则千疑万疑一时破,话头不破,则且就上面与之厮崖。若弃了话头,却去别文字上起疑、经教上起疑、古人公案上起疑、日用尘劳中起疑,皆是邪魔眷属。”

    大慧宗杲的话头禅后成禅宗主流,但是到了明清之后,净土宗兴起,禅宗逐渐与净土宗合流,形成一股新的趋势。

    佛教禅宗西天二十八祖印度佛教大乘佛教汉传佛教日本禅宗

    禅宗诞生二则

    《景德传灯录》<;达磨大师>;公案二则

    一则对朕者谁

    广州刺史具主礼迎接。表闻武帝。帝览奏遣使赍诏迎请。十月一日至金陵。帝问曰。朕即位已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

    有何功德。师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师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

    答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师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师曰。不识。

    帝不领悟。师知机不契。是月十九日潜回江北。

    十一月二十三日届于洛阳当后魏孝明太和十年也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

    梁武帝问达磨大师:“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达磨大师回答道:“廓然无圣。”

    二则断臂求法

    达磨大师 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时有僧神光者。旷达之士也。久居伊洛。博览群书善谈玄理。每叹曰。孔老之教礼术风规庄易之书未尽妙理。近闻。达磨大士住止少林。至人不遥。当造玄境。乃往彼晨夕参承。师常端坐面墙。莫闻诲励。光自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光坚立不动。迟明积雪过膝。

    师悯而问曰。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

    光悲泪曰。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

    达磨大师曰。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

    光闻师诲励。潜取利刀自断左臂。置于师前。

    师知是法器。乃曰。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师遂因与易名曰慧可。

    光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

    师曰。诸佛法印匪从人得。

    光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师曰。将心来与汝安。

    光曰。觅心了不可得。

    师曰。我与汝安心竟。

    禅宗法脉源流

    曹洞正宗法脉源流

    昔日,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破颜微笑。世尊道: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故,摩诃迦叶尊者是为禅宗初祖。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文佛

    西天二十八祖

    初祖摩诃迦叶尊者

    二祖阿难陀尊者

    三祖商那和修摩尊者

    四祖优婆多尊者

    五祖提多迦尊者

    六祖弥遮迦尊者

    七祖婆页密多尊者

    八祖佛陀难提尊者

    九祖伏驮蜜多尊者

    十祖胁尊者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

    十二祖马鸣大士

    十三祖迦毗摩罗尊者

    十四祖龙树尊者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

    十六祖罗睺罗尊者

    十七祖僧迦难提尊者

    十八祖迦耶舍多尊者

    十九祖鸠摩罗多尊者

    二十祖阇夜多尊者

    二一祖婆修盘头尊者

    二二祖摩孥拿尊者

    二三祖鹤勒那尊者

    二四祖师子尊者

    二五祖婆舍斯多尊者

    二六祖不如密多尊者

    二七祖般若多罗尊者

    二八祖菩提达摩尊者

    东土中华初祖菩提达摩大师

    二祖慧可大师

    三祖僧璨大师

    四祖道信大师

    五祖弘忍大师

    六祖惠能大师

    七世青原行思大师

    八世石头希迁大师

    九世药山惟俨大师

    十世云岩昙晟大师

    十一世洞山良价大师

    曹洞宗派

    曹洞第一代良价祖师

    二世云居道膺大师

    三世同安道丕大师

    四世同安观志大师

    五世梁山缘观大师

    六世大阳警玄大师

    七世投子义青大师

    八世芙蓉道楷大师

    九世净因自觉大师

    十世青州希辩大师

    十一世大明僧宝大师

    十二世玉山师体大师

    十三世雪岩慧满大师

    十四世万松行秀大师

    十五世雪庭福裕大师

    嵩山少林寺曹洞正宗续派

    嵩山少林寺曹洞正宗第十五世第一代福裕祖师

    十六世 二代灵隐文泰大师

    十七世 三代还源福遇大师

    十八世 四代淳拙文才大师

    十九世 五代松庭子严大师

    二十世 六代凝然了改大师

    二一世 七代俱空契斌大师

    二二世 八代无方可从大师

    二三世 九代月舟文载大师

    二四世 十代小山宗书大师

    二五世 十一代幻休常润大师

    二六世 十二代无言正道大师

    二七世 十三代心悦慧喜大师

    二八世 十四代彼岸海宽大师

    二九世 十五代通强大师

    (以上为少林寺住持和尚传灯时期)

    (以下为少林寺宗门法嗣传灯时期)

    三十世十六代行海大师

    三一世 十七代超福大师

    三二世 十八代同梅大师

    三三世 十九代玄兴大师

    三四世 二十代祖轻大师

    三五世 二一代清耀大师

    三六世 二二代净魁大师

    三七世 二三代真礼大师

    三八世 二四代如阜大师

    三九世 二五代海珠大师

    四十世 二六代湛恒大师

    四一世 二七代寂盘大师

    四二世 二八代淳智大师

    四三世 二九代释贞绪大师

    四四世 三十代释素喜大师(原少林寺首座、名誉方丈)

    四十五世 三十一代释德禅大师(原少林寺名誉方丈)、释德政禅师(中岳嵩山少室寺开山僧)、释德相、释德扬禅师、释德建禅师

    四十五世 三十一代释德禅大师下传四六世 三二代行正禅师(原少林寺方丈) 行慈禅师

    四六世 三二代行正禅师下传四十七世 三十三代永信大和尚(现少林寺方丈)、永国法师(南少林寺住持)、永悟禅师(鱼山梵呗寺住持)

