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孩子班上开家长交流会。
一位家长带着困惑和无奈反应了一个问题,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
孩子不能接受一点儿挫折。如果自己做错了,或者家长提出批评或反对意见了,就大发脾气。
比如默写古诗,错一个字就摔本子、扔笔;练演讲稿,念错一个地方,就跺脚、大喊大叫。
只要一做不对,接下来整个晚上都被“我不行”的情绪困住。
老师问:“你会怎么做呢?”
家长说,自己会很反感孩子的这种表现,很难接受孩子这种“玻璃心”。
当无法制止孩子大发脾气,尤其听到孩子总说“我不行”的时候,就会特别生气地说:
“就你这样遇到一点困难就自暴自弃,还想当演说家,可能吗?你再这样,就别学了。”
家长解释说,自己确实对孩子这样感到很失望、很生气,这样的话就脱口而出了。
02
这个话题一抛出,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家长们纷纷反应了类似的问题。
另一位家长说,自家孩子是“太要面子”,平时尽爱给自己脸上贴金,喜欢“贬低”别的小朋友。
而且凡事一定要“赢”,“赢”了就欢天喜地;如果“输”或“做错”了,会找各种借口甚至说谎,来摆脱自己的责任。
老师问:“你们引导过孩子吗?”
家长说,孩子基本由奶奶带。
自己和爱人早出晚归,尤其妈妈在很远的郊区上班,回到家基本孩子已经睡了,所以很少管孩子。
奶奶脾气好,喜欢夸人,也喜欢被人夸。
对于孩子,平时都不批评,认为做得不对直接说会伤孩子自尊心。
一般以表扬为主,喜欢用“宝贝最棒!”,“好好学习,加油考第一”这样的话来鼓励孩子。
平时老人说“孩子还小,不懂事,长大就好了”来护着孩子,我们也没觉得有什么问题。
有一天孩子和几个小朋友在家玩,被看见打碎了一个花瓶,死活不认错。
最后还恼羞成怒,大哭大闹,就是无法接受大人提出“下次小心一点”的建议。
这件事才让家长意识到问题越来越严重。
03
无论是无法接受自己做得不够好而大叫大嚷,还是不肯向别人承认自己的失败和错误,都是因为孩子有一个信念:一定要“赢”,一定要“对”,一定要“完美”。
无论是妈妈对孩子无法接受错误事实时的生气呵斥,还是奶奶对孙女做错事的“姑息”和“勇争第一”的愿望,都反应了家长们内心的一个观念:犯错和失败是不好的,不可接受的。
归根到底,大家都是社会的产物,这些观念,反应了我们一生最强烈的心理动机——追求“价值感”。
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延续,是实现自己的价值感的重要指标。
虽然他们口是心非的说“没关系”,但是他们恨铁不成钢的语气和失望、厌烦的眼神,暴露了他们内心就是希望孩子是“完美的,最棒的”,就是在嫌弃孩子“做得不好”;
而孩子为了维护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他们“不想让父母失望”,也会生气甚至是憎恨自己的无能,或者用各种方法辩护自己“没有犯错”,还是一个“好孩子”。
心理学家德雷克斯这么说过:
孩子会观察生活中的一切,从观察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并据此找到自己的行为方向。
04
也许从道理上,你告诉孩子:人无完人,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犯错和失败都是正常的,真的没关系。
除非你是真心这么认为,否则孩子不会相信你接纳了他的“不完美”。
孩子没体会过真正的“接纳”,因此也做不到接纳自己“不够好”。
有位心理团体成员分享自己深深的痛苦:
父母从小要求特别高,无论做得多好,他们都觉得不够。
不知不觉,我也变得不会肯定自己了。
上学时,认为只有学习好才会被人认可;
工作时,认为只有赚到很多钱才会感觉强大;
结婚时,认为只有在大城市买房才会被高看......
这么多年来,我总是用这些外在的条件让自己看起来过得很好。
实际上,我心底里一直感觉自己不够好,甚至每天我几乎都在习惯性的否定自己。
有好工作,买了房,成了家,赚了钱,这些外在的东西都没能拯救我......
05
以前,我也容不得自己失败,也不允许孩子犯错。吃了很多亏,才下定决心改善。
孩子最近常因为"读英语"这个作业发脾气。
因为我不再不停的带着读新词,而是让她自己用自然拼读法读。
她有时候念不顺、读不出,或者读错。
这次她读“spoon”,在我示范两遍不久之后忘记了,我让她自己拼。
在听到我说“读得不对”之后,她不耐烦的“啊”一声大喊,并扭动身体,手里拿着书使劲晃动。
我坐在她旁边,疏导自己慢慢升腾起来的情绪。
看我没有发怒,也没有拒绝,而是耐心的坐在旁边等着,她也安静了些。
我问:“你做这些动作时,是很生气吗?”
“嗯!”还是皱着眉头,不高兴的表情。
“生谁的气呢?妈妈的,还是你自己?”
“自己!”
“为什么呢?”
“因为读错了,总记不住!”
“那你希望怎样呢?”
“我希望一遍就读会!”
“你觉得怎样才能做到一遍就会?”
“我想妈妈直接读出来,我跟着读一遍,而不是让我用自然拼读法拼。”
“妈妈现在可以想象,当你希望一遍就读好,但读几遍都记不住后,是非常挫败、沮丧、急躁的。你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对吗?”
我没有继续解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之类的道理,而是真的去理解她的情绪。
“嗯。”因为被理解了,孩子的情绪开始安定下来,靠在我身上,低着头掉眼泪。
“好吧,没有一次记住确实挺烦人的。假如我有一天去上课,面对几十个第一天上课的学员,我很气恼自己没有一次都记住他们的名字,于是对着他们大嚷:'你们太讨厌了,一次来这么多人,我记不住,啊,我不想上课了!”我假装做出很气恼的样子描述。
“哈哈,太搞笑了。”孩子就是孩子,马上破涕为笑。
因为看到了妈妈能轻松面对失败,她也有了面对失败的能量。
厌恶“失败”,憎恨自己的情绪也随着笑声消散了。
“你觉得妈妈可以这样吗?”
“当然不可以,怎么能还没上完就走呢。”
“那你觉得妈妈可以怎么做呢?”
“你一次记不住可以问问别人,多问几次就记住了。或者可以像我们参加万圣节活动那样,每个人贴一个名帖,这样第一次见我们的老师也都能叫出我们的名字了。”
“你的想法给妈妈很大启发。而且你还有一点品质是可贵的,就是你不但接受了做得'不够好'的结果,而且还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孩子感受好了,接下来讲道理,练习自然拼读法就很顺利了,她甚至还会读出了没有见过的单词。
04
个体心理学的重要著作《孩子.挑战》中写到:
当孩子犯错误或者没达到预期目标时,我们要学会将事情和人分开——“事情没成功是可以的”,"很遗憾结果没像你想象的那么理想”。
每次的“失败”,只是孩子的经验和技巧还不够,完全与孩子的个人价值无关。
也就是说,无论孩子怎样“失败”,他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是我们不可替代的孩子。
书中还说,
真正有勇气的人,不怕犯错误或有缺点,并且他的勇气不会因为错误和缺点而减少。
这种“能够接受缺点的勇气”,大人和孩子都需要。
成长中,孩子不需要“总是做最棒的”;
受挫时,孩子也不需要评判和羞辱。
他们需要真正的关心、理解、倾听和接纳。
当父母真心跟“犯错、失败”说声“没关系”,孩子往往就知道该怎么应对了。
—End—
网友评论
既然你已经点赞了我,我必须打的过来支持您!点赞+好评!
礼记云:来而不往非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