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后感与观后感Good play百家说
前两天朋友圈刷屏那句话蠢在哪,这电影就是回答

前两天朋友圈刷屏那句话蠢在哪,这电影就是回答

作者: Sir电影 | 来源:发表于2018-05-07 13:10 被阅读2496次

“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

这几天,相信你的朋友圈一定出现过这句话。

这句话有多荒谬,作为一个电影号,Sir想用电影来回答。

假如我们不焦虑、不质疑,会走向何种绝境。

文 | 饭团/罗罔极

Sir电影独家专稿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后天,5月8日。

有什么特别?

72年前,也就是1945年,在苏联军队重重围困下,纳粹德国签署了投降书。

上世纪最为疯狂的帝国宣告灭亡,欧战也就此结束。

纳粹德国投降前,在柏林地堡之中,希特勒度过自己最后的生日,并饮弹自绝。

他的尸体被浇上汽油,在火焰中化为灰烬。

然而,他留下的法西斯阴云,却至今仍未完全消散。

2017年,两位中国游客前往德国,在国会大厦门前高举右臂,行“希特勒礼”被德国警方发现。

二人非但遭到逮捕,更登上各大媒体,引起舆论哗然。

到底为什么,德国人要对“希特勒”如此敏感?

有一部电影,记录了希特勒生命最后的时光。

或许,它能帮我们找到答案——

《帝国的毁灭》

提起《帝国的毁灭》,可能大多数人没听说过。

但,要说“元首的愤怒”,以及“希特勒表情包”,想必各位不会陌生。

没错,那些为人津津乐道的动态图,正是来源于此片。

可在我看来,从某个角度讲,这是一种悲哀。

一段沉重的历史被无视,只剩下搞怪与戏谑的沉渣。

不是说搞怪就是低级,戏谑等于肤浅。

我的意思是:我们不该只会调侃。

作为纪实性电影,《帝国的毁灭》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豆瓣评分高达8.6,好于92%的战争片和历史片。

这部偏小众的电影,到底卓越在哪?

首先:真实

影片开场,是一段特劳德·琼格的真实口述

特劳德·琼格,自1942年起,担任希特勒的秘书,直至希特勒自绝的最后关头。

多年以后,特劳德白发苍苍,却仍因为那段经历,而始终无法原谅自己:

那时候我也没有意识到…

命运把我带到了一个我完全不想去的地方

但是,我仍然很难原谅自己

随着特劳德的回忆,导演用视听语言,将那段历史重现。

1942年,特劳德来到柏林,参加希特勒的面试。

经过层层军防,特劳德忐忑不已,她就像我们普通观众一样幻想:

“希特勒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这位世界霸主,一定十分威严吧?”

面试的首个环节,是替元首打字。

结果,由于过度紧张,她打错了许多字。

她恐惧到紧闭双眼,以为自己死定了。

就像很多人看到这一幕时,也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她死定了。

这是因为,对于希特勒这个人,其实存在三层认知。

由浅至深——

刻板认知

第一层

从《大独裁者》到《元首的愤怒》,希特勒不断被众多创作者恶搞。

以致于希特勒的形象,被严重脸谱化、刻板化。

在大众眼里,他要么是滑稽的小丑,要么是丧心病狂的精神病。

事实上呢?

未必如此。

不信?试试回答一个问题。

以下三个人,你最欣赏谁?

A:嗜酒如命,有两个情妇,并且常年吸烟。 

B:嗜酒如命,吸鸦片成瘾,每天睡到中午才起,曾两次被赶出办公室。

C:热爱艺术,无不良嗜好,一直保持素食的习惯,曾是国家的战斗英雄。

A是丘吉尔,B是罗斯福,C是希特勒。

没错,上图左中两位臃肿油腻的家伙,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世界。

而右边,颇具格调的文艺型男,则险些将世间美好尽皆毁灭。

历史与人性,往往不似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

与卓别林和某些B站创作者不同——

《帝国的毁灭》好就好在,它力图通过人物回忆和历史资料,将另外两层更为真实深刻的元首形象还原展现。

交往认知

第二层

经过短暂相处,特劳德发现,希特勒并不似自己想象的那样严酷。

这个男人斯文有礼,眼神时常流露出温柔与慈祥。

自己打错字,他非但不暴怒,反倒加以宽慰,使自己身心舒畅,顺利完成工作。

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对女性,他像个绅士;对儿童,他宛如公尊。

画面一转,时间来到1945年。

希特勒留下的最后照片,是为“纳粹青年团”的小战士授勋。

时值危难关头,元首依然面露微笑,不忘捏一捏晚辈的脸蛋。

小战士们无不动容,对自己的“领袖”心生万分崇敬。

现在,假设我们是特劳德,假设我们是小战士。

是否,你会心甘情愿为这样一位领袖赴汤蹈火?