    三十三代永信大和尚下传四八世 三四代延佛法师(嵩山法王寺方丈)、延心法师、延芫法师、延飞法师、延印法师。

    禅宗先驱

    在汉朝时期,安士高、鸠摩罗什、佛陀跋陀罗等佛教翻译家已经开始将如何进行禅定修行的佛教经典引入中国。安土高为佛教初期传入最有声望之译者,其关于禅学之译籍,则有禅行法想经及禅定方便次第法经等,其所译禅籍多为小乘禅,包括《人本欲生经》、《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道地经》、《阿毗昙五法四谛》、《十二因缘》、《八正道》、《禅行法想》等。而鸠摩罗什、佛陀跋陀罗所译的禅籍,以若禅秘要法经及坐禅三昧经等为主,多为大乘禅。

    根据这些经典教授学习禅定方法的僧人,被称为禅师。他们可以被视为中国禅宗的先驱,但是真正的禅宗建立者,则是菩提达摩。

    关河地区的三论学鸠摩罗什将龙树学传入中国,竺道生依此提出顿悟成佛的观点。

    空性观点与魏晋玄学的结合。

    地论宗参见:地论宗地论宗,汉传佛教十三宗之一,以研习《十地经论》为主,属唯识学派。隋唐之际,讲《十地经论》的大德称为“地论师”,其宗派则名为“地论宗”。

    始于北魏菩提流支及勒那摩提译出世亲所着《十地经论》,《十地经论》为世亲对《十地经》(《华严经》〈十地品〉之别译)的注释,内容是解释菩萨修行的位阶。由于菩提流支与勒那摩提二人对《十地经论》的见解不一,故不久就分为二派。

    本于菩提流支而始于道宠的流派,称为“相洲北道派”,而源自勒那摩提而始于慧光的“地论宗”则称为“相洲南道派”。慧光弟子法上,再传隋代净影寺慧远大师,与天台宗智顗、三论宗吉藏,合称隋代三大法师。此外更有慧顺、道慎、灵祐、慧藏、智炬等皆为地论宗大师。后并入华严宗。

    道家玄学当佛教进入中国时,正逢魏晋玄学的兴盛期。追求返璞归真,回到本来状态。

    竹林七贤远离传统礼教的束缚,而逃脱不了世间;后世禅宗祖师远离一切束缚,而能入诸世间。

    先驱范缜大菩萨

    菩萨者,自觉觉悟众生是。大乘佛教的菩萨不拘泥于是不是名字上的佛教徒,菩萨可谓嬉笑怒骂,千变万化!社会各阶层只要有所成就的,都名菩萨。自觉觉悟众生故。范缜就是这样的菩萨。

    范缜字子真,少年时父亲去世,很是贫困,侍奉母亲孝顺恭敬。二十岁以前,跟沛国刘瓛学习,刘瓛认为他与众不同,亲自为他举行加冠礼(古代成年礼仪)。在刘瓛门下数年,总是穿草鞋布衣,步行于道路。刘瓛门下有许多乘车跨马的贵族子弟,范缜处在他们中间,一点儿也不感到羞愧。长大以后,博通儒家经典,尤其精于《三礼》。性格诚信直爽,喜欢直言不讳大发宏论,不被士流朋友们接受。只和表弟萧琛友善,萧琛也是有名的能言善辩者,但总是佩服范缜的言简意深。

    一天,萧子良问范缜说:“你不信因果报应说,那么为什么会有富贵贫贱?”范缜说:“人生如同树上的花同时开放,随风飘落,有的花瓣由于风拂帘帷而飘落在厅屋内,留在茵席上;有的花瓣则因篱笆的遮挡而掉进粪坑中。殿下就犹如留在茵席上的花瓣,下官就是落于粪坑中的花瓣。贵贱虽然不同,但哪有什么因果报应呢?”萧子良不能驳倒范缜这番有理有据的答辩,无言以对,心里却对范缜深为不满。经过这一次交锋,范缜觉得有必要将自己无神论的观点加以系统阐述,他遂写出了著名的《神灭论》(今天所见的设宾主形式的《神灭论》并非初稿,是范缜在梁时的修订稿)。他以犀利的笔锋,形象的比喻,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无神论与有神论争论的核心问题,即形与神之间的关系,将有神论批驳得体无完肤。范缜这样的因果理解符合佛教了义说。那些所谓的名字佛教徒附佛外道而已,无佛心摄持故。立个灵魂不灭已经是外道的我见、我所见了。《楞严经》所谓:“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正因为有了达摩的佛心宗,一切佛教宗派才有了生机,这时的佛教才名佛教。可以说鸠摩罗什大师都是给达摩祖师打前站的,没有佛心摄持的佛教,如同行尸走肉一样,真正的高僧被驱逐,那个“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就是鲜明的例证。

    《诸法无行经》开示一切无行无动转,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

    凡夫自分别 我贪我嗔恚如是愚痴人 则堕三恶道实相无贪恚 痴亦不可得分别如幻法 自性烦恼热实相无烦恼 无众生无佛分别无生法 凡夫愿作佛不见诸佛法 亦不见众生知是法相者 疾成众生尊

    这样的大乘佛法,无怪乎梁武帝及其臣僚难以领会啊!

