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西门君
图 / 网络
1.
自央视《开学第一课》用了几位阴柔的小鲜肉作为节目嘉宾之后,关于“娘炮”的讨论甚嚣尘上。一篇《把这些娘炮们当成四害除了吧》,更是直接拉开了网友和大V们的口水战。
文章的作者喊出了“少年娘则国娘”的口号,认为“娘炮”的出现是社会的倒退。如果不扼杀在摇篮里,一定会腐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而以新世相、雷斯林、sir电影为代表的自媒体大V,则纷纷为“娘炮”的尊严而摇旗呐喊,认为社会应该崇尚包容。
对吗?都有点道理。
错吗?都有点片面。
为了避免你们觉得我是在和稀泥,先亮出我的观点吧:
“娘炮”值得被尊重,但不值得被推崇。
2.
今年世界杯,法国4:3淘汰阿根廷的时候,有一张姆巴佩和TFBOYS的对比图流传甚广。
这张图想要表达的意思很明显,差不多的年纪,欧美的少年阳刚之气溢出屏幕,天朝的少年却是阴柔之气愈演愈烈......
当然,我们理性去分析这张图,会觉得荒诞不已,大家领域、国别、生活环境不同,怎么可以拿来比较?何况,欧美的娘娘腔,中国的硬汉,大有人在啊。
那,为什么这张图当时就刷屏了呢?
答案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男性的阴柔化逐渐产生了困惑和焦虑,为了回避这种困惑和焦虑,我们干脆选择全盘否认,一了百了。
注意,我这里说的是“阴柔化”,不是“娘”,两者是不一样的。个人理解,“娘”是“阴柔”的究极进化体。
看两张图,你就知道两者的区别了。
PS:陈志朋这些年到底经历了什么......我们在讨论“娘炮”现象该不该被遏制的时候,其实本质是在探讨一个困扰了人类几千年的问题,那就是......
男人到底有没有资格(必要)和女性一样柔美?
这个问题如果放到晋代来看,一定会被当成一个笑话,因为那个朝代的男人,都很娘。
据《世说新语》《汉书》《魏书》等记载,当时的男性“敷粉”(相当于化妆),“熏衣”(相当于喷香水),“服五石散”(相当于服用保养品),代表人物就是大书法家王羲之,“飘如游云、矫若惊龙”,走起路来,屁股一扭一扭的,活脱脱像个青春期的小女生。
后来,为什么这种思潮逐渐消失掉了呢?
个人猜测,是因为战争的肆虐。那些野蛮的少数民族打过来,国家抓来的壮丁个个身娇体柔易推倒,这仗还怎么打?
回到现代来看,“少年娘则国娘”确实是有一定道理的。你脑补一下,如果在士兵训练营里,一位俊秀的少年大喊一声:“啊!我的妆被热化了!”这是怎么样的滑稽画面?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反呛我一句,军人怎么可能会娘呢?娘的基本上都是某一类人群好吧!
这就是大多数鼓吹“娘炮合理化”的人的矛盾之处,一方面他们理解并尊重娘炮的存在,一方面他们却又接受不了身边的人是娘炮。
打个比方,如果我问那些支持娘炮文化的人,“假设你爸是个娘娘腔,你会一点不介意吗?”我想对方十有八九会皱眉沉思,但恐怕依然不会改变自己的立场。
因为他们清楚,自己的爸爸并不是娘炮。
3.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强行为少数或者弱势群体发声,成了不少自媒体大V的“必修课”,仿佛采取这样的行为,就像是英雄壮举似的。
我不排除其中的无私性,只是想弱弱问一句:
有没有想过一类人群之所以稀少,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就以“娘炮”现象为例,我们为什么大多数人接受不了男人翘兰花指,讲话嗲里嗲气,走路扭来扭去?
很简单,因为他们让我们不舒服啊。
这才是为什么我diss“娘炮现象”的终极原因。
当年小沈阳一举成名的小品《不差钱》,穿着苏格兰裙子,操着阴阳怪气的口音,让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这个服务生的形象很娘,恐怕没有争议吧?
这个角色的经典之处在于,他一边膈应着人们,一边却又让人们觉得荒诞可笑,就像是小丑一般,妆容怪诞,但是动作滑稽,人们也就一笑了之了。
问题在于,小丑就应该在马戏团里,那才是他的归身之处。你说大晚上走在路上看见一个小丑,能不吓得魂飞魄散吗?
“娘炮”也是一样道理,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娘不是你的错,出来恶心人就不对了。”话糙理不糙。
你化妆,我忍。你模仿女性的动作,我忍。你化妆又模仿女性的动作,还想让我为之喝彩,对不起,我忍不了!
一种文化,能够(或者叫做应该)流行的前提标准之一,就是要让人舒服。就像“丧文化”一开始也是颇具争议,可是现在已经渐渐成为新生代的自嘲标配了。
最后再说一句,我尊重每一个娘炮,但是我更想成为阳刚的男人。并不是出于歧视,只是觉得,如果连男人都没有男人的样子了,那这个世界还要男人干嘛呢?
ABOUT ME
西门君,前《跑男》一二季现场导演,
目前正在就读浙大传播学在职研究生。
著电子书《我的才华不是拿来取悦你》
转载、投稿和商务合作请在后台留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