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想想自己对什么是最精通的呢?泛泛地,说不出。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探究到底过,终不能讲出一套说服自己的理论来。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时候学习一些知识,好像明白了,碰到新的问题,又说不通了。
自己有一个习惯,看到好的文章,一时间就会思绪万千,觉得道出了自己想说的话,联想自己的生活实际,也生出一些新的感悟来,于是就收藏起来,想着有时间再细细地看。
随着格物的细致深入,知之也会不断地深、不断的高、不断的广,认识事物“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又比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但是此山已非彼山,此水也非彼水了。
世上有格不完的物,认识永无止境。东闯闯,西碰碰,忙碌而疲惫,倒不如返璞归真,找寻最初的那个“本”。
旧的手机收藏的文章很多已经无法打开,也许是文章里的某个观点、某句话打动了自己,就想留下来反复读几遍,也许在“反刍”的过程中又有新的提高呢!但收藏起来的结局往往如买来的书被束之高阁一样被“养在深闺无人问。”
今天打开QQ空间,发现里面也收藏了2000多篇文章,还有自己写的日记。再想想,新的手机、单位的电脑、N个U盘、移动硬盘里也储存了很多很多文章,自己到底要干嘛呢?那些不能变成能力、方法,不能和现实生活链接的文字有什么用呢?
没有外在的显性作用,内化成自己的学识、气质、修养也好。可结果连知识的搬运工都不是,只是文字的搬运工。
朱熹说:“格,至也。物,犹事也。穷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王阳明说:“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於正者,为善之谓也。夫是之谓格。”
似乎自己大半生的感悟都被古人说尽了,自己还在费力地去“格物”。格物格不尽,知之也没有致知,知无止境。进步一点算一点吧!
罗曼·罗兰说过,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因为每个创伤都标志着前进的一步。
跟随生命的步伐,珍惜每一个遇见,过好当下的每一天,还是这样来得踏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