    范缜在神灭论的最后部分,无情地揭露了当时偏离正法的佛教界的欺骗性和对社会的严重危害。他写道:“佛教损害了国政,僧尼败坏了民俗。佞佛如同骤起的狂风迷雾,弛荡不休。我有感于这一弊端,渴望拯救沉溺于佛教的人们。为什么人们都要倾家荡产去求僧拜佛而不肯去接济亲友、抚恤贫困呢?这是由于佛教重于利己而轻于济世。所以佞佛之人在穷亲贫友相求时,都不肯解囊相助,而是斤斤计较,吝啬已极,但却将千万资财贡献佛寺,献媚求欢于僧尼。范缜这样说正符合大乘佛教无我利他的精神,人间佛教理当如此。

    辩论大赛

    梁武帝说:“欲谈无佛,应设宾主,标其宗旨,辨其长短,来就佛理以屈佛理,则有佛之义既踬,神灭之论自行。”(见《弘明集》卷十)所谓“设宾主”,是当时流行的一种问答体论文体;所谓“就佛理以屈佛理”,言外之意是让范缜放弃真理。范缜对此毫不示弱,他坚持真理,绝不妥协,勇敢地接受了梁武帝萧衍以及众僧名士的挑战,并将《神灭论》改写成有宾有主、一问一答的文体,共设三十一个问答。萧衍见范缜不肯就范,于是唆使光禄寺大僧正法云写了《与王公朝贵书》,发动朝野僧俗,一齐上阵,轮番向范缜展开进攻。先后参加围攻的有六十四人,共拼凑了七十五篇文章。可是,他们多是无真才实学的御用文人,才华、文笔、思辨能力距范缜相去甚远,只能以谩骂代替争论。他们指责范缜“欺天罔上”、“伤化败俗”,叫嚣取缔“妨政实多”的《神灭论》。范缜从容自若,沉着应战,据理驳斥,史称“辩摧众口,日服千人”(《弘明集》卷九)。当然,围攻者中也不乏辩士。东官舍人曹思文,能言善辩,笔力不凡,接连写了《难神灭论》和《重难神灭论》,但与范缜交锋后,亦一筹莫展,不得不承认自己“情思愚浅,无以折其锋锐”。在这场论战中,范缜终于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并被载入史册。梁武帝对他无可奈何,只好既不贬黜,也不升擢范缜,让他位居国子博士,直至死。《神灭论》也未予以取缔。

    范缜破见的胜利正是其理契合大乘佛心,后来梁武帝和达摩祖师见面时,梁武帝不能理解的也是这个佛心。范缜让我想起了东晋慧远,远公出家后,卓尔不群,发心广大,“常欲总摄纲维,以大法为己任”,精进为道,无时或懈,道念日纯。相传鸠摩罗什大师读到远公所着《法性论》后,大加赞叹云:边方未见经,便暗与理合,岂不妙哉!也这样赞叹范缜,达摩未到就已经能契合佛心,岂不妙哉!

    范缜应声破见毫无迟滞,可谓辩才无碍;令对手词屈理穷,哑口无言,非大才而不能为;明知皇帝死执佛教也敢唱反调,针砭时弊,一针见血。真乃大丈夫。范缜的这种精神正是自觉觉他利益众生的菩萨精神。现在的穆斯林不建立学校扫盲,反而建立华丽的清真寺,佞安拉之人不肯建立学校,但却将千万资财贡献清真寺,献媚求欢于虚无缥缈的安拉。迫于阿訇淫威,捐款捐财的,清真寺的大喇叭从早到晚扰民而无人敢说的,范缜大无畏精神正是这类人所欠缺的。

    菩提达摩与楞伽宗

    楞伽经及菩提达摩禅宗早期的先驱者是南朝宋中天竺僧求那跋陀罗及其门下所建立的楞伽宗,在宗义上,他们与南印度的如来藏学派有密切的关系,在修持上,他们重视头陀行与禅定。菩提达摩于中国南朝刘宋时,乘商船到达广州,从学于求那跋陀罗,后以四卷《楞伽经》教授弟子,属当时的楞伽师之一。

    达磨慧可相以楞伽密传法印,故二祖有《楞伽经》四卷,可以传法印心,而三祖僧璨,则有《信心录》一卷,四祖以下别开牛头禅,五祖以下慧能神秀之壁书,尤为开中国千载以来未有之宗风,此为中国禅宗大转变。从斯南顿北渐分河饮水,后北渐传于国外,其旨趣为南禅相悖,一花五朵遍传。

    僧璨与《法华经》

    禅宗三祖僧璨(?-606),亦作僧粲、僧璨等。隋代禅僧,《五灯会元》卷一称“三祖僧璨大师者,不知何许人也。”这说明佛教史家对僧璨的情况不甚明了。《续高僧传》卷21《唐蕲州双峰山释道信传》有这样几句话:“又有二僧,莫知何来,入舒州皖公山静修禅业,闻而往赴,便蒙受法。”此中所说的舒州即今安徽省的潜山县,这二僧之一就是僧璨,因为禅宗四祖道信(580-651)“闻而往赴,便蒙受法”,所以道信是僧璨的弟子。这“二僧”的另一位,相传是僧璨的同学可法师。

