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一对祖孙居住在一个小山谷里,有一天,孙子问爷爷:“爷爷,爷爷,我每天都在读书,读过这么多的书,很多都忘了,为什么我还要读书呢?”
爷爷笑了笑,没有直接回答孙子,而是直接从身旁拎起了一只竹篮,告诉孙子:“你帮我去河边打一篮水来,我就告诉你为什么。”
孙子觉得爷爷糊涂了,篮子怎能打得到水?但在爷爷的要求下,他还是去了河边打水。果然,等到他回到爷爷身边,水都漏光了。爷爷让他再去打水,于是,孙子打了一次又一次,跑得一次比一次快,但还是没用,水总是会在途中漏光。
到最后,他终于放弃了,告诉爷爷:“爷爷,根本不可能用篮子打到水。”
爷爷笑了:“对啊,这不可能,但你为什么不看看自己打水的篮子?”
孙子这才发现,自己手中原本那只漆黑的、用来装煤的篮子,已经被洗得干干净净,漏出了白色的本貌…...
其实,读书也是如此。读了忘,忘了再读,本就是常事。不同的是,我们的人生正是在这看似一次次的重复中,被不同文化、思维反复洗涤,洗出真正自我的灵魂。
2020年已经过去4个多月了,不知道你的读书计划完成了多少呢?想要真正从内到外改变自己,不如从读书开始。
读书的第一步:选书
这世界上一共有多少本书呢?2018年,Google 用他们万能的算法结合来自图书馆等相关机构的数据告诉你:1亿2千9百多万册。这是谷歌一名软件工程师连内德·泰切在博客上发帖公开的。
这么多书,到底有哪些是经典读物?有哪些是畅销好书?又有哪些是内容质量一般,甚至不合格的书呢?要想把时间用在读好书上,选书就变得至关重要了。
今天也想给大家提供几条选书的建议:
首先,明确需求。如果是想在短期内提高自己某一方面的技能,那么要选择相应的工具书,如果是想拓展视野,充实自己,则可以有多种选择(经典名著、社会百科、名人传记、名家小说等)。
第二,从经典名著读起。经典名著之所以流传百世,就是凭借它优质的内容和思想。从这些书开始读起,一定错不了。
第三,一本你欣赏的书中提到的书。比如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中提到的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那《国富论》大概率是一本好书,因为一个了不起的作者不会愿意在视为儿子般的作品中提及低品质的其他书籍,如果提到其他书,基本上是作者本人非常认同或者赞赏的书籍,既然你喜欢这位作者,那他欣赏的书也值得你去阅读。
建立自己的知识库
读书的一大用途,是用来建立自己的知识库,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迅速调出。那么,读了这么多书,如何为大脑建立一个个人图书馆呢?
第一,给大脑外接一个硬盘,储存所有的知识,简单说,就是做读书笔记。
你可以用手写的笔记本,也可以用手机和电脑(比如可以做笔记的APP),将自己从书里学到的知识一一记录下来,以供日后使用。
第二,把自己的笔记分类归档
比如,哪些知识是讲表达方法的?哪些知识有利于自己的职场生涯规划?又有哪些书文采很好,能帮助自己写作?如果是手写的笔记,那么,可以在本子开头建立一个目录,而一些记笔记的APP里也有专门做分类的功能。
第三,把这些知识真正用到生活中去。
学以致用才能让自己的知识库发挥最大价值。比如下周你约好朋友一起去看曹禺的话剧《雷雨》,而这时,你恰好在自己的知识库中找到了和《雷雨》有关的读书笔记,将这部分知识调出,温习一遍,会更能加深你对话剧中情节的理解,也能让你在朋友面前侃侃而谈,增加朋友对你的好感。
有些同学不擅长归纳总结,也不擅长做读书笔记,那千万要试着培养自己这项能力,可以学一学思维导图的制作,让知识结构更清晰。
在今天这个知识传播多样化的时代,学习知识的途径有很多种,但是读书是永远不可或缺的。
当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后,不用每天刻意去计划,自然而然地就会去做这件事,就像每天的一日三餐一样。
人生没有彩排,
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
让读书这件事成为你珍惜时间、
精进自己的最好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