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买票一定要趁早
大年初一看着密密麻麻的选座
唐人街2、红海行动、捉妖记2……
这些春节档电影一遍遍的刷遍朋友圈的时候
没买到票的我,在慢剧情的老片之中找到了属于这个假期的宁静。
窗外鞭炮声响,屋外热闹非凡,房间外拜年的亲戚依旧都无法影响我观看完这部影片。
这也许就是所谓的佛系吧……
《海边的曼彻斯特》2016年就已经在美国上映,而在2017年11月才在国内上映,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 ,第74届金球奖电影类最佳剧情片(提名) ,第70届英国电影学院奖电影奖最佳影片(提名)……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头衔已经足够让这部电影吸引人。
曼彻斯特,让人想起英国工业城市,也令人想起足球。可影片与这之丝毫没有联系,这只是一个宁静的小镇。
影片的开头,主人公李不断重复着修理、清雪等简单的工作。
他的脸上没有笑容,沉默似乎是他生活唯一的姿态。
他沉默、暴躁,却形单影只,观众很难不问缘由。
导演从影片的开端就在用一种安静而含蓄的方式向我们述说故事。他平静的生活,因来自曼彻斯特的一个电话而打破。他的哥哥乔伊因心脏病去世,他不得不去往故乡——曼彻斯特处理哥哥的后事。而乔伊在遗嘱中希望李成为儿子帕特里克的监护人,李希望将他带回波士顿,显然帕特里克并不愿意离开家乡和朋友们,但李亦不愿在这片伤心地久留。
影片述说悲伤的方式柔和而含蓄。
李到医院得知乔伊的死讯,再到学校将哥哥的死讯告诉帕特里克时,镜头拉远,看不清人脸上的悲伤情绪,此刻画面有些安静。帕特里克当时在做冰球训练,教练走近,李转述,“他父亲死了。”没有直言不讳,只有简单的转述,悲伤的基调一点点在积累,没有直击心灵的悲伤,而是细火慢烹的煎熬。
两人驱车前往医院,李与帕特里克在车上争论是否再见乔伊一面。相比于李的情绪,帕特里克的镜头则更为简短,却更有力量,他看了一眼父亲,立刻离开,“好的,推回去吧”。面对父亲的死亡,这种悲伤的情绪在没有宣泄的时候就已经收住。
影片的进度条不断推进。李与帕特里克的矛盾不断产生,李不愿意作为他的监护人,更不愿意继续在曼彻斯特久呆。影片在帕特里克丰富多彩的生活与李在曼彻斯特的旧回忆之间不断转换。
观众不会因为过于沉默的李离开屏幕前,而更因为这丰富的生活才凸显出李的悲伤。
李在看到家里着火时,茫然无措再到悲伤至极,演员面部表情拿捏到位,透过屏幕,已经感受到悲伤。
当李在警局压抑着说出自己的失职导致自己失去一双女儿和襁褓之中的儿子时,影片的悲伤达到一个顶点。
终于明白,他的沉默和悲伤来自于失去。他失去了孩子,也失去了深爱的妻子。
李的悲伤来自于失去。
帕特里克真的没有悲伤吗?并不。
当他在整理冰箱时,看到那些速冻食物时,忍不住嚎啕大哭。
“我不愿意他的尸体被冰冻。”(指的是自己父亲因为种种原因不能立刻下葬,尸体要被冰冻一段时间以后才能举办葬礼)
“可我们没有办法。”李回答。
有时候关不上冰箱的门,脚趾撞到了桌腿,临出门找不到钥匙,嚎啕大哭,你觉得只不过是小题大做,只有我自己知道为什么。又是影片另外一个悲伤的点。
这时候我们才明白,导演的用心良苦,这句“我没办法”,预料之外的平静。
也许看到这里,大家会以为,李会留在曼彻斯特直到帕特里克18岁成年。
可影片的最后,李并没有做出妥协。他没有选择留在曼彻斯特。帕特里克在李的安排之下,在父亲的朋友家里寄住。他的生活轨迹依旧还是玩乐队、冰球、谈女朋友……丰富多彩的生活依旧没有受影响。
而李也没有选择原谅他的前妻。当他的前妻已再为人妇并抱着孩子,两人重逢,她说“我爱你,对不起。”她满脸泪痕,他也克制不住情绪,但终究还是无法释怀。
这样的结局也许更加贴近现实。对于习惯happy ending的观众来说,也许是一种反鸡汤。不是所有犯下的错误都会得到宽恕,那些曾经伤害我们至深的人或事,还是留存在我们的心底,不知在什么时间,什么节点,依旧会伤害我们。痛苦会永远留存,可生活必须继续。这也许和我们所说的“宽恕就是救赎”的观点相违背。人也许有的时候,在跟自己较劲,跟生活较劲。
不是所有人都能活成帕特里克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