    1982年在杭州出土一块铭文砖,刻有下列文字:“大隋开皇十二年(592)七月僧璨大师隐化于舒之皖公山岫,结塔供养。道信为记。”这块砖铭所记,与现代佛教典籍相符,应当是可信的。

    僧璨最初以居士身份谒二祖慧可(487-593),北齐天保三年(552),慧可授法弟子僧璨,当时僧璨已经40多岁了。以后,他就隐居于舒州皖公山。北周武帝(560-578年在位)灭佛期间,僧璨隐居于岳西县司空山,居无常处,十多年来无人知晓。隋开皇十二年(592),十四岁的沙弥道信前来拜师,说:“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僧璨说:“谁缚汝?”道信答:“无人缚。”僧璨说:“何更解脱乎?”于是道信大悟。

    僧璨向道信传授《妙法莲花经》的“会三归一”理论和佛性理论,这对道信极具影响力。道信在此服劳九载,后于吉州受戒。僧璨经常向道信传授玄微禅理。时机成熟后,僧璨即付 矛道信衣法,传法偈如下:“华种是田地,从地种花生。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后往罗浮山,不许道信跟随,让他在原地弘法,说:“昔可大师付吾法,后往邺都行化,三十年方终。今吾得汝,何滞此乎?”道信是僧璨的唯一弟子,僧璨对他寄托厚望。

    两年以后,僧璨又回到原地。在一次为众说法后,在法会大树下合掌立终,其时为隋炀帝大业二年(606),世寿不详,唐玄宗谥智禅师、觉寂之塔。

    相传僧璨曾着《信心铭》,佛学界对此提出疑义。《信心铭》综合佛教、道教义理,又综合大乘空、有两宗。《信心铭》的第一名话就是:“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意思是说,修禅的最高境界,就是消除虚妄分别。还讲到“住性合道,逍遥烦恼。”这很像是道教回归自然的思想。以后还讲到“绝言绝虑”不住断、常二边见的中道实理,这显然是空宗理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又反映出大乘有宗的真如理论。

    道信的黄梅禅

    在道信之前,禅宗祖师多修行头陀行,门徒不多,但是道信改变了这个作风,开始以佛寺为中心来向大众广泛传授禅法,禅宗大振。

    道信受到天台宗及三论宗的影响,将般若中观学与念佛法门融入楞伽经的传统中,开始以《文殊说般若经》结合《楞伽经》教授门徒。

    开始将授菩萨戒加入禅宗,形成戒禅合一的新宗风。

    牛头禅

    牛头宗为三论宗的旁支,始于法融大师,为牛头初祖。传统上认为法融大师为禅宗四祖道信之徒,但是经后世考证,两人的年代不相当,应是误传。因此牛头宗是由三论宗旁出,在江南地区独立发展的地区性宗派。但是因为与禅宗理念相近,所以逐渐融合在一起。

    牛头宗重视般若中观之学,与传统禅宗重视《楞伽经》不同。

    弘忍的东山法门

    弘忍大师以《金刚经》取代《楞伽经》与《文殊说般若经》,作为传法的核心。

    南顿北渐参见:弘忍及五祖寺五祖寺中曾经发生过著名的禅宗作偈之事。因五祖弘忍年事已高,急于传付衣法,遂命弟子作偈以呈,以检验他们的禅修水平。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惠能

    此后,弘忍招惠能登堂入室为其宣讲《金刚经》,并传衣钵,定为传人。此时六祖,受命南归。此后禅宗分为南顿北渐。

    北宗禅

    参见:神秀

    神秀是汉传佛教禅宗北派创始人。早年博览经史,唐武德八年(625年)在洛阳天宫寺受具足戒。

    五十岁,至蕲州黄梅县双峰东山寺参谒弘忍,从事打柴汲水等劳役以求法。深为弘忍所器重。弘忍圆寂后,神秀去江陵当阳山玉泉寺,大开禅法,声名远扬。

    武则天听到他的盛名,于久视元年(700年)遣宋之问迎请,当时神秀已年过九十。大足元年,(701年)抵东京洛阳,住于内道场,受高遇。武后时常询问,并命于当阳置度门寺、于尉氏置报恩寺,表彰功德。由此成为长安、洛阳两京法主,则天、中宗、睿宗三帝亲教授师,所传教法盛行华北,号称“北宗”。

    唐中宗即位(705年),神秀住洛阳六年,于神龙二年(706年)在天宫寺圆寂,谥大通禅师。

    发展

    六祖慧能的曹溪禅

    惠能归岭南后,于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正月初八到广州法性寺。印宗法师在该寺内讲《涅盘经》之际,“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争论不休,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印宗闻之竦然若惊。知惠能得黄梅弘忍真传,遂拜为师,并为之剃度。

    次年,惠能到曹溪宝林寺(今广东韶关南华寺),弘扬禅宗,主张“顿悟”,影响华南诸宗派,人称“南宗”,在此传法长达37年之久。当时,六祖惠能的同门师兄神秀,主张“渐悟”,在华北势力颇盛,号称“北宗”。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和唐中宗即遣内侍薛简往曹溪召其入京。惠能以久处山林,年迈风疾,辞却不去。薛简恳请说法,将记录带回报命。中宗因赠摩纳袈裟一领及绢五百匹以为供养。并命改称宝林寺为中兴寺,由韶州刺史重修,又给予法泉寺额,并以惠能新州故宅为国恩寺。

