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某基层“一把手”谝喊传,他胡子拉碴、满脸忧伤、愤愤不平的问我:为啥我们事儿干得不比某某单位、某某单位少,却总是没有领导、没有机关说句好呢?
看着他那委屈、不解的小目光,我不由得也忧伤了。话头不约而同的停住。渐渐,房间的气氛显得有一点压抑和粘稠。
通常,涉及到这些须进行对比、做出评价的话题,我都会绕道而行,或者避重就轻,讲一些不痛不痒的话。
因为我不是领导,也不是所谓的“砖家”“教授”,我没有权力,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下过多的结论和定性。
夸耀当面的人,不会给你加多少分。贬低另外一方,不仅没意思、不道德,还可能给扣上不稳重的帽子。两难的事情。
于是,在粘稠的空气中,我只能将自己在机关工作的一些所谓的经验串了串,跟他讲了五点体会或者是建议。
第一,在基层工作,要杜绝形式主义,但必要的形式不能没有;领导可以不折腾你,但该折腾的你自己还真得多折腾自己
形式并不是形式主义,后者只是前者的一种负面呈现。任何事物,都有表象的形式。任何工作,都有形式的必要。
通过适当的形式,可以提高认识、营造氛围、凝聚力量、扩大影响,很容易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增强工作效益。
而折腾,也是一种形式,领导不了解情况、拍脑袋决策的折腾,是瞎折腾,是形式主义。但你接地气的折腾、对自己的折腾,却算不上什么形式主义,反而是培养仪式感、增强执行力的有效方法,或者说是老油条的老套路。
举个栗子,你是单位的“一把手”,手底下管着3个部门。近期,
你布置了一些工作,感觉在3个部门里遇到了阻力,有些推不动。开会啊,督促啊,个别交待啊,都不怎么管用。
怎么办?
你不妨折腾折腾,想一些花样,比如组织个专题承诺仪式,比如开展个挑应战活动,比如把3个部门的领导集合在一块儿,由你带着亲自撸起袖子加油干,给全体干部做好榜样。等等。
总之,多折腾自己,才可以创造自己;多逼逼自己,才可以超越个体;多煎熬自己,才可以升华人生。
这不是折腾,而是“迈腾”。不是摧残,而是催生。
第二,上级领导的指示要求须牢记心头、及时落实,早一步表态早获得表扬,早一步行动早一分主动
很多时候,领导看部属干工作,看的并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你的态度,看你对他的话上不上心、对他的指示要求记没记住。他会认为,你对事的态度,就是对他这个人的态度,对事不上心也便是对人不尊重。
有时候,领导会上强调的工作、私下闲谈提起的事情,短时间他可能会抛之脑后,看似忘记了。但你千万不要轻视领导的记性,也许,在某一天、某一个小蝴蝶就会勾动他的心弦,让他“睹物思人”,想起当时所强调的、提起的。
等到那时,他若问你落实情况,你吱吱唔唔讲不出来,那便糟了。大气点的领导,也许只是批评你几句,提点提点,你及时改之便过去了。如果是心眼儿有点小的领导,或者领导当时心情正不好,那么,你便等着吧,这事儿绝壁会作为反例给讲上数十遍。
轻则,减些你在领导心中的印象分。重则,也许会让你丢掉很多成长进步的机会。
所以,不如多点主动、多点记性、多点勤快,把领导的指示要求都给记下来,一条条、一步步抓好落实。实在记性不好,建议随身带个小本,白纸黑字给写着,列出清单,逐项销帐。
你要永远记住:这个世界正在犒赏积极努力的人,越早表态越早获得表扬,越早行动越先掌握主动。
第三,与机关干部的交流、沟通必不可少,多交流多获知信息,多沟通少走些弯路
交流沟通的过程,就是信息流通的过程。没有信息支撑的工作,用句俗话讲,不是耍流氓,就是瞎扯淡。
举个栗子。早些年,也就是“八项规定”没出来之前,我们分局机关和总局机关交流就颇多,经常聚聚、聊聊,关系很不错。
因为在一个城市,也方便。
周末了,电话约一下,四五个人、五六个人凑一块儿,打个球、吃个串、唱个K,顺便聊聊事业、吐吐牢骚,很多下一步的工作也许在大排档上就给沟通好了,很多难协调的事项也许多一杯酒就搞定了,很多需费尽力气撰写的经验、汇报材料也许提供两三页素材就足够了。
举这个栗子,不是提倡什么吃吃喝喝的庸俗关系,况且,“八项规定”利剑高悬,现在及以后,谁也不敢那么干。
但是,吃喝不可以,正常的交流、沟通那完全可以有啊。喝个茶、打个球、郊个游、沙个龙、聊个天、打个屁,人生不止有工作,经常走动走动、碰撞碰撞,才算美好充实的日子!
