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节中,哈曼介绍了观念论的对象引导传统;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同偶因论的契合。
《铃与哨》[美]格拉汉姆·哈曼一、观念论的对象引导传统
胡塞尔
尽管现象学的出现有几个先驱,但它羽翼丰满始于1900-1901年埃德蒙德·胡塞尔出版的《逻辑研究》。(P314)胡塞尔的现象学耐人寻味的特征之一是,尽管他是个不折不扣的观念论者,可感觉上却像是个实在论者。(P31)胡塞尔拒绝将经验的对象等同于此地和此时的性质集合,因而在哲学史上迈出了创新性的一步,据我所知,在他之前从未有思想家迈出这一步。那些继续因为胡塞尔观念论转向而批判他的人忽略了另一个事实,即胡塞尔观念论的内核实际上是对象引导的。(P58)现象学可能是观念论的,但它仍然是对象引导的观念论,人们可以认为我们遇见统一的对象,而不是无实体的性质。胡塞尔对经验论的逆转,在我看来,在哲学史上十分独特。(P316)
对象作为统一的独立的物,对此,经验主义传统一直嗤之以鼻。这种倾向一直将对象看作“性质的集合”,正如灵魂被还原为“知觉的集合”一样。如果说胡塞尔为哲学做了一个最伟大的贡献,我认为,就是对性质的集合这一概念的颠覆。相反,对现象学来说,对象先于其性质。(P304-305)只有通过胡塞尔,我们才得知经验对象的“性质集合”理论的缺陷。(P216)的确,他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称自己为实在论者,因为他不能设想出比意向性对象更强大的实在。(P35)正如任何熟悉胡塞尔的人所知,外部世界是“加括号”或者是作为插入成分的,内心世界的经验成为哲学的中心。然而,外部世界不仅是加括号的,它倾向于完全消失。胡塞尔坚持认为去想象一个不与可能的思维活动相关联的某物是没有意义的。世界本质上是可知的,或者至少可以在思维中呈现;没有自在的本体可以作为不可理解的存余,困扰着人类的经验。(P314)胡塞尔的意向性对象根本没有独立于思维活动的可能性,这样,尽管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对象引导观念论者,但他仍然是个观念论者。(P35)
海德格尔
困扰海德格尔的是他的哲学起点(P23):1901年,欧洲兴起的伟大哲学之一是现象学,由海德格尔的老师胡塞尔创立。(P131)海德格尔赢得了在历史上的地位,是因为他指出了现象学出发点的最基本缺陷。作为一般规则,世上的诸物不是呈现在意识中的现象。相反,当我们在日常的行动中依靠诸物的时候,它们通常是不可见的。(P253-254)海德格尔认识到,我们多数时候并不处理直接呈现给我们的对象。胡塞尔的对象从来不“隐藏”。(P58)现象学是关系本体论,海德格尔的则是非-关系的。(P255)
我们必须再向前迈一步。并不是说对象的全部实在仅仅从人类的接触中隐没;而且,它们相互之间也隐没。有限性并不是人类独有的负担,一个人类专有的悲剧性特征。相反,有限性一般来说隶属于关联性。一般来说,关系不能穷尽其各种本质,不只是人类的关系。对象的非-关联性并不是关于人类心理的事实,而是世界本体论意义上的真相。(P256)
胡塞尔将世界看作意识可以通过现象接触,海德格尔则认为意识本身并非是第一性的。(P316-317)我认为海德格尔对现象学的批判基本上令人信服;没有理由以意识中最直接获得的东西作为哲学的出发点。然而,胡塞尔还是做了超乎寻常的工作,他对于意识在场的研究前无古人。在经验主义的传统中,对象被看作无根据的虚构。我认为胡塞尔核心的哲学进步在于它挑战了经验主义传统。对象并不仅仅是思维可获得的性质,其性质之下的对象或者是纯粹的虚构,或者是存在于某个不能获知的、不知为何的(I know not what)深层,胡塞尔在对象及其在经验世界中的性质之间创造出一种真正的张力。(P315)