曾经,在看懂这部电影之前,我误以为它拍摄的目的之一,是要替希特勒这位“完人”鸣冤叫屈。

直至二刷,我注意到几处细节,才真正明白创作者的良苦用意——

特劳德面试时,在元首房间看见一条狗。

这条狗,名叫布伦蒂,是希特勒的爱犬。

希特勒将布伦蒂称之为“她”,并一边抚摸亲吻着“她”,一边对特劳德说:

“她”比很多人还要聪明

别误会,我并不是说,希特勒有特殊性癖。

但,我们若把他当成是满怀慈悲的爱狗人士,那就又错了。

所谓“交往认知”,即——

通过人际交往,观察对方的言行举止,并根据对方的言行举止,在自己脑海中树立一个主观形象。

然而,一个人的行为举止,是可以伪装的。

说白了,你所“了解”的那个他,只是经过伪装后的他,而并不一定是真正的他。

希特勒是个极擅长隐藏内心的大谎言家。

他的妻子爱娃,对特劳德说:

容格夫人,我认识他…

我丈夫,已经15年了

但是仔细想想,尽管他爱说话

可我一点也不了解他

交往15年,都不知道丈夫在想什么。

真实的希特勒,究竟是多么可怕的一个人?

内心认知

第三层

要探究一个人的内心,就得观察他独处的样子。

因为只有独处,人才会卸下伪装,无顾忌地展示自己。

纳粹将要败亡时,希特勒陷入绝望。

一位随从无意间听到,他对爱犬布伦蒂怒吼:

你也和我的将军们一样,背叛了我吗?

看着我的眼睛!说实话!

在希特勒心中,布伦蒂与他的将军们没什么不同。

平日里,他对布伦蒂关爱有加,以此换取布伦蒂的忠诚。

自杀前,他喂给布伦蒂一粒氰化钾,让“她”和他的将军们一同享受为自己殉葬的“荣誉”。

在希特勒心中,布伦蒂与他的情人也没什么不同。

甚至于,他的情人爱娃,还经常吃布伦蒂的醋。

注意——

讲完下面这段台词,特劳德和爱娃本能地发出一种肤浅、呆傻且有些疯狂的笑。

我常常会讨厌布伦蒂

有时我偷偷在桌子底下踢它

阿道夫就会奇怪,它怎么有点怪怪的?

明白了吧?

希特勒,并不是爱狗如人的大善者。

他是将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动物,都一致视为牲畜来豢养。

无论男女,不分老幼。

嘉奖青年军,是为了让他们替自己去送死。

待人温柔慈祥,是为了培育“忠犬八公”。

这就是希特勒的真实内心。

反人道主义。

他运用“激励控制”等大量高超的群体心理学,一心制造种族对立,以及民众对“异端”的仇恨。

只以一些虚无的荣誉感和群体认同感,就让一个儿子对父亲仇恨并怒斥。

懦夫!

希特勒十分清楚——

仇恨这一本能情绪,最有可能使原本文明的人类回归野蛮。

而一旦人类退回到依赖本能的野蛮状态,也就最容易被独裁统治。

所谓的人道主义只是宗教迷信

面对内部其他种族的反对时

我总是毫不手软,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例如,猿类,会杀掉所有不合群的猿类

适用于猿类的法则,一定也适用于人类

《猩球崛起2》中,科巴利用语言煽动,让所有人猿从文明的安逸,回归到野蛮的流血战争。

谁掌控了语言,谁就掌控了未来的方向。

而希特勒,就是要像科巴那样,利用语言的蛊惑,让世界人民厮杀对立。

科巴:猩猩必须攻击人类的城市!

