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觉得,现在大家都一开始读《诗经》,方向就偏了。我们都被以往的课堂教育所误导,用马克思主义乃至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解释《诗经》,于是读起来思考停滞,索然无味,根本体会不了文本的真义和诗歌的真实。

就拿《魏风·伐檀》来说,很多人一看以为是对比的手法,再一看以为是奴隶主剥削奴隶,于是自以为体会到诗歌的真义,赏析过程由此结束。
要知道,诗歌是用形象说话的,没有用思想说话的。我读这首《魏风·伐檀》的时候,想起了《西游记》里一个片段,就是孙悟空寻访菩提老祖的时候,碰到一个樵子,他唱的也是“伐木丁丁”。我因此想到,劳动的过程本来很美,能把这种美表现出来,诗歌就很成功了。因此,这首《魏风·伐檀》主要是表示劳动之美。
首先是音乐之美。即“坎坎伐檀兮”,砍伐檀树坎坎的声音,非常有节奏,又非常悦耳。
其次是“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劳动对象和环境很美,作者其实是非常欣赏的。
再次是“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正是劳动创造了这么多果实啊,难道不美?

相反,有的人则是“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他们不劳动,却占有劳动果实,这样说得过去吗?你们这些“君子”自己想一想!
诗歌不能改变现实,但是,诗歌让创作者和欣赏者得到了享受,特别是劳动的放松。对君子来说,他们也会受到教益,会认识劳动的美,从而使君子自身修养得到完善,进而使双方关系得到改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