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一起来读书想法无忧·日更
每日一读,《史记》之乐毅列传。

每日一读,《史记》之乐毅列传。

作者: loveone_55e0 | 来源:发表于2019-11-29 23:54 被阅读0次

太史公曰:始齐之蒯通及主父偃读乐毅之报燕王书,未尝不废书而泣也。

司马迁言,乐毅回复燕惠王的信写得情真意切,分析道理透彻,合乎诸侯世俗实情。君王能够建功立业,开疆拓土,成就霸业,关键是君王要贤明有仁德,同时做事还要合乎天道。简而言之,所谋之事符合天道,君臣之间没有猜忌,充分信任彼此。俗话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士为知己者死。

每日一读,《史记》之乐毅列传。

乐毅的先祖乐羊,能够建功立业,为魏国领兵作战三年攻克中山国,也是一个神奇之人。凯旋归来那天,魏文侯赐给他一个铁箱子,回家打开一看,满满一箱子的诽谤文书。所以乐羊感叹说,能够顺利攻克中山国,非我之功,实为君侯之德。君臣之间没有充分的信任、长时间的磨合就会出问题,总会有人寻得可趁之机,以至于前功尽弃。

也许有遗传基因的作用,也许乐毅真的是很聪明很贤能,但是机遇也是可遇不可求的;历史为了乐毅能站上这个节点,冥冥中安排了魏昭王派遣他出使了燕国。

明君遇上贤士,注定是会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历史上这种例子太多了。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都在不断产生类似的事件。只不过这君臣二人所做的惊天大事,实在让天下人所料不及;居然能够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完成了一个以弱胜强的“蛇吞象”传奇。这也许就是司马迁选择为他列传的原因吧。

每日一读,《史记》之乐毅列传。

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很多人在这方面的理解趋于统一的,但是,成事在天,有人说的是天时地利,有人说的是天意。我觉得应该是天道,也就是说做这件事是否合适当时的天道,准确来说就是当时大环境下的发展趋势。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不要和趋势作对,要顺势而为。环境是不断在变化的,事物也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当中;各诸侯国之间的关联和突发事件,往往就是趋势的导向;如果利用的好,往往就可以成就霸业;利用的不好,轻则丢失土地,重则亡国灭族。

乐毅就是如此聪明之人,审时度势之人,简而言之就是一个有远见卓识之士。同时,燕昭王就是一个明君,有远大的抱负,一心要报齐国的深仇大恨;他千方百计不计成本招纳天下贤士,目的就是想完成他自己的夙愿。

每日一读,《史记》之乐毅列传。

燕齐之仇恨,展转几个世纪终于落到了齐湣王与燕昭王的肩膀上了。用司马迁的原话,那时候齐湣王势力最强大,南边打败楚国,西边在观津挫败三晋;北方和三晋联合攻秦,还协助赵国灭了中山,并出兵击败了宋国,拓展疆土千余里。

反观燕国,幅员狭小,地处偏僻。齐人好习武精于攻战,当时燕国要与齐国开战,无异于螳螂挡车。但是有一点,乐毅注意到了,燕昭王礼贤下士,天下有识之士都往燕国投;齐湣王与秦昭王争霸称帝,不久又主动放弃帝号,已失天下人心。同时,由于胜利来得太多太快,齐湣王从此骄矜自大,百姓们不堪其苦啊,各诸侯国都对齐国多有怨恨。

这种情况对于乐毅来说,对于燕国来说这就是时势了。齐湣王称帝已失天道,天时没有了;在国内骄矜自大,百姓不堪其苦,已失人道,人和没有了,现在燕国只剩下第三条,地利了。

每日一读,《史记》之乐毅列传。

事实上,燕国与齐国开战,是占不了任何地利的。这时候,事在人为,谋事在人就显得很重要了。燕昭王一定要报齐国的仇恨,问策于乐毅。乐毅回答说,齐国有称霸的余威,地广人多,燕国单独对它发动进攻是不可能成功的;但是如果同赵国、楚国、魏国联合起来,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成功了。这就是造势,乐毅真是聪明之人,如果能够成功联合赵楚魏三国共同攻打齐国,那么地利也有了。

做一件大事,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了,想不成功都难啊。

一番的燕国外交使臣的努力之下,赵楚魏同意和燕国订好盟约共同攻打齐国。同时赵国又向强大的秦国说明大家伐齐的好处,哈哈,各国诸侯深受齐湣王骄横凶暴之害,都争着与燕国联合起来讨伐齐国呢。