希特勒:为了我们的利益,我们要奋斗和战争

看《帝国的毁灭》,我无数次汗流浃背。

它的恐怖在于,并不是把希特勒丑化成一个魔鬼、一头野兽。

相反,它以中立的笔触,让我们看到一个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活人。

它表现希特勒可以触摸的黑暗的同时,也把枪口对准那班被他宗教式狂热驱动的信徒。

这班信徒,同样也曾是常人。

他们是怎么被抽了魂?

也许,从文明到野蛮,从和平到战争,从正常到变态,距离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遥远。

只需要一个“正确”的声音和对这个声音无条件的遵从。

最后,我想再提一段真实的历史和一部根据真实改编的电影。

美国,1967年。

历史教师琼斯,为了让学生们明白“什么是法西斯”,在讲台上建立了一个名为“第三浪潮”的组织。

他用各种心理学语言,向学生们灌输纪律与团结的重要性,并为“第三浪潮”设计了统一的手势。

没多久,学生们就都成为“第三浪潮”的成员,并视琼斯为领袖。

之后,琼斯委派3名学生作为“督察”,向自己报告那些不遵守“第三浪潮”规定的人以及组织的批评者。

接下来,竟有20余人告发自己的朋友,甚至是对“第三浪潮”表示怀疑的家长。

参加“第三浪潮”的学生人数,也短时间从30人增至200余人。

他们如此轻易就放弃了思考,并心甘情愿地上缴人权和自由。

你看,不分国籍,不分文化。

2008年,德国将这一事件,改编成电影《浪潮》。

就是为了让我们警惕,法西斯至今仍有可能存在于任何角落中。

一旦我们选择放弃独立思考、放弃质疑,就有可能沦为被豢养的牲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想看《帝国的毁灭》,好恐怖电影网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人间三十年:权术而己。比起斯大林,希算温柔了
  • ce6498101b01:主要还是希特勒输了,输家自然没有话语权并且被后人代代吐槽丑化
  • 曼衍小阁:没得写了,瞎扯
  • 米斯特YANG:@橙色幽灵 每个人都应该有不同的思想,世界才能如此丰富多彩。战争就不要提什么正义还是非正义的,有利可图才会发动战争。
  • 恩大: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 JenHungen:罗永浩说过这样一句话:全世界好像只中国才有这么多心疼政府、体谅政府、满意政府的大傻*,正常的国家里,对政府最科学的态度就是永远怀疑,怀疑错了可以换个角度再怀疑怀疑...
  • 橙色幽灵:无论如何,二战的性质就是非正义的,它让中华民族遭受了苦难,希特勒很聪明,手段很高明,是一个成功的演讲家,军事家,但是那种反人道主义,恕我永远不会赞同,那些一位夸赞希特勒的人,有想过被迫害最深的犹太人民吗?那些人经受的痛苦,恐怕你们永远不能理解。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如果我说的有什么不对的,欢迎指教。
  • 8c26b270b5c0:哦哦哦
  • 82410e00c5aa:这电影根本就是在丑化希特勒,哪个权力顶点的人没有过伪装?他错就错在他输了,如果在我们的世界徳国打赢二战,他还是万人敬仰。看看纸牌屋,玩弄权力的人没有哪个是干净的,我们只是习惯了只看结果。
  • 默白一丁:同意!
  • 2589b0ed1e6a:怎样写一篇好的文章

    1、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首先是写小说, 如果你不是名家, 那么你写的小说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开头。 好的开始是 成功的一半, 很多人看到前面几百字觉得不好看就不会有心情继续看下去了。 因为看小说本 来就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别人不是做研究,一个繁琐枯燥的开头是不可取的。

    很多刚刚写作的人总是会想在小说的开头就交代清楚一些事情, 剧情的需要?其实这是不必 要的,一开始就要引人入胜,交代的事情可以慢慢穿插在小说正文的里面。

    2、人称与性格

    一半新手都喜欢写第一人称, 其实这是不对的, 第一人称的确开头很简单, 但是写到后 来就会越来越难写, 因为在一部长点的小说, 第一人称是有很多局限性的, 比如要交代文中 的我没有看到的事情, 我不知道的内幕等等, 这需要一定的技巧把握, 第一人称小说最忌讳 的是一下子我啊我啊,一下子又来一段事外人的口气介绍一些。这是不可取的。