简而言之,海德格尔引领我们来到了问题的门口,即我们如何建立非直接而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这个问题的另一个可能的名字是“替代”因果关系。(P331)这是来自海德格尔关于对象从在场中隐没的讨论所得出的主要教训之一,这甚至是来自亚里士多德的教训之一,因为他在《形而上学》中告诉我们,既然物质总是特殊的,而定义是由一般性构成,第一物质就不能够被定义。尽管现象学有各种优点,却有其观念论的天然偏见,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更类似于“本体论”(noumenology)的东西。用语言讨论语言之外的东西并不矛盾,正如爱智慧但是不能拥有智慧的矛盾一样(而且实际上,我发现今天很多关于物自体的争辩都在无意识地重复《美诺篇》的悖论)。(P337)
在我给的解释之中,存在意味着从任何型相的在场中隐没。尽管我认为,在这一点上,海德格尔的观点是对的,我不认为他把存在看作是一而不是特定存在的多。存在本身已经被论述为存在于很多领域和地区,的确成为多重的隐没实体。(P338)
格拉汉姆·哈曼
二、从媒介理论到偶因论
麦克卢汉
可以将麦克卢汉最基本的观点简单地概括为“媒介即信息”,这句话影响之深,远远超过了他关于电视或者在原子弹上涂鸦的论述。“媒介即信息”告诉我们真正重要的是被忽略的背景媒介,内容借此得以展开。(P127)重要的并不是一直清晰且明显的,而是混杂且沉默的。电视、电子游戏或者任何时代的浪漫又虚无的精神存在于我们经验背景中,这是不容置疑的。(P128)对麦克卢汉来说,媒介真正的作用可以在隐没的背景深处找到,而不是在明确的外在特征中。但是不仅对麦克卢汉如此。相对于可见的表象,隐没的深度更具有优先性,这一点也让我们想到海德格尔主要的智识贡献。(P131)
海德格尔也曾就存在的意义问题发表过著名的言论,听起来简直佶屈聱牙。但是他的理论中使用了古典的“存在”一词来表示隐藏在所有在场背后的、不可被还原为任何在思维中的在场或者其他事物的东西。(P133)总之,事物中有一个隐没的背景超出了理论和实践。海德格尔没有教给我们人类实践和理论之间的关系,但是告诉了我们事物的非人类的实在背景的一面和人类实践与理论的另一面。(P134)对海德格尔来说,这些世界上的实体从一切人类和无生命事物的接触中隐没,并非事物皆有关联,而且还有这样一层意思,即没有任何事物是直接关联的。(P135)我希望海德格尔和麦克卢汉之间的联系现在已经清楚了。对于这两位思想家来说,加密的背景总是比可见的表象更有力量。(P135)
海德格尔认为,只有世界的表象是碎片化的,而深层是相互关联的全景图。然而,毫无疑问,海德格尔把这个关系弄反了,只要我们放弃整体论信条的统治,换个新方式去考察他的工具分析论,就很容易找出他的症结。(P150-151)海德格尔的工具系统并不能证明整体论,而是恰好证明了其反面。在工具会自动损坏的世界中,一切并无关联。那么在海德格尔世界的另一面,现象在意识中在场的世界又是怎样的呢?他宣称这些表象是独立自足的,而且被人为地和其他事物分隔。(P151)这样,尽管海德格尔通常被看成是哲学整体论时期的伟大英雄之一,我则把他看成是其对立阵营的一员。(P152)
麦克卢汉世界中的再现与逆转和海德格尔世界里损坏的工具一样令人惊讶,而且基于同样的原因,即因为他们都召唤出潜藏于背景世界中未被利用的存余。(P153)今天,我想要说服各位,麦克卢汉对哲学界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不只是因为麦克卢汉是媒介理论家,还因为哲学最终可能只不过是媒介理论而已。(P219)我们永远不能够直接和背景接触,但是麦克卢汉使我们能够引起环境的过热或者过冷,因此允许我们控制媒介环境,不管是通过激进主义,或是(尤其是)通过艺术。(P233-234)总之,尽管从柏拉图到海德格尔,常见的外观/背景二元论都将可见的外观看作洞穴中的影子,认为它是引起灰心丧气的原因,麦克卢汉保留了二元论,但是他赋予我们权力,使我们能够自下而上控制背景。这在哲学史上不是没有先例,但这种令人惊叹的改变必定是稀有的。(P234)