    惠能的禅法以定慧为本。他又认为觉性本有,烦恼本无。直接契证觉性,便是顿悟。他说自心既不攀缘善恶,也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因此,他并不以静坐敛心才算是禅,就是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动作中,也可体会禅的境界。惠能又曰“先立无念为宗”,“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所谓无念,即虽有见闻觉知,而心常空寂之意。“自心归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皈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皈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皈依。”

    禅宗从达摩始百余年间皆以《楞伽经》相印证,故亦称为楞伽宗。达摩的三传弟子道信开始兼以《金刚》等经为典据,到了惠能即以文句简单的《金刚经》义代替了《楞伽经》,其目的在于摆脱名相烦琐的思想束缚,而单刀直入求得开悟。

    惠能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惠能以后,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达于极盛。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禅宗特点在于其高度的理性化,几乎完全没有神学气息。禅宗修持以定慧一体为特色。近代学者胡适在《荷泽大师神会传》中曾有考证印度禅的这二十八祖的法脉是后人杜撰的。敦煌本《六祖坛经》没有印度禅宗二十八祖法脉的记载。在梵文中也没有印度禅宗二十八祖法脉的记载。近年来,中国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六祖坛经》的基本内容代表了惠能的思想,同时其中可能也有后人增益的成分。

    唐玄宗开元二年(730年),在洛阳的明定南北总是非大会上,惠能弟子神会辩倒北宗,使得曹溪禅宗树立了全国性的影响。

    曹溪禅门下的分化

    因为惠能之后不再传法衣钵,曹溪禅后分为曹溪北宗、曹溪南宗、保唐宗。曹溪北宗即为荷泽宗,曹溪南宗分化出石头宗、洪州宗、保唐宗三支,而以石头、洪州为禅门正宗。

    荷泽宗

    曹溪北宗即为荷泽宗,始于神会大师,承继六祖法脉,又被尊为禅宗七祖,但他的地位不被南宗各派所承认,因荷泽宗在洛阳一带传布,因此又被石头、洪州认为是曹溪禅中的北宗。

    石头宗

    曹溪南宗又分为石头禅和洪州禅。石头禅始于石头希迁法师。希迁法师先于曹溪六祖门下出家为沙弥,惠能去世时,年仅十四岁,后依于六祖门下青原行思,于是成为禅宗大师。荆州的天皇道悟,澧洲的药山惟俨,潮州的西山大颠,皆出于希迁门下。云门宗,法眼宗,曹洞宗,传说都是从石头系统出来的。

    洪州禅

    洪州禅,始于南岳怀让,但是真正光大南岳门下的,为洪州道一。道一大师住江西洪州开元寺,故称洪州宗。其门下怀海,出了沩山灵祐,黄蘗希运,为沩仰与临济二宗的根元。

    保唐宗

    此外,南宗中还有一分支为保唐宗,始于成都保唐寺无住禅师,在四川地区独立发展。它的特点是融合了北宗与南宗的看法。

    无住禅师未出家时,从居士陈楚璋学顿教法,陈楚璋为五祖弘忍门下老安和尚(嵩山慧安)弟子。无住后从六祖弟子并洲自在受法出家,又从学于净众寺无相(又称金和尚),无相为弘忍门下智诜的再传弟子。所以宗密认为他是由五祖门下分出的,但保唐宗《历代法宝记》则自认为六祖曹溪门下。

    牛头宗

    牛头宗传至六祖慧忠,鹤林玄素,径山法钦时牛头禅大盛,与洛阳荷泽神会,江南的洪州道一、石头希迁,并为禅宗重镇。但因后继无人,后逐渐为曹溪宗所吸收,融入石头宗之中。

    分化

    六祖惠能门下悟道者共四十三人,各化一方,所谓“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晚唐至北宋初期,共分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沩仰宗五宗,再加上临济门下分出的黄龙、杨歧两派,合称五宗七派(或称五家七派),为唐朝以后的佛教主流。但宋朝后,仅存临济与曹洞二宗。

    五家七派

    “五家七派”,主要出于石头、洪州二宗。沩仰、临济二宗出于洪州道一门下,曹洞、云门、法眼皆出于石头希迁门下:

    沩仰宗。百丈怀海门下沩山灵祐及其弟子仰山慧寂创立于湖南宁乡沩山密印寺,慧寂治所在栖隐寺(今江西宜春的太平兴国寺)。

    临济宗。百丈怀海门下黄蘗希运禅师住持黄蘗寺(在今江西宜丰县)初露端倪,临济义玄从希运学法33年之后往镇州(今河北正定)滹沱河畔建临济院创立。临济宗传至石霜楚圆(986-1039) 门下,又分出黄龙派、杨岐派。

    黄龙派。慧南创立。因其住黄龙山(在今江西南昌市)而得名。

    杨岐派。方会创立,因住杨岐山(治所在今江西萍乡上栗县)而得名。后由大慧宗杲光大,传授话头禅法,大行于世。

    曹洞宗。由洞山良价与其弟子曹山本寂创立,良价禅师治所在今江西宜丰县洞山,良价的弟子本寂(840-901)在洞山普利院学法数年,后到曹山(今江西宜黄境内)统扬师法,遂使宗风大举。由于良价住洞山,本寂居曹山,所以禅林中把师徒两人创立、弘扬的新禅宗称为“曹洞宗”。后传于宏智正觉禅师,建立默照禅法。