    性格方便要塑造好并没有想象中的困难, 很多人喜欢把主角当作完美的人, 这也好, 那 也不错, 这样做的特点就是主角回变得没有特点。 应该抓住主角一个特点而着重描写, 这个 道理和业精于专是一样的。想要什么都抓住反而最后什么都得不到。

    3、伏笔

    想要小说精彩还是要靠剧情,剧情的精彩就要靠伏笔了,但是伏笔一定要安排的巧妙, 明伏和暗伏我就不多说了。 很多人写作都是写着写着就来了一个突变, 这样是不对的, 读者 会极其反感这样的情况出现。 还有一个情况就是牵强的伏笔, 这也可以说是找伏笔, 比如你 现在写到后来觉得不怎么精彩了, 想要加料。 就看自己前面的章节, 觉得有些地方可以当作 伏笔, 然后就在后面加情节。 这样找出来的伏笔根本不能算是暗伏, 太牵强的感觉会让读者 觉得你穹庐技穷。

    挖伏笔要从文章一开始就挖,如果是长篇的话解开第一个伏笔的时候就要挖好第二个, 解开第二个就要挖好第三个以此类推。这样情节才精彩,读者才会喜欢。

    4、内容和大纲很重要

    正式的作品一定要给自己做一个大纲出来, 根骨好了作品自然好看, 很多新手没有大纲 的习惯,都是一边写一边想,这样往往到后来都不知道该怎么发展了。 除非你是高手, 要么 要是列一个大纲吧。

    觉得没有什么内容可以写的时候只能说作者没有观察生活, 其实很多有趣的事情是可以 写进小说里面的,现实加上适当的文笔润色就是绝妙的内容了。

    不管有没有大纲的情况下,只要是发表了的作品千万不要弃坑,这样做是不道德的。 以上说的小说写作都是正剧的, 其他的可以借鉴亦可相通但是其他还有其他的各种特性。
    慕容小贱:@暗影维维 你有病啊
  • 5b9a6baaaa32:理念不同而已,希特勒所追求的也不是毁灭。就像复联三中灭霸所做的同样不是毁灭,他们所维护的是另一种规则,一种将我们排除再外的规则,而当我们站在了他们的对立面,自然就视他们为坏人 魔鬼。归根究底,谁都没有错,对这个世界,谁都没有想毁灭,希特勒所做的只是在以他的方式维护世界,只为此,我无比的敬佩他,是真神人,大英雄也。所谓神,恐怕就是如希特勒一样的人吧,只是神做到了,而希特勒没有做到而已。至此,请不要诋毁世界上任何一个以一己之力改变世界的人,因为他们在追求神,而我们只是在仰望神而已
    米斯特YANG:@最好是微风 我刚要评论说怎么和灭霸的想法类似就看到您的评论了。:grin::clap:
  • 柴隽修:好文……
  • 青山望月:你列举的电影里的各种德国美国的高科技技术,貌似似曾相识。好像我们国家也引进了吧?
  • tian先森_bb76:保持独立意味着保持孤独,大多数人会受不了孤独而选择从众
    tian先森_bb76:@tian先森_bb76 至少我理解得还不够深刻
    d2e02859537e:@tian先森_bb76 是孤独,不是空虚。不理解孤独,又怎么会保持?
  • 甘蔗林3:生活中小错不断的人反而是安全的。对表面伪善的人要担心
  • 羽u公子:说得好!
  • 妖霞凝:那句话不过是一个智障为自己开脱的笑话,犯了错误不承认,反而认为指正他的人是无端指责。读错几个字倒不算恶心,那通篇的开脱之言当真反胃。社会不是在质疑中进步,难道是在吹捧中吗?处处笙歌太平,只能养育麻木的民族。
  • Bruce徐:独立性往往都是最难保持
    坚守内心准则 远比从众难上一万倍
    因为文章点赞只需要一秒钟 但是要根据文章收到启发 结合自己所思所想 写出可以让他人有收获的语句 这就是思维独立的实践 写得越多 就越清晰自己底线在哪里 自己痛处在哪里 自己想要的自己是怎么样

本文标题:前两天朋友圈刷屏那句话蠢在哪,这电影就是回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tim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