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日课49
儒家提倡的静坐反思,也就是反思在日常生活的每件事上,是不是落实了儒家的精神。我今天跟大家办这个事情,我的出发点是不是好的,是不是与人为善的,这是仁。处理这个事情的全部过程,我的方式方法是不是妥当的、合适的,这是义。我对这个事情是否尽心尽力了,这是忠。我在处理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是否本着宽容和包容的精神,这是恕。修行到最后,就是在所有的行动上都提醒自己坚持忠和恕,处理每一件事情都提醒自己要尽心尽力,妥当适中,并要有一份宽容和包容之心。
言语方面也是这样,时常反思是不是本着忠恕之心。我跟他谈这番话,我的出发点是不是诚心诚意、尽心尽力?我的出发点是不是对对方有一份宽容和包容?如果你跟人谈话的时候,时刻提醒自己这两点,那你的谈话绝对不会过分。
为什么要这样?因为你实心实意,对方能感觉到,你糊弄人家,人家也能感觉到,都是成年人,谁不懂事呢?如果你和人接触的时候,始终本着忠恕之道说话办事,一直就是这么踏踏实实、实心实意,对方是能感觉到的,对你的评价自然就上去了,你的人际关系就容易处和谐了。反过来你和人办事时想,这件事本来我不想办,我就糊弄糊弄吧,对方也能感觉得到,对你的评价自然就下来了,人际关系就容易出现隔阂,而且再严重些,你有几次这种情况之后,可能这个朋友以后就不和你办事了,你的人际关系就出问题了。身边都没有能和你一起办事的人了,你的事业还怎么可能成功?
恕也很重要,和人接触的时候要抱着一个宽容之心,道理非常简单,哪能事事都合你的意呀?你一天接触这么多的人,处理这么多的事,怎么可能每件事都按照你心中的设想去发展?每个人都按照你喜欢的方式和你谈话?既然不能,我们就必须有一颗包容心,不然的话,可能你会天天和人吵架,天天都要批评人、教育人,不仅事情办不明白,还把自己累的够呛、气的够呛,不仅事业难以成功,人生哪里还有幸福可言!
在生活中贯彻恕道,就要记住那句俗话,“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这实际说的就是一个恕。
“岂能尽如人意”,你要提醒自己,一天接触这么多人、办这么多事,岂能尽如人意,怎么可能每件事都合我意呀,那不可能啊!所以,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或是结果不理想,能包涵就包涵,能包容就包容,这事儿就不要往心里去了,不要和他计较了,这是恕道,也就是涵养。
但是要追求“无愧我心”,别人怎么处理问题我管不着,但是我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要追求问心无愧,自己做到位。两个朋友一起合伙做买卖,最后这买卖干砸了,不论责任在谁,我问心无愧,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本着忠和恕去做的。忠,从开始我就做得很认真、很投入。恕,他做的不到位,我也没和他计较,我都宽容包含他了。最后这买卖干砸了,我问心无愧。能做到“但求无愧我心”,基本也就做到了儒家的忠恕。
怎么能做到“庸德之言,庸言之谨”,就是本着忠恕的精神,这就是儒家的修身,是非常具体的一种修行方法。
选自:杨军《中庸别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