期间,聊开了,信息互换下,资源共享下,你也许就知道了哪些工作有哪些初步考虑,又有哪些工作存在哪些幕后的故事。
看清全局,自然能了然捷径、少走弯路。有的放矢,自然能省了气力、直向靶心。
第四,畅通反馈渠道非常重要,必须及时、顺畅的将自己的思路打算、所干工作等通过各种方式报知直接领导
不干活,光表功的是混蛋。光干活,不表功的是傻子。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目标是自我实现。从人本主义观点看,人们辛勤工作,不光是为了事业、为了组织,更深层次的是为了自我安慰、自我成长、自我增值,为职场竞争获取更多筹码。
所以,为了这一深层的需求,多劳不仅要多得,更得多说,要把自己所完成的工作、所思考的问题给讲出来,让有权判定你优秀与否、能力强否、是否可以胜任更高职位的那些人听到,让他们对你有一个更清晰更明了的判断。
领导只有清楚知道了你的功绩、你的需求,他才可能量体裁衣,给予你适当的奖励,给予你合适的岗位。这也就是所谓“会哭的娃娃有奶吃”的道理。
当然咯,“哭”也有很多种方式,让第三者口头传播是一种方式,通过报刊宣传是一种方式,直接向领导汇报也是一种方式。
个人认为,最好的方式是还是直接向领导汇报,既可以书面汇报,也可以口头汇报;既可以正式的汇报,也可以在陪同散步、就餐过程中闲聊时汇报;既可以汇报工作,也能够增强感情……
但不管采取怎么样的方式,“哭”了就好。
这世界很现实,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日子就有“哭声”。干同样的活,受同样的累,你不“哭”,别人“哭”了,那别人就可能占据了先机、揽取了功劳,成为了你的“领路人”。
借用一句名言:世上本没有路,“哭”的人多了,便有了“路”!
第五,任何时候,都要牢固树立成果意识,要会总结、会提炼,会出经验,会固化成为有形的、看得见可呈现的产品
产品意识原是制造业里的概念,其有三方面要求:第一,有创意就得有行动;第二,必须将设想变为产品,制造出来、予以变现;第三,始终坚持高质量高标准。
我们很多人干工作,最缺乏的就是这种意识,有的想法多行动少,有的腔调高标准低,有的虽然有想法有标准,但总突破不了冲刺思维的限制,卯足劲儿把工作干完也就干完了,船到码头车到站,放下包袱歇歇脚,基本没有做“下篇文章”的意识。
这就相当于“行百里者半九十”,最后一小步没走好,直接就把你的档次拉低了好几个阶位。
举个栗子。市委俩干部同时立下了扶贫的“军令状”,两个村子的基础差不多,机关给的资金、政策支持也相同,经过两年努力,两个村子所有人都脱贫了。俩干部呢,一人卷了铺盖拿着成绩单直接回市委,一人却又蹲了俩星期,将两年驻村扶贫的经验作了总结,形成了一份详实的调查报告,拿出了一份为该市各自然村量身定做的致富规划。
最后,俩干部的境遇不言而喻。前者只是稳中有升,职务上调了半级,工资多拿了几百块。而后者,却被破格提拔为某局的常务副职,有实权、有舞台,也有了光明的前途。
所以说,是否具备产品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将决定一个人前途宽窄和成就大小。
所以说,干工作,光会使力干还不行,还得会来事儿,来些经验,来些产品,来些成果,来些有形的、可呈现的具象物。
那么,成果从哪里来呢?主要靠总结,靠提炼,靠归纳。
这是一个由实践到思想,由表象到内涵,由分散信息到集中观点的升华过程,很辛苦、很枯燥、很费时费力,但是,却是让你的工作与众不同的必由之路。
再苦,也是必须!再累,也要做到。
网友评论
懂得了这些看似简单实则蕴涵颇深的道理,
可以让人少走几年弯路,
老爹怎么不更新了,
最近是不是工作多,
一时间没空顾及了。
加油老爹。12月9日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