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更文800字点赞圣贤书友会
上膈症的症状及治疗——读《黄帝内经》灵枢 上膈第六十八

上膈症的症状及治疗——读《黄帝内经》灵枢 上膈第六十八

作者: 刘俊和和 | 来源:发表于2023-08-20 13:56 被阅读0次

    上膈症的症状及治疗

    黄帝曰:气为上膈者,食入而还出,余已知之矣。虫为下膈。下膈者,食晬zuì时乃出,余未得其意,愿卒闻之。黄帝问:气机郁结在上导致的食后即吐的“上膈症”,我已经知道了。但对于因虫积在下而形成的“下膈症”,吃饭后要经过一天左右才能吐出,我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希望你详尽地说给我听。

    岐伯曰:喜怒不适,食饮不节,寒温不时,则寒汁流于肠中。流于肠中则虫寒,虫寒则积聚,守于下管,则肠胃充郭,卫气不营,邪气居之。岐伯答道:人如果不能很好地调节情志,饮食没有节制,不及时适应气候的寒温变化,使脾胃运化失常,寒湿流注肠道之中,肠道中的寄生虫就会因寒冷而集结在一起,聚积在下脘,肠胃扩张,卫气不能正常营运,邪气也会滞留在这里。

    人食则虫上食,虫上食则下管虚,下管虚则邪气胜之,积聚以留,留则痈成,痈成则下管约。进餐时,寄生虫闻到食物的气味,便上行觅食,使下脘空虚,邪气就乘虚侵入,停留日久而形成痈肿。内部痈肿使得肠管狭窄而转化不畅,所以食物经过一天的时间后,仍会吐出。

    其痈在管内者,则沉而痛深,其在外者,则外而痛浮,痈上皮热。如果痈肿发生在下脘内部,疼痛的部位会较深;痈肿发生在下脘外面,则疼痛的部位较浅。同时,在发生痈的部位皮肤还会发热。

    黄帝曰:刺之奈何?岐伯曰:微按其痈,视气所行,先浅刺其傍,稍内益深,还而刺之,毋过三行,察其沉浮,以为深浅。黄帝问:该怎样用针刺治疗呢?岐伯答道:针刺的方法,应当用手轻轻地按压痈肿的部位,以观察其病气发展的动向。针刺时,可先浅刺痈肿部位的周边,再逐渐深刺,如此反复行针,但总数不要超过三次。进针的深浅,要根据病位的深度来决定。

    已刺必熨,令热入中,日使热内,邪气益衰,大痈乃溃。参伍以禁,以除其内,恬惔无为,乃能行气,后以咸苦,化谷乃下矣。针刺后须加用熨法,使热气直达体内。只要使阳气日渐温通,邪气日趋衰退,内痈也就逐渐消溃了。在治疗的同时,还注意让病人清心寡欲,使元气得以恢复,然后可服用咸苦的药物,以软坚化积,使食物得以消化而向下传送。

    (原文)

    黄帝曰:气为上膈者,食入而还出,余已知之矣。虫为下膈。下膈者,食晬zuì时乃出,余未得其意,愿卒闻之。岐伯曰:喜怒不适,食饮不节,寒温不时,则寒汁流于肠中。流于肠中则虫寒,虫寒则积聚,守于下管,则肠胃充郭,卫气不营,邪气居之。人食则虫上食,虫上食则下管虚,下管虚则邪气胜之,积聚以留,留则痈成,痈成则下管约。其痈在管内者,则沉而痛深,其在外者,则外而痛浮,痈上皮热。黄帝曰:刺之奈何?岐伯曰:微按其痈,视气所行,先浅刺其傍,稍内益深,还而刺之,毋过三行,察其沉浮,以为深浅。已刺必熨,令热入中,日使热内,邪气益衰,大痈乃溃。参伍以禁,以除其内,恬惔无为,乃能行气,后以咸苦,化谷乃下矣。

    今天学习了上膈症的症状及治疗。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

                     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上膈症的症状及治疗——读《黄帝内经》灵枢 上膈第六十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tlh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