    云门宗。文偃创立。因文偃住韶州云门山(在今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北)光泰禅院而得名。

    法眼宗。文益创立。南唐中主李璟赐谥其为“大法眼禅师”而得名。

    南禅家风

    参见:永嘉玄觉

    三祖《信心铭》云:“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六祖偈:“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楞严云:“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诸法无行无动。知语如响应声。拔剑出佛身血。入佛知见,亦不执佛见。

    禅净之争

    参见:永明延寿及法眼文益

    五代宋初法眼宗禅师永明延寿有《万善同归集》三卷传世,认为修行得道,可以由不同的方式觉悟,因此不能执着某一法门,而否定排斥其他法门。他的说法被后世引申,认为禅与净土,二者有互相扶助的关系,自力结合他力相结合,即禅定结合念佛方为最好最圆满的修行方法,即“禅净一致”。相传为永明延寿大师所作的《念佛四料简偈》更明确地表达了这一理念。但这份文献在历史上首次出现于元朝天如惟则撰写的《净土或问》,因此其真实性是有疑问的,并且它已经开始转向以净土为主轴的修行方式,与禅净双修的模式有所偏离。

    南宋之后,禅净结合已成为禅宗内部的大趋势:曹洞宗长芦清了有《往生集》传世;云门宗契嵩“夜分诵观音名号,满十万声则就寝”;云门文偃的四世法孙仪怀作《劝修净土说》,其中更主张“净土兼修不碍禅”。

    明清禅宗

    紫柏真可、云栖祩宏、憨山德清、灵峰智旭、密云圆悟及临济宗

    传播

    藏传佛教

    北宗神秀门下普寂传人摩诃衍禅师,在8世纪后期来到西藏传扬禅宗。初期取得巨大成功,但是遭到在西藏传法的印度僧人的质疑。当时唐朝禅师摩诃衍,藏文称其为“和尚”或“大乘和尚”入藏宏扬禅宗,后与莲花戒辩论,史称“顿渐之争”。大乘和尚所倡论点是,成佛之道应通过个人突发的顿悟,此顿悟来源于摒除包括善恶在内的一切思考。莲花戒认为任何人都不可能全部摒除思考,要求自己不作任何思考的本身就是一种思考;他坚持只有经过逐渐的修持,才能取得成就,批评顿悟派不别善恶,不积善行,幻想立地成佛,实为束手待毙。双方反复争辩,甚为激烈。大乘和尚曾一度占上风,

    但最后败北,被迫返回沙州(今甘肃敦煌);赤松德赞下令不得再修顿门法。因为西藏王室对汉传佛教的影响力,汉传佛教进入西藏,辩经过程没有体现出来84000法门皆可成佛,是被排挤的因素。但是在西藏固有的大圆满、大手印传承中,仍然可以看出它受到汉传佛教影响的痕迹。

    台湾禅宗

    永历十五年(1661)十二月郑成功驱逐荷兰东印度公司势力之后,福建省漳州、福州及广东省惠州、潮州人民大量移居台湾,闽粤一带的佛教也随之传入,在明郑王朝先后有了竹溪寺、弥陀寺、龙湖岩等名刹。明郑年间除了福州涌泉寺(临济宗)的僧侣,对台湾寺院法脉影响深远之外,另有一个法脉,即福清黄檗寺(黄檗宗)。

    台湾日治时代,日本临济宗妙心寺派和曹洞宗来台湾布教,并建立许多道场,其中以临济宗妙心寺派的“临济护国禅寺”和曹洞宗的“曹洞宗大本山台北别院”(东和禅寺)最为重要,两宗派除了在台湾布教,也积极从事社会、教育等事业。两宗派在战后撤出台湾,但是至今仍持续与昔日有缘之寺庙进行交流。其中,临济宗日僧东海亮道法师感念其曾在台湾布教的恩师东海宜诚法师,促成了“台湾三十三观音灵场”的创设。

    战后台湾的禅宗在日人撤出后,改由来自大陆的和尚传扬。虚云老和尚于福州鼓山涌泉寺出家、师承妙莲老和尚,修习临济宗,而接曹洞宗的法脉,承嗣沩仰宗,法眼宗,云门宗,为禅宗近代集大成之禅师,于清末民初弘扬佛法不余余力,禅行风范为后世所敬仰。

    农禅一脉以东初老人兴建农禅寺,圣严法师承袭法业,以法鼓山为道场发扬禅法。中台山惟觉和尚以禅学教育为基础,希望以僧众教育教化人心,以完善教育环境进行禅学与佛学教育,使得社会人心净化,提升心灵素质。

    千佛山白云禅师幼时雷音寺住持虚因和尚收为徒弟。七岁剃度,承继天岳门月季禅师,成立以讲经弘法为主之民营广播公司,造就广大群众。

    日本禅宗

    日本禅宗,于镰仓时代自中国传入,由于获得镰仓幕府支持,形成日本特有的佛教禅宗系统。以武士身分取代平安时代的贵族执政,幕府将军崇尚以“忠君、节义、廉耻、勇武、坚忍”为核心的思想,结合儒学、佛教禅宗、神道教[,形成日本]武士阶层的道德规范“武士道”。日本的茶道、插花、武术、传统文学等,皆[受到日本禅宗很大的影响。