最近的哲学有时候会宣称表象是贫瘠的,一切活力都在深层发生。这可能也像是麦克卢汉的口号,但是现在我们的发现几乎是恰恰相反的。在任何情况下,隐没的背景的确蕴含着力量,主导着出现在其中的外观,将其削减为不那么重要的傀儡。然而,背景没有内在的力量去改变或发展。它只是坐在那里,占着主导性地位,却一成不变。在背景中变化的触发物只能在世界表面找到。那么这个观点和当今哪个哲学契合?(P234)
拉图尔
这个观点在某些方面与古老的阿拉伯或者法国的内在论有相似之处(P94),但是尽管偶因论者应该得到赞誉,因为他们理解了任何两个实体直接接触的障碍,但我们不能够采用他们的办法,将神视作所有关系的万能中介,因为除了虔敬之外,没有理由能让神直接接触,如果其他实体不能做到这一点。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采用局部的、“尘世”的方式,这是布鲁诺·拉图尔先行开拓的。(P210-211)拉图尔将这个问题尘世化,不再声称任何特定的实体(不管是神还是人类)独有触发因果关系的能力。(P236)对拉图尔来说,因果关系是局部的,所有因果关系都需要中介。任何两个行动者之间的联系也是如此:任何联系都需要一个中介,结果就是转译。我相信,拉图尔将会因为对形而上学的这一最伟大贡献被铭记——他的世俗化的偶因论,这是世上为人所知的第一个。(P237)
任何两个实体都需要第三个在其中作为中介。我们需要不断地在这些中介当中插入新的实体,更多的中介中加入中介,以无穷倒退的糟糕形式如此类推,因为根本没有什么能够与其他事物做直接接触。拉图尔努力想解决这个问题,却令人失望地用了乏味实用的解决方式:即我们可以继续分析中介之间的中介,直到这个过程变得乏味才停手。这或许对田野调查是个有用的解决办法,但是在形而上学的意义上却毫无用处。(P330)我们可以说,拉图尔想消除行动者,更乐意接受其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近代哲学中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的继承人,后者对实体哲学有完整的理论上的批判。(P107)简而言之,怀特海认为事物皆有关联。(P135)对拉图尔来说,一切皆为实在,只要对其他对象有作用。因此,任何自主的诸物的实体性存在,它们处于关联构造网之外,必须被消除。(P107)
当然,对拉图尔的批判根本不能驳倒对象引导本体论。(P95)此处我将引用莫雷勒对该批判的精确总结:“拉图尔被批判,因为他完全超越了区分实在对象和表征之间的界线,也就是说,他负有责任,因为他认为不可能区分正确和错误,他把诸物都简化为中立的、一元的‘行动者’以及他们之间的‘力量考验’。”(P95-96)或者说拉图尔非还原论的隐喻体系,涵盖了每个其他行动者的终极“行动者”。(P100-101)拉图尔只是提供了一个消除论的倒置形式而已。这并不是如布拉西耶宣称的那样,因为拉图尔“将科学还原为政治”,但是因为他将一切实体都还原为相互间的关系性效应。(P106)
拉图尔的形而上学的行动者不仅是讲述某一个被称为“行动者”的特殊的、有限的域,只是为了简化故事而将鼠类、鸟类、星球、超新星排除在外。相反,他的理论试图包括所有生物的和天文的实体,同盟国和轴心国军队的行进,乃至科学家的工作,以及虚构人物的行动,将这些统统融入一般的形而上学的理论中。整个宇宙都通过各种比例、尺寸和形状的行动者之间的关联和中断得以解释。(P104)他的真正内涵在于:一切都可以还原为行动者,但是行动者之间不能被彼此还原。在教科书上,我们称之为“平本体论”,尤其可见于曼纽尔·德兰达以及新锐法国哲学家特里斯坦·加西亚的著作中。(P105)
21/6/7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