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使至塞上》
【注释】
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属国:唐人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
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胡天:胡人的领空,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长河: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即今石羊河。
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都护:唐朝在西北边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这里指前敌统帅。
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
“单车”两句:一作“衔命辞天阙,单车欲问边”。
【古译】
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云霄,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兵,得知主帅尚在前线未归。
【今译】
一随轻车简从
将去宣诏
慰问边关将士们护疆守边
奉使前行
路经的属国
已过居延
恰似路边随风
飘转的蓬草
出了唐朝的地界
又如云际大雁
翱翔北飞
进入胡地的湛蓝穹天
浩瀚灿黄无边的沙漠
挺拔着一柱
灰黑直聚的燧烟
直上云霄
横卧的黄河
低悬着一团
落日如血的苍凉浑圆
行程超超
终于到达了萧关
恰逢侦骑禀报
得知首将
尚在燕然前线未归
【赏析】
这是诗人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录了诗人在塞外所见的壮丽风光,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写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无尽的大漠中,一束孤烟直上,“大漠”尤显烟“直”,“长河”方衬日“圆”,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这样的景象,也只能在大漠中见到了。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创作背景】
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其实是王维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就是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作者】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