    ]1187年,日僧明庵荣西[于中国受传临济宗]黄龙派心印,归国后大兴临济宗禅法],1202年创建京都建仁寺。1246年,南宋禅师兰溪道隆[至日本,传入临济宗杨岐派禅法,并于1253年创建镰仓建长寺。1223年日本[道元禅师入宋,从学于天童山曹洞宗如净禅师门下,传回]日本,1246年建立永平寺,提倡“只管打坐”,为日本曹洞宗的开始。今人圣严法师,即为曹洞传人。日本禅宗现主要有曹洞宗、临济宗、黄檗宗(1654年福建临济宗黄檗山万福寺隠元隆琦应邀赴日所传)。

    ]世界禅与铃木大拙20世纪初,铃木大拙向西方传播禅宗思想。但总的来说,铃木大拙所传播的禅宗思[想更多是一种生活哲学,而非世界观哲学,更适合大众口味,因此也被一些禅宗人士认为是“皮毛禅”。

    韩国禅宗

    曹溪寺是韩国禅宗的中心,却位于首尔的市区。自繁华的钟路街区往安国站方向,不远处就是曹溪寺。一进寺门最先看到的是幽雅的古树。大雄殿前的槐花树和白松都是树龄近百的老树。其中槐花树高26米,一到夏天,茂密的枝叶在阳光下投射出巨幅的树荫,将寺庙装点得更显幽静。而白松是被指定为天然纪念物的古树,具有很高的价值。槐花树前就是居于寺庙中心的大雄殿。大雄殿修建于1938年,比景德宫的勤政殿规模更大更雄伟。殿内不仅能看到释加摩尼像和虔诚作揖的信徒们,还能欣赏到各色美丽的丹青。大雄殿前的7层石塔内陈放着真身舍利。

    越南禅宗

    东南亚各国也受到了禅宗的影响。越南禅宗最早为灭喜禅派,为从三祖僧璨受禅法之天竺三藏毗尼多流支(Vinitaruci,又译“灭喜”)所创。后又有中国无言通禅派(观壁派)、云门宗、曹洞宗禅派等传至越南。

    北美禅宗

    目前在北美弘扬佛教的人数并不多,系统却很繁杂。因为印度的佛教曾以三个不同的时代,三个不同的姿态,分向三个不同的地区传播。那就是早期的印度佛教,传向锡兰和缅甸;中期的印度佛教,传向中国;晚期的印度佛教,传向中国西藏。而在这三个不同的区域,又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性格,我们分别把它们称为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锡兰和缅甸的佛教,属于小乘,大乘佛教之中,又有显教和密教之分。中国的属于显教,中国西藏的属于密教。佛教又传到了朝鲜半岛和日本。今天的北美,是各系佛教汇集的地方,但是仍以禅宗最受北美社会的欢迎和爱好。今天在北美传播禅宗的人,不论他们是来自哪一个国家,禅的根源是中国,直到近代,在中国最风行的仍是禅宗。中国人在北美弘扬禅宗最有力的则为十六年前到旧金山的度轮法师(宣化老和尚),他是虚云和尚的弟子,现在不仅于西岸各城市有分院数处,且已创立了一所法界大学,经常有数十位出家弟子跟随他修行。在美国东岸,则为现在由本人住持的美国佛教会大觉寺,由于前任住持仁公法师(仁俊长老)的促劝及副会长沈公家桢居士的赞助,虽然由我教禅,才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同时也颇艰苦,前途则极乐观。我们分别开设了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特别班、精进班,学生之中,已有人准备发心出家,终身修行,并且由学生发行了一份《禅》的英文杂志。

    修行

    禅宗创始于南北朝来中国的僧人菩提达摩。他在佛教释迦牟尼佛“人皆可以成佛”的基础上,进一步主张“人皆有佛性,透过各自修行,即可获启发而成佛”,后另一僧人道生再进一步提出“顿悟成佛”说。唐朝初年,僧人惠能承袭道生的“顿悟成佛说”,并将达摩的“修行”理念进一步整理,提出“心性本净,只要明心见性,即可顿悟成佛”的主张。

    禅宗主张修道不见得要读经,也无须出家,世俗活动照样可以正常进行。禅宗认为,禅并非思想,也非哲学,而是一种超越思想与哲学的灵性世界。禅宗思想认为语言文字会约束思想,故不立文字。禅宗认为要真正达到“悟道”,唯有隔绝语言文字,或透过与语言文字的冲突,避开任何抽象性的论证,凭个体自己亲身感受去体会。

    禅宗为加强“悟心”,创造许多新禅法,诸如云游等,这一切方法在于使人心有立即足以悟道的敏感性。禅宗的顿悟是指超越了一切时空、因果、过去、未来,而获得了从一切世事和所有束缚中解脱出来的自由感,从而“超凡入圣”,不再拘泥于世俗的事物,却依然进行正常的日常生活。

    禅宗不特别要求特别的修行环境,而随着某种机缘,偶然得道,获得身处尘世之中,而心在尘世之外的“无念”境界,而“无念”的境界要求的不是“从凡入圣”,而更是要“从圣入凡”。得道者日常生活与常人无异,而是精神生活不同。在与日常事物接触时,心境能够不受外界的影响,换言之,凡人与佛只在一念之差。

