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每天除了吃饭睡觉,还有什么事最重要?没错,看手机。
而且是无数次地看手机:
看看微信的新消息;
工作群的领导有没有新指示;
朋友圈红点亮起了;
发个语音告诉爱人不回家吃饭;
围观一下ABCDEFG群的哥们在聊啥;
看看托朋友办的事回音了吗?
有人发红包没?
关注的公众号有没有更新?
……
更多时候,点开手机好像也不需要理由:
等电梯时,点
排队时,点
吃饭时,点
蹲厕所,点
开会无聊,点
心情不好,点
心情舒畅,点
累了,点
烦了,点
……
好像除了睡梦和忙得焦头烂额时不点,我们无时无刻都想掏出手机,看看有没有新消息。
手机就像一个能量黑洞,把我们的时间碎片在不知不觉中全部吸走。
真是戒不掉的手机瘾,刷不完的朋友圈。
我们享受即时满足的快感,又心甘情愿地成了手机的奴隶。
我们总有各种理由说,有事情要办,不得不点。不过,还是承认吧,没事你也一样会点。
为什么我们刷手机停不下来?
为什么我们看见手机不点就难受?
为什么我们的手机瘾根本戒不掉?
看来,这个手机瘾是病,得治!
-2-
心理学有一种认知行为模式:强化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最早提出。
这个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其所获刺激导致的结果。如果这种刺激对他有利,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若对他不利,这种行为就会减弱直至消失。
举个简单例子:
小孩子背会了一首唐诗,家长给一块糖作为奖励,再背会一首唐诗,家长再给一块糖作为奖励,这样就会诱导孩子去背更多的唐诗,然后就可以得到更多的糖,这就是正向激励强化。
如果小孩子做错事,要被挨打,这就是负向的惩罚刺激强化,小孩子就会减少做错事。
强化模式是伴随于行为之后的奖励或惩罚,这样的刺激重复出现后,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模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习惯并固定下来。
面对正向反馈,为了获得奖励去重复做某件事情,我们对追逐这种奖励而着迷。
每次我们点开手机,似乎都能找到隐藏在各种信息里的那块糖,尝到甜头后,就诱惑我们去更多地点开手机,寻找更多的糖。
-3-
我们都玩过转盘抽奖的游戏,转一次,指针停在哪儿就得什么奖,虽然大多都是“谢谢参与”,但仍然吸引我们总想去转啊转,哪怕转到一个小奖都会让我们兴奋。
“购物满XX元凭小票抽奖”,商场里促销抽奖活动,让众多顾客趋之若鹜。大家望着一等奖的冰箱洗衣机摆在前面,拿着小票排起长长的队伍跃跃欲试。
虽然99.99%的机率只能抓到一些劣质的香皂牙刷这类平时根本看不上的东西,但仍然耗费着大量时间乐此不疲。
如果在抓奖之前告诉你,只能抓个小牙刷,你还会排那个长长的队吗?会为这个抽奖购物凑钱数吗?
强化理论有“固定式强化”和“可变式强化”。
“固定式强化”,是每一次行为后都可以得到一个固定性奖励或惩罚的刺激,毫无悬念。
“可变式强化”,是每一次行为后并不知道奖励是什么,在什么时候出现?也许什么也没有,也许是小奖,也许会是大奖。
这种可变式强化,对人的吸引力更大。
我们看手机,每一次点开,也许什么新消息也没有,也许在哪一次收到一条有用的信息,也许赶上群里在发红包也不一定。
这些意外的消息让我们兴奋不已,慢慢地我们就上了瘾,然后就不断地去点开手机,希望能出现意外惊喜,我们不断地去点,一次不行再点一次,直到再次中奖。
这很像赌博,吸引人之处就在于,人们不知道大奖什么时候出现,因此会一直玩下去。
这个手机瘾到底如何治疗,我也不知道。
我也是一个重度的手机依赖症患者,连这篇文章也是用手机写的。让现代人脱离手机,似乎有点乌托邦。
也许,
专注于手头工作,不让无聊的信息进入意识流;减少手机娱乐,克制自己在完成一项工作后才去点手机;在固定的时间段浏览处理信息。
这些对症处理也许对手机瘾的治疗能有用。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