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 词汇与文化⑼

作者: YangSiR说 | 来源:发表于2022-03-12 05:25 被阅读0次
    (网图,侵删)

    3.1 成语的形式特征

    成语,是指长期习用、结构定型、意义完整的固定词组。成语是一座宝库,它为我们集中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从天文历史、山水地理、宗教历史到文学艺术、宫室建筑、饮食起居,从政治军事、道德伦理、思想观念到典章制度、礼俗礼仪、服饰乐律等。今天,我们将从汉语成语的结构形式、源流、变化等方面,来探讨成语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我们先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大部分成语都是四字格的?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从人体的构造来看。人体的双眼、双耳、四肢等,都沿着人体的中轴线对称分布,呈现出了对称美。这种对称美在世间的花鸟虫鱼、草木鸟兽身上也不断再现。于是人类在很早的时候就发现了这种存在于自身及其他生物的对称美,并将这种美感充分地展现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欣赏对称美是人类的普遍心理,而对称美在汉民族中更是备受推崇。书法、绘画、雕刻、建筑乃至语言文学,处处体现出“以偶为佳”的审美心理。因此,这种四字格的形式,符合汉民族“以偶为佳”的审美心理。

    吕淑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一文中说,“从历史上观察,就会发现,四音节好像一直都是汉语使用者非常爱好 的语音段落。最早的诗集《诗经》里诗以四言为主。启蒙的课本《千字文》、《百家姓》、《李氏蒙求》、《龙文鞭影》等都是四言。亭台楼阁常常有四言的横额。品评诗文和人物也多用四个字(或八个字)的评语。流传最广的成语也是四言为多。”

    郭绍虞先生在《汉语语法修辞新探》一书中还指出,“四字格是汉语所特有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没有像汉语词语那样的形式,而且这种形式又是在汉语中特别发展的。”

    我们再从“语言内部的语法结构”来看,四字格成语语法结构灵活多变,能够配置汉语语法的几种基本结构,满足结构变化的需要,从而充分表达出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四字格成语词形生产经营,长度适中,不会给交际造成困难。语意高度浓缩概括,言简意赅。比如,主谓式的成语有,众星捧月、胸有成竹、白驹过隙等。动宾式的成语有,力争上游、另起炉灶、草菅人命等。定中式的成语有,井底之蛙、不正之风、庞然大物等。状中式的成语有,雪中送炭、火上浇油、法外施仁等。述补式的成语有,问道于盲,重于鸿毛,相濡以沫等。联合式的成语有,刻骨铭心、功成名就、三言两语等。连谓式的成语有,画龙点睛、闭门造车、拍案叫绝等。兼语式的成语有,惹火烧身、放虎归山、引狼入室等。

    吕淑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指出,“现代汉语中有大量的四字语,这是一种特殊的短语,它的结构上的特点是:⑴分前后两段,两段的结构相同;⑵前后两段的意思或者平行,或者对称;⑶一般不能单用的语素在四字语里当单词用。至于每个两字段的内部结构,那是各种类型都有。这是大多数四字语的情况,有少数不分前后段,或者分段而不对称。”

    在这里,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就是最后说到的“那些少数不分前后段,或者是分段不对称的成语。”一般来说,无论是什么语法结构的四字格成语,我们在读它的时候往往会采用二加二的形式。也就是把一个四字词划分成两个双音节词,而不关注它的语法关系。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一衣带水”。一衣带水原本指的是,“像一条衣带那么宽的河流。”用来形容地理位置十分接近。后来,用来表示“虽有江河湖海阻隔,但是距离并不遥远,不足以构成友好关系的阻碍。”

    这是一个“定中结构”的成语。按照语法结构划分,应该是“一衣带/水”。但“一衣带/水”是一个3+1的结构,而人们在读它的时候,往往采用2+2的节奏形式。这也就是学者们提出的“韵律与句法错位”的现象。

    冯胜利先生指出,“这种‘二二相承’特性,产生的动因主要是汉语韵律的需要,满足汉语韵律的需要时常常牺牲了语法关系和语义理解。”汉语的四字格是汉语韵律构词系统的产物,是韵律构词学中的两个基本单位,也不是两个“标准韵律词”的复合体。还有学者称之为“韵律征服语法”现象。这种例子有很多,比如,成人之美、乘人之危、味同嚼蜡、俗不可耐、名副其实、设身处地等。

    我们再接着从“读音”上来看,大多数的四字格成语,还能平仄相间,音高错落变化,体现出汉语声调特有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双声、叠韵、重叠等语音修辞手段,也能在“四字格”中得以充分的体现。如从平仄搭配来看,平平仄仄型的成语有,轻而易举、抛砖引玉、摇摇欲坠等。而仄仄平平型的成语则有,治国安民、刻骨铭心、鹤立鸡群等。平仄平仄型的成语有,肝胆相照、所向披靡、皆大欢喜等。仄平仄平型的成语有,顺藤摸瓜、大慈大悲、聚精会神等。

    因此,基于以上三方面的原因,绝大多数的汉语成语以四字结构的形式稳定了下来,成为汉语词汇系统中独具特色的一类词语。

    历史上很多成语在产生之初,其实并非是四字格。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经常通过删减、增补、整合等形式,最终构成了四字格形式。例如“孤陋寡闻”,来源于《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后来删掉了虚词“而”,就成了“孤陋寡闻”。又如“短兵相接”来自于《史记·季布传》中的“短兵接”。加上了副词“相”以后,就成了“短兵相接”。

    (本文根据浙江师范大学文学院黄沚青教授 课堂实录整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国学 || 词汇与文化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uknc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