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喜欢赖床。估计天下的小孩子都是,尤其是大冬天里。而我赖床的绝招很简单,就是装睡。看到父母推门的声音,立马就把眼睛闭上。等他们一走,又睁开眼睛玩自己的游戏。工作了以后,发现很多成年也在玩这个把戏。不过,他骗的不是父母而是自己的内心。
日本有一句格言“满怀希望的跋涉,胜过抵达目的地”。换做通俗的话讲:人生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这句话曾是我的座右铭,一直激励我往前走。于是我不断的学习,遇见自己喜欢的,或者流行的技能。比如说日语,散打,英语。奋不顾身的扑上去,这种激情连我自己都感动了。然后呢?折腾了一段时间,便有各种各样的借口,比如说时间不够,或者说年龄大了等等。过后还意犹未尽的与他人炫耀自己曾经学过,却从来没告诉别人我最后一样都没学好。
其实我就是那个装睡的成年人,一直在玩装睡的游戏,最后成功的把自己骗了。
上面一段话是《改变:问题的形成和解决原则》对乌托邦症候的描述,而乌托邦症候恰恰是问题的之一。罗伯特•阿德里有一句名言,是对种现象最好的注解。我们一味追求不可能的事物,却使那些可能得到的东西变成不可能。
我讲个故事。
我是一个计划狂,从2013年开始,每年都会制定新年计划,定年度目标。但直到去年我才真正的意识到一个问题,所有的目标基本上没有实现。为什么会这样?我问自己。在去年年末的时候,我终于搞明白了是什么鬼。年目标从一开始就错了,因为内心从来没想过会实现。比如学历升级一栏,我定下了研究生目标,当时我就不相信自己能实现。不相信,那为什么要写。原因很简单:图个心安。一味追求不可能的事物,也是一种心安。
这段时间我参加了开智读书会的活动:14天共读一本书。我选择的就是《改变:问题的形成和解决原则》,选这本书的人很多。参加这次读书会的大约130位,而选择这本书就有51位。说明希望改变的人很多,但结果告诉我,真正改变的人其实不多。活动有一个规定:至少要完成10次打卡,1篇笔记。但目前看来,做到的人不是很多。当然读书会还有待于完善,比如活跃度不够、规则有待商榷等等。但说明一个问题:真正相信自己能改变的不多。
《改变》这本书背后站着一位哲学家,他的名字叫维根斯坦。同样还有一本书,他的背后也同样站着这位哲学家。这本书的名字就是:《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我不确定后者的作者是否看了《改变》这本书,但我确定一个事实:他们都知道维根斯坦。因为他们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了维根斯坦这个人,而且不只是一次提到。
维根斯坦曾经提出一个牛逼的悖疑问:“撒谎对自己有利的时候,为什么要说实话?”这句话之所以牛逼,在于她背后的突破了传统思维的限制。而《改变》和《你永远都如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的核心内容也正是思维上的突破。
牛逼的人提的问题也牛逼是不是很枯燥,理论就是如此,跟讲道理一样,往往没人喜欢听。好,我们继续聊装睡。
今天是小年,春节里每个人都在说希望的祝福语。鬼脚七说:真正让你失望和绝望的,并不是你的希望,而是你对希望的执着。我开始不理解,不认可。这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吗?你功成名就了,来劝我们不要抱有希望。后来,我理解了,尤其是读了《改变》这本书以后。鬼脚七所说的希望指的是一种伪装的执念,这种执念如同一个梦。做这种梦的人就是在装睡,他在做白日梦。他把泽中执念伪装成一个个希望,躲在自己的被窝里,一天天就这样过去。
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面对问题是不是坐以待毙,或者是任凭自己装睡下去呢?
不是的。
《改变》这本书提出了四个步骤来解决问题,当然也包括叫醒装睡的人:1、界定问题;2、回顾过去的解决对策;3、对具体改变再定义,一定要清晰;4、制定并执行一个切实可行的改变计划。
步骤有了,但你不一定明白,还是以我的问题为例。
怎么解决我制定目标而不实施的目标?
第一步:界定问题
这是典型的乌托邦症候群,具体而言就是活在未来。
第二步:过去我做了什么努力解决这个问题
我把目标改了再写,写了再改;
第三步,我要达成什么样的效果
能把年度目标落实80%
第四步:如何做到
第一,把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列一个清单
第二,根据自己的需要以及能力,把目标控制在10个以内,最好留两个空白
第三,写下来,放在自己每天能够看得到的地方;
第四,细化目标,放入自己的月计划内。
第五,执行。
总结
《改变》这类书并不好读,因为里面的理论太过于抽象。但慢慢读,你会发现书里理论与自己走的很近。如果你想更深入的了解这类书,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当做一个侦探,发现作者背后的人,做好笔录(读书笔记),最后公之于众。
最后,我把《改变》这本书的封面亮出来。
你想改变吗?读读这本书吧。
网友评论
这是我的想法,不知lz对此怎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