每日一读,《史记》之乐毅列传。

乐毅统领四国联合大军,在济水之西,击败齐军,战果不出乐毅所料。

齐军大败,其他诸侯国收兵撤回,唯独乐毅独自率领燕军,在其地扫荡五年,攻克齐国70多座城池。攻下齐国国都时,乐毅把齐国内八百年的珍宝、财物和祭祀之物统统运回燕国,当年被齐国洗劫的宝物也全部回归燕国。

世事难料,也许齐国气数未尽吧,关键时刻,燕昭王驾崩,燕惠王即位。这个新王做太子时就对乐毅有意见了,齐国名将田单用了一个反间计,就让他换掉了乐毅,让骑劫代替乐毅为将帅。

乐毅出逃赵国,齐将田单轻松击败骑劫,全部收复了丢失的所有城池。

每日一读,《史记》之乐毅列传。

燕惠王后悔,想重新从赵国请回乐毅,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乐毅闻名天下之《报燕王书》。

乐毅不但贤能,有很高的军事能力,同时也是相当聪明之人,看得透时势。从伍子胥被杀知晓君臣之间缺少信任,臣子必死无疑。所以选择逃跑,而不是愚忠等死,这也是司马迁推崇敬佩天才乐毅的原因吧。

君主要贤明,臣子要有贤才,这里的贤就是有德行,才是军事才能或者治国理政才能。前朝魏文侯充分信任乐羊攻打中山国,三年收了一箱子诽谤书也没有怀疑乐羊叛国。

乐毅攻打齐国五年,燕昭王也从没有担心过他的叛变。为什么李陵兵败投降,你就怀疑他叛变国家呢?汉武帝啊汉武帝,你要做一个贤明的君主,彰显仁政,才能收拢人心,而不是用你的权术,打击异己。

每日一读,《史记》之乐毅列传。

《报燕王书》,司马迁原文照搬一字不减,目的是让后世君王细心阅读认真学习的,说得更直白一点是让汉武帝好好学习吧。

相关文章

  • 每日一读,《史记》之乐毅列传。

    太史公曰:始齐之蒯通及主父偃读乐毅之报燕王书,未尝不废书而泣也。 司马迁言,乐毅回复燕惠王的信写得情真意切,分析道...

  • 史记•乐毅列传

    乐毅很贤能,喜好军事,赵国人曾举荐他出来做官。到了武灵王在沙丘行宫被围困饿死后,他就离开赵国到了魏国。后来他听说燕...

  • 读史明智:乐毅“进”与“退”的智慧

    《史记•乐毅列传》讲述了乐毅的故事。乐毅得到燕王信任时,善于联合外部力量,将强大的齐国打得落花流水,乐毅本人也名利...

  • 每日一读,《史记》之孟尝君列传。

    司马迁之所以赞赏孟尝君,皆因他敢于做很多人不做的事,同时还能虚心听门客能人的建议并作出决定;为相时治理齐国深得民心...

  • 读《史记》之乐毅列传

    一.人物介绍及分析 乐毅,是乐羊的后人,住在阳寿县。乐羊是个名将,曾经帮助过魏文侯,攻下来了中山国,因此魏文侯将阳...

  • 史记(五十一)乐毅列传

    乐毅,魏国人,名门之后,其先祖乐羊在魏文侯时期,曾经统领军队攻灭了中山国。从这里可以看到,乐毅在军事方面的才能是有...

  • 每日一读,《史记》之老子韩非列传。

    知识管理系统,是建立在强大的数据收集、逻辑分析与及关键核心要素的理解和关联。 所谓很专业,就是有数据; 所谓很精英...

  • 《<史记>研读》272:乐毅列传(一)

    乐毅列传(一) 乐毅,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中山灵寿(今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人,他的祖先叫做乐羊...

  • 《<史记>研读》273:乐毅列传(二)

    乐毅列传(二) 乐毅写信回复燕惠王说: “臣我才干不济,不能奉承王命,以顺大王左右之心,恐怕伤及先王圣明...

  • 君子绝交,不出恶声-道德真源

    来源:《佳文赏析》栏目1968篇 《史记·乐毅列传》云:道德高尚的君子,即使绝交也不说别人的坏话。比喻在矛盾面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每日一读,《史记》之乐毅列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vpnw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