    禅宗经典

    此宗并不注重经典权威,但仍依经中背后所含之真理修行。《六祖坛经》反映出惠能思想及早期禅宗面貌,故为禅宗所推崇,《金刚经》及《维摩经》亦为禅宗所力荐。

    方法

    作为汉传佛教中的重要宗派,禅宗僧侣除了必须遵守通行的持戒、清规、夏居等规定外,还有一套独特的修行方式。

    坐禅

    禅宗注重实修与实证,其中坐禅为禅宗主要实践方式。坐禅时,必须调节饮食、睡眠、身、息、心(调五事),并戒定慧三无漏学中实以定为中心。禅宗认为,佛典浩如湮海,其中境界为超越世出世间法。非言语可及、推理可得,只有通过禅定才可证知。不过仍然有高僧反对坐禅,唐朝荷泽神会大师即极力反对坐禅。他认为坐禅沉空滞寂,不见自性。

    圭峰宗实将禅定分类为下列五种: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如来清净禅)。

    达摩观门

    大正藏 No. 2832

    1卷

    南天竺国菩提达摩禅师观门

    问曰。何名禅定答曰。禅为乱心不起无动无念为禅定。端心止念。无生无灭。无去无来。堪然不动。名之为禅定何名为禅观答曰。心神澄净名之为禅。照理分明名之为观。禅观自达无有错谬。故名禅观。心神澄净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湛然不动名之为禅问曰。何名禅定答曰。禅定者梵音。此名功德聚林。三界诸佛皆说禅坐。故名功德聚林又问。何名禅法答曰。禅法从通有次第。初学时从始终有七种观门。第一住心门。第二空心门。第三无门。第四心解脱门。第五禅定门。第六真妙门。第七智慧门。住心门者。谓心散动攀缘不住。专摄念住更无去动。故名住心门。空心门者。谓看心转追觉心空寂。无去无来无有住处。无所依心。故云空心门。心无相门。谓心澄净无有相貌。非青非黄非赤非白。非长非短非大非少。非方非圆湛然不动。故名无相门。心解脱门者。知心无系无缚。一切烦恼不来上心。故名心解脱门。禅定者。西域梵音。唐言静虑。觉心寂静。行时住时坐时卧时皆悉寂静无有散动。故名寂静。真如门者。觉心无心等同虚空。遍周法界平等不二。无千无变。故名真如门。智慧门者。识了一切名之为智。契达空源名之为慧。故名智慧门。亦名究竟道。亦名大乘无相禅观门。则是修禅学道故。禅有七种观门。大声念佛得十种功德。一者不闻恶声。二者念佛不散。三者排去睡眠。四者勇猛精进。五者诸天欢喜。六者魔军怖畏。七者声振十方。八者三途息苦。九者三昧现前。十者往生净土。

    民间附禅邪宗

    罗教中国佛教发展到明代,社会则出现了大量的民间教门。在此之前,民间教派中的弥勒教、摩尼教与白莲教占主要地位;但自明代中叶至民末则出现了许多教派。他们在教义、组织、仪式等方面已经区别于原来的民间教派。其中规模最大的、与禅宗最为密切的民间教派为罗教。

    罗教,也被称为无为教和罗祖教。为明朝人罗梦鸿创建。该教结合了佛教禅宗和道教中的许多教义和传统。从禅宗中,罗教吸收了“心造一切”的概念,认为人的苦难是由于心欲造成,因此罗教追求无为、弃欲,以达到最高的内心状态。罗教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自称为禅宗的一支。同时他还从道教吸收了道玄来解释世界的形成。其认为世界是从真空家乡中形成的,并演化为世界万物。由此外部世界不是禅宗的教义中那样从内心产生的,而是外部事实的。和众多的附佛外道一样,罗教也制造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偶像崇拜:无极圣祖,其神是所有生物的主宰,尤其在人死后有判决人的再生、超度或入地狱的权力。之后被政府定为邪教,并遭明令禁止。

    文化

    禅宗同中国文化水乳交融,血肉相连,绽放了辉煌的画卷。

    禅宗与文学

    抖擞辞贫里,归依宿化城。

    绕篱生野蕨,空馆发山樱。

    香饭青菰米,佳蔬绿芋羹。

    誓陪清梵末,端坐学无生。

    ——(唐)王维《游感化寺》

    随着禅宗的弘扬,除众多佛僧外,大量的文学家都有上佳的禅诗禅作,其中包括唐朝的王维、孟浩然,宋朝的苏东坡等。

    禅宗与绘画

    参见:十牛图禅宗中的经典绘画汗牛充栋,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宋朝的廓庵师远的十牛图。其为中国佛教禅宗修行的图示,并有许多版本。牧牛图颂通常由颂与图组成,颂自身有时又包括一短序。自宋代以来,这类作品很多,其中有三种很为时人留意。其作者分别为清居、廓庵、自得。清居的是五图,廓庵的是十图,自得的则是六图。在这几种作品中,廓庵的显然最为完备,它包括图、颂与序三部。亦有认为十牛图为宋代廓庵师远改作清居禅师八牛图而成。现在流传较广的有宋朝廓庵师远与普明禅师的版本各有十幅。其主要表达了禅宗的摒弃我执、心性妙圆的理念。

    禅宗与饮食

    参见:素食、五荤、五辛及茶道

    受禅宗影响,亚洲中国大陆、台湾、日本、韩国、越南等地方都有素食斋房,并形成独特的菜系风格。比如在日本的许多庙里如南禅寺、大德寺及天龙寺等都有提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禅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ruh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