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中的“写”

作者: Betty114 | 来源:发表于2020-08-28 11:10 被阅读0次

    文/Betty

    古诗词,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学习古诗词,也是学习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透过古典诗歌,我们能够了解先民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能够了解他们对待世事的人生态度。古诗之美,美在文化,美在底蕴。

    为此古诗教学的“写”不同于散文、小说、童话教学中的“写”,它的“写”更多的是服务于“读”,古诗阅读重在“意象”,重在“意境”,通过想象补白,续写,改写等方式让学生更容易进入古诗的“境”,看清古诗中的“人”,理解古诗所蕴含的“情”。唯有这样学生才能与诗产生共感,共鸣。那么根据古诗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文化背景,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写”。

    一、意象还原 课例《渔歌子》

    《渔歌子》所描绘的画面清新明丽:青山,绿水,桃红,鱼美。所营造的意境悠远而恬淡。诗人怡然自得,乐在其中。这样的景,这样的境,这样的情,如果没有意象还原,学生很难置身其中,诗的美和意蕴自然体会不到。

    所以教学中,我们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将诗中的意象还原成画面、还原成场景、还原成种种具体生动的细节,在脑海里就像放电影一样。

    那么该怎样还原呢?以《渔歌子》这一课为例。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划出诗中景,读诗想画面
    此为输入的过程,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诗歌的节奏,韵律如同音乐般在学生脑中回旋,诗歌中的场景和画面渐渐地清晰起来。

    2.用上好词描绘画面


    此过程学生要将脑中的画面加工处理,转换成语言表达出来。

    3.根据提示写画面


    背景音乐款款响起,缓缓的,淡淡的……

    我说:“孩子们,请你们闭起眼睛,用心地感受感受,此刻你就在西塞山前,请你把眼前的画面写出来吧……”
    在缓缓地音乐声中,孩子们静静地写着:

    这是一幅色彩明丽的画卷:我仿佛看到了一群白鹭从青翠的山色中隐隐飞来,起风了,下雨了,粉色的桃花瓣儿轻轻地打在水面上,无数个小酒窝在水中回旋……

    这是一幅动静结合的画卷:我仿佛看到了斜斜的雨丝飘落在箬笠上,蓑衣上,老翁静静地坐在河边。山前的白鹭,时而静立,时而相互追逐,发出一阵清脆的鸣叫……

    ……

    相对于上面的“说”,“写”是更高级的输出,此刻诗中景,诗中情已经与学生的生命联结起来,那是一种心灵的共鸣、情感的共振。

    二、补白想象 课例《芙蓉楼送辛渐》

    古诗短小凝炼,意蕴丰厚,言虽尽而意无穷。如果仅仅就诗讲诗,那就没有味道了。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借助想象、联想,补其空白,走近诗人,走近诗人所处的年代,感悟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

    在讲授《芙蓉楼送辛渐》一课时
    我创设了两处补白想象

    第一处:
    抓住诗眼“寒”“孤”想象说话:窗外寒雨迷蒙,芙蓉楼内两个好朋友相对而坐,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生1:少伯兄啊,此次北上洛阳,你我远隔千里,今日一别,不知道何时才能再见面,你在江宁要多多保重啊……

    生2: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喝下这杯……

    生3: 辛渐兄,你明日就要起身北上洛阳,路途遥远,喝了这杯,你也早些休息吧……
    ……
    寂静清凉的江水泛着寒意,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友人依依惜别,心情悲愁,纵使喝酒也不能尽兴……

    经历了这样的补白想象,学生渐渐地走了进去,仿佛他们就是王昌龄,他们就是辛渐。寂寥,不舍之情如愁云般笼罩在每个学生的心头……

    第二处:
    想象说话:天色已明,辛渐的小船也要出发了,当他回到洛阳,如果你是洛阳的亲友,会怎样向辛渐问起王昌龄呢?

    有了以上的情感铺垫,有了对王昌龄生平背景的了解。学生自然而然成地进入角色,他们会情不自禁地问:

    王昌龄在江宁过得好吗?

    仕途上的不顺是否让他一蹶不振?

    屡遭贬谪,他是不是真的犯了什么错误?
    ……

    一句“洛阳亲友如相问”,通过想象补白,成了一个个鲜活的画面,一幕幕具体可感的场景……

    学生沉醉其中,更能理解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嘱托,更能理解他内心始终不渝的纯洁,正直……

    三、创造改写 课例《宿新市徐公店》

    诗如歌,诗如画,一首诗便是一段情,一个故事。老师要带领学生用心倾听,慢慢欣赏,让学生穿越时空,与诗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体验他们的特别感受,触发灵感和表达的冲动。教师可以把握时机,借此对学生进行古诗文改写练习。这不失为读诗,悟诗的好方法。

    古诗改写也不是随意的改,要引导学生切己,联想,还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生命体验与诗的意象,意境相融合,发挥创造力,合情合理地去扩补情节。使古诗内容更丰满,更具体。

    如古诗《宿新市徐公店》,诗句平易自然,形象鲜明,贴近儿童生活。非常适合改写成现代文。

    尤其是后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生动地描绘了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急走”、“追”、“无处寻”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快速奔跑,追捕黄蝶的顽童,累得气喘吁吁,却又一无所获,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形象跃然纸上……

    教学时,教师要抓住这些空白点,连线孩子的生活体验,想象,还原,创造……

    综上所述,古诗文教学的读写结合并非随意而为,以上“练笔”皆是老师用心思考的结果。古诗文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舞台。作为语文老师要有高度的敏感和警觉,去发掘读写结合的最佳训练点,把语言文化的精髓传递给学生,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文化素养。
    [返回目录]
    (https://www.jianshu.com/p/45d6959fad57)
    [下一篇]
    (https://www.jianshu.com/p/9bfa47f0602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诗教学中的“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utls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