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生命中所有的遇见,一定有着某种冥冥之中的缘分,就像与新华村今年的结识,是因为单位的脱贫攻坚成员名单里添加了本不应在其列的我。
《扶贫之“缘”》按照既定工作计划,开展新华村的首次扶贫,是在今年四月下旬,那也是我生命中第一次走进这个村庄,接触到这个村庄的人,认识了村两委全体成员,还有我的扶贫对象。特别幸运的是,我们单位安排的扶贫户所在的新华村,对于脱贫攻坚这项工作高度重视,村两委已经具有十分清晰的工作流程和明确的工作目标。首次见面,我和我的同事们认真听取扶贫专干向我们介绍各自扶贫对象的情况,那一应俱全的娓娓道来里,分明就是他们对村民真诚的关注。
《扶贫之“缘”》按照单位扶贫任务分解表,我的扶贫对象有三户。第一户是一位单身男性,患有轻微的精神残疾。当我忧心如何与他单独相处的时候,村扶贫专干告诉我,考虑到他一个人独居,会被疏于照顾,他姐姐将他接到离他家不远的临镇,照顾他的饮食起居。也正是因为如此,已经下村几次的我,尚未与他谋面。幸好现在的通讯非常发达,借用他外甥的联系方式,相互添加了微信,这样对于我了解他的近况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不仅如此,在我与他外甥的简单交流中,可以感受到他对扶贫政策给予舅舅的帮助很是感谢。我的第二户扶贫对象,是个完整的家庭,只因家中独子曾因心脏方面的原因做过手术,生活曾经一度困顿。虽然目前孩子还需要服药,还要担心手术带来的一些副作用等等,但毕竟是一家团圆。现在的他们一家三口,去到外地务工。在村干部的介绍下,我也添加了户主的微信,并祝福他们身在异乡一切安好,还再三叮嘱他回家的时候记得和我联系。其实,这不单纯是为了完成扶贫工作任务,更重要的是要相互认识一下,毕竟这也是一种缘分吧!
说过第一和第二,不得不说的便是第三户人家了。这一户目前是四口人,一老一少两位残疾。扶贫专干介绍这一户的时候,很着重地强调,他们是目前整个村子里家庭最困难的,当然政策倾斜也是最多的。不知道是不是天生的公益怜悯之心,在听完扶贫对象的介绍,我有些迫不及待地想要去到这一户人家。因为只有走近,才能有切切实实的感受。
《扶贫之“缘”》从村部到第三户扶贫对象家,距离不是很远。能干、热情的扶贫专干,骑着她的电瓶车,带着我进行第一次下户。九十年代盖起的楼房,经历二十多年的风雨,墙外已经显得斑驳陆离。走进围有高墙的院子里,一群小鸡仔跟随着母鸡身后,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动物的随性,除了噪音,还有随地产生的垃圾。小心翼翼趟出一条路,攀上几道台阶,进到屋里。户主是一位六十多岁的大叔,消瘦的身板背负着一家老小的重担,脸上没有一丝表情。他的配偶身患疾病多年,状况每日愈下,不能自理已经有些年头了,有气无力地斜靠在进门右边的一个木头沙发上。这般状况,已是让我有些不知所措了。再抬眼,我的前方轮椅上还坐着一个人,是户主的儿子。八零年代出生的他,本该是人生最精华的年纪,然而不幸却不曾绕道而行。婚后孩子降生后不久,他竟然也突发和母亲同样的症状。在面对一家两位身患疾病,孩子年幼的家境,户主的儿媳选择了离开这个家。于是,这十几年里,户主一个人承担了一家四口人的生活起居。环顾一下屋内,虽算不得家徒四壁,但是杂乱无序是肯定的。见过这一家的三人,第四位——户主的孙子,我也很想见一见。户主得知我的想法,朝着楼上喊了一声,不多会儿,一个长相标志的大男孩,从楼上下来。因为是初次见面,很多情况不了解,我很小心地和他说话,希望给到他一下关怀和鼓励,十来分钟的交流,我只收到他全程的沉默。
《扶贫之“缘”》第一次的下户,在暮色将近的时候结束。因为来去匆匆,这一次的了解,还不够全面,只能说是对第三户人家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因为有各种政策兜底,目前他们已经算是脱贫了。但是,四个人中,有一家两位不能自理的病人,年纪越来越大的户主,还有未成年的孩子。我不知道,除了扶贫既定的工作范畴之外,我还可以为这个家,尤其是这个孩子做些什么?
《扶贫之“缘”》带着这样的思考,五月初再次走进这个家庭,遗憾的是没能见到户主放学尚未归来的孙子。在户主的陪同下,我试图找到了户主孙子的衣服尺码。回来之后,在网上给他订购了一套衣服,并且给洗干净。趁着我的公益协会去新华村开展“庆六一”关爱留守儿童的时候,委托村干为我邀请到了孩子到村部。第二次的见面,依旧如同第一次。深埋的脑袋,茫然的表情,小小的内心不知道隐藏了多少心思?这一次,他依旧不曾与我有半点语言交流。看到他在我忙碌的间隙里,跟随家人悄悄离开的背影,我叫住了他,和他说了一声再见。
《扶贫之“缘”》生命中有无数次的遇见,每一次我都很珍惜。因为扶贫,我走进新华村,在“六一儿童节”来临前夕,和我公益协会的家人们为村里的部分孩子送去爱与温暖,与他们亲密交流。我们从来不期望一次活动,短暂的接触,能够改变他们当下所有的困境。但我们真诚地期望,因为我们的到来,能够触及到哪怕仅仅一个孩子的心灵,带给他(或者她)些许启发,走这一遭,都会是不虚此行。
《扶贫之“缘”》我不知道,我的扶贫工作期限是多久?我也不知道每次去新华村,是否都可以见到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我更不知道我的第三户人家的这个大男孩,什么时候愿意敞开心扉,和我这个因扶贫与他结缘的人,有一些言语的交流,让温暖的阳光照进他的心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