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我的解释里,是精神的文明。
我向往自由,内心追求自由。
—— 题记
自外行走回来,拿起《撒哈拉的故事》重温,字里行间再次感受到三毛的潇洒不羁,不免感叹,真真是真性情,勇敢潇洒的女子写下的一本书。
撒哈拉的生活甚为艰苦,五十五度高温天气,瘦的都成人干了,胖的倒挺好,榨出些油。空气干燥让得风里似乎都带着沙,处处应着“你是风儿我是沙”的景了。三毛跟荷西住在坟场,住所布置得充满艺术风韵,对于撒哈拉威人来说,他们的家没有一件东西是必要的,感叹人生下来被分到的阶级是很难摆脱的,自己脱不开这层枷锁,非要把四周的环境复杂的同从前一样。人的天性里是爱美的,每个来他们家的人都会爱上这沙漠中清流的存在,骆驼骨架/老人的石雕/司令家偷的植物,这般特殊的装饰品。有趣的人总会让人喜爱,而被送上“天堂鸟”。
撒哈拉威女人成婚很早,不由想到了中国的传统婚姻。社会似乎有这样一种风习,成婚平均年龄似乎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而愈大。文中姑卡(三毛邻居)10岁结婚/洞房,好吧,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对这种现象,予以理解,并不赞同,尽是觉得,似乎大家除了结婚生娃养娃也就没啥事做了,一起活着,这是《活着》里所说的为了活着而活着么。文化教育还是会跟地方经济挂着钩。所以不同观念的碰撞,站在各自的阶段来说,也仅想得通而已,所以也就有所谓的门当户对,谈共同语言,普遍来说,不在同一条线的想法价值观存在较大差异,或许擦出灵感火花,或许擦出生活火花,也就为什么会有“代沟”一词的出现。另提到撒哈拉威女人的嚼舌根,妇女聊天是否除了说着这家那家的事,这人那人的八卦,就没啥可谈了。我们本就俗人,或许撒哈拉威人把我们心中的这种“俗”放大了,我对自己说,没事还是多看点书吧。
在我的脑海里,三毛是一个穿着素雅长裙,盘发微卷,淡漠红唇的形象。在本书也提到,结婚穿上淡蓝细麻布的长衣服,别了一把香菜,这个服装也是别有创意,提到生活中利用已有的药品给撒哈拉的女人“悬壶济世”,印象深刻的是她拿指甲油来补牙,结果还给治好了,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而蛊术这个东西,不知如何评判,三毛的离奇经历让人瘆得慌,这个可以让科学来解释么。
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我们看到传统价值观念的碰撞,女人没有地位,对外事物的排斥,人性的自私。自私这一点很有意思,当地人经常借用三毛家的物品,倘若没有,蹦出一句“你伤害了我的骄傲”。而当三毛有需要,大家推三阻四。当时脑海里出现一个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想来社会的我们大部分皆是如此。思维跳到哑奴,依然存在奴隶制,反而是出自底层的人,他更心怀感恩,一无所有,但尽己所能来报答三毛家的真挚情谊。逻辑上讲,底层的人到底仇富更多,还是感恩生活居多,两类不同的人罢。
“佛说,‘修百世才能同舟,修千世才能共枕”,那一只只与我握过的手,那一朵朵与我交换过的粲然微笑,那一句句平淡的对话,我如何能够像风吹拂过衣裙似的,把这些人淡淡的吹散,漠然地忘记”,对啊,每一个我遇见的人,都是一个莫名存在的缘分,没有什么有缘无份,也没什么有份无缘,相遇本身就是有缘有份,相知更需相惜。你爱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不会以恨来回报你,只不过你会看到更多隐藏的景色。
撒哈拉的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