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沉默三天之后,中山大学终于做出了回应。
1
对张鹏作出停课处理,停止其任教资格,取消其硕士生、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终止与其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聘任合同,并报请主管部门,取消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称号。
今年刚刚四十岁的张鹏,是中山大学横跨社会学和生态学两门学科的教授、博士生导师,而且已经是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若是对学术界稍有了解,都知道长江学者这个头衔的分量。
2018年7月8号晚上,一篇名为《她曾经以为自己能逃开教授的手》的文字在中山大学校友圈内迅速传播,文中的几位女学生表示,曾受到过张鹏不同程度的性骚扰。对于这件校园“性骚扰”的事件,大家把目光放在张鹏的回应上,毕竟一个年轻的学者涉嫌“性骚扰”,对其日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在指责声中,张鹏保持着超凡的定力,一言不发。只有他所在的中山大学校方做出了含糊其辞的简短回应,表示已经关注到网络信息,今年4月份,已经对涉事教师进行了单位内部通报,并称网文存在与学校调查核实不相符的情况。
这则回应,惹来了更多指责校方包庇张鹏的不满声音,短短几天之内,怒火从张鹏烧到了中山大学身上。
直到7月10日19:33,中大公布了一个比4月内部通报更加严厉的处分结果。
在一旦发生类似公共事件的时候,大大小小的机构却错把“沉默是金”当成了挡箭牌。涉事者认为,只要咬紧牙关,一言不发,人们就会渐渐散去,最终这件事就会被淡忘,去追逐下一个热点事件。
毕竟总会有另一个更劲爆的新闻事件将公共关注点移走。
中山大学从事发到最终处罚用了三天,相比较之前的北航和北大不算太慢。但在汹汹舆论之下,先发一个不痛不痒的回应,昨晚才抛出处罚结果,很难不让人怀疑是一只不得已的鸵鸟刚刚把头拔出了地面。
有媒体评论道:“公开真相黑不了中大,沉默却能。”沉默又沉默,遮遮掩掩,自相矛盾,不清不楚,以为就能蒙混过关,殊不知沉默是一块千疮百孔的挡箭牌,它不仅挡不住指责,还在败坏一所百年名校的名声。”
2
学校的消极态度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包庇,毕竟一个长江学者,可以带来的项目,发表的论文,提升学校某个学科的排名,对任何一所高校来说都是不可多得。
在这中评价体系里,当所谓的“作风问题”出现在长江学者身上时,高校管理者自然会忍不住把各种因素放在天平两端,好好衡量一番——尽管在性骚扰问题上,尤其是教育者涉嫌性骚扰,原本就不该进行这种功利性的衡量取舍。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中国那么多大学,那么多教授,总会出现害群之马。坏鸟一旦被发现,就到了考验林子的时候了。
之前,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的正面案例、反面教材都摆在那里,中山大学却选择了一种最不明智的做法。如同澎湃新闻所写的那样:暴露与批评都伤害不了一所学校,包庇与纵容才会。
将心比心,那些女孩子用之前十几年的青春付出,来到这所名校读书,遭遇的却是老师无耻的性骚扰。如果我们是她们的家人,或者干脆就是她们本人,该作何感想?
没有证据证明性骚扰事件在大学中的发生的概率较在其他人群中更高。以自身的权力优势对学生进行性剥削的老师毕竟是少数,但这也使大部分教师更容易认为性骚扰是发生在少数败类身上的事,与自己无关。
何况教师群体本身较为清高的群体性格和较为谨慎的言语习惯使得他们哪怕私下里对性骚扰者忿然作色,却鲜少有公共场合的口诛笔伐。但教师们不曾公开、鲜明、广泛地表达自己对于性骚扰的态度,在学生看来,就无异于默认这种事情的发生。
3
每当校园性骚扰事件曝光,教师在观察学生言行的同时,学生也在暗地里观察教师的反应。如果他们的眼中只剩下公然进行性骚扰的教师和对性骚扰不置一词的教师,他们就有理由认为,这种情况已经成为通行在校园中的潜规则(例如“保研路”)。
哪怕他们确认自己的老师确实是一个正人君子,甚至为之感到庆幸,那也只是说明在他们的想象中校园性骚扰的情况已经极其普遍。而一旦骚扰发生,他们在说不时承受的心理压力也会更大。
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在校园性骚扰方面,自律是不够的,还需要把自律说出来,并在教师群体中形成一种能够公开讨论、反对性骚扰问题的氛围,这种氛围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解除校园性骚扰的神秘化和普遍化。当谈论校园性骚扰就像谈论流感一样清晰、公开时,它赖以存在的土壤才会变得越来越稀薄。
学生需要明确地知道,他们的大部分老师都站在性骚扰者的对立面上,也需要明确地知道,他们的大部分老师早已决定放弃与学生发展浪漫关系的可能性。缄默是不够的,若隐若现的推理和暗示是不够的,他们需要亲耳听到,直至习以为常。
他们应当生活在一种保障之下,这种保障就是,永远不需要由他们来负责分清来自于老师的到底是关爱、交易还是骚扰。只有在这样的保障之下,他们才能表现出应有的自信,来反抗来自少数人的性骚扰,并敢于帮助其他处于困境中的人。
一个世纪以前,孙中山先生在创立中山大学之后,写下了一段毕业生训词:
学海汪洋,毓仁作圣。
大学毕业,此其发轫。
植基既固,建业立名。
登峰造极,有志竟成。
为社会福,为邦家光。
勖哉诸君,努力自强。
但愿,每一所大学不要让学生在离校之前,就对这样的教诲感到无奈的嗤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