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梦想,励志文学里见的最多,青春文学中也是经久不衰的话题。有些人相信诗和远方,对此抱有自己美好的想象,而有些人则更看重当下,更倾向于把握住现在的生活。我们不能评论前者的虚无,就如同我们同样不能对后者的麻木嗤之以鼻。前天刚看了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的奋斗历程。我见识到了另外一种梦想的蜕变,这让我想到了我现在的生活。
陈章良,一个从福建莆田农村走出来的科学家。在他那个年代和他的家庭情况,能上大学已经使他感到很满足了,因为全镇上能考上大学的孩子寥寥无几,但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来说,刚开始上大学的他没有广阔的眼界,他的信念不过是一种对父母辛勤付出的一种羞耻感的表达方式,他似乎只有以努力学习才配得上父母的付出,所以他选择了继续前行。感同身受,我也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那种羞耻感也是一直以来我的主要动力,不过这种动力只是一开始动力的发源地,自从上大学以后随着自己眼界的开阔,这种是动力开始慢慢消退,慢慢的自己的梦想开始成为主要的动力,只是那份对于父母的羞愧一直藏在心底旳一隅,不能忘记,不敢忘记。
我是一个典型的放养式长大的孩子,这种放养式并不是在责备我的父母,而是对他们的教育方式表示肯定。从上幼儿园开始,我能记得的就是父母开学第一天把我送到了学校,以后的日子里我都是跟着大哥哥大姐姐一起回家,那时我才六岁,而对于其他的六岁孩子就算是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他们每天都有家长去接去送,甚至有一些他们上到小学三四年级还需要家长每天接送。我并不是表明我有多么的艰苦,而相反我感激那段时光,成就了现在独立的自己,虽然当时对自己来说是一种残忍。
小升初时,我选择镇里一所最普通的初中,当然,这是不得已,我没有抱怨,因为我相信只要努力,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发出光亮。而同村其他的孩子特别是有钱人家的孩子都选择去市里教育条件好的中学就读。按现在的话来说,这或许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我心里也清楚,父母或许没有对我有太多的奢望,上不好学就下来帮家里种种地,干个临时工一样能养家糊口。可偏偏命运不该这么走,我上到初中后,成绩一路直上,我不知道那是哪里来的勇气,现在我找到答案了,那是因羞耻而成就的信念。就这样,一个不被看好的孩子,一个本来或许与大学无关的孩子,一下子在这个时期里似乎有了一点联系。幸运从来都是奋斗者的谦辞,只有我自己知道考上全市最好的高中并不是幸运。上了高中后,我的眼界慢慢开始打开,就如同从罅隙里望见了世外桃源,我喜从心生。这世界或许总存在这样一个悖论,你的见识越少,知道的越少,就越能濳下心来,去履行自己的任务和使命。而一旦眼界被打开,尤其是对我们这些本来就没有见过太多世面的农村孩子来说,那就是诱惑,巨大的诱惑,往往这也是迷失的开始。我的初中大概属于前者,而后者则是我高中真实的写照。高中的三年在我回忆里永远是灰色的,就如同生西红柿的汁液沾到衣服上洗不掉一样。不过自从上了大学以后,这些往事渐渐被理解,被看清。
这几天辅导员问了我们一个问题,你对你现在的大学生活满意吗?我没有踊跃的发言,而是顺着思路,总结了一下,我来到大学的这三个学期,以及我现在做的与我当时在上大学之前立志要做的相差了多少。高三的暑假,在知道被现在的大学录取之后,我便给自己立下了三个目标:一是独立,生活独立在中学时代已经做到了,关键的是对于一个要迈入二十岁行列的人来说,再伸手向父母要钱,会是一种羞耻。因为同村的那些没有上大学甚至初中没有毕业就辍学的同龄人基本上已经为家开始创造财富而不是一味的挥霍。或许有人会反驳,上大学的人不一样,这是一种教育投资,不叫挥霍。那我可以肯定你没有经历过贫苦的生活。对于穷人来说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奢侈,我应该想尽一切办法来降低这种奢侈,以求得心灵的安慰。所以经济上的独立,当然主要是学费和生活费,要自己来承担。世间没有什么东西是天经地义,就算是父母的甘心付出。于此,我努力学习来赚取奖学金,申请助学金,也会去做兼职赚生活费。第二个目标有关梦想,我学的是生物专业,应专业的特殊性要求,所以我选择考取研究生。这是我的梦想与羞耻无关,所以我要努力地学习专业课知识。第三个目标,我要有一样拿得出手的技能。事实证明,我现在离这三个目标还有一些距离,我不会停止努力。
要问对大学满不满意,一开始我可能比较满意,因为它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奢侈品。但就现在,我不能满足,就像陈章良一样,一直在路上,不曾满足,不曾放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