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VS诸葛亮

作者: 简之宁 | 来源:发表于2017-05-21 14:15 被阅读521次
    唐僧VS诸葛亮

    少时看《西游记》,觉得唐僧不仅平庸无能,还好坏莫辩,常使得力干将孙悟空蒙受不白之冤。每每若此,心下都对唐僧愤愤然。

    而诸葛亮不仅智慧过人,还极具人格魅力。历史上,德才兼备的人不少。但像诸葛亮这样集智慧与人格于一身的,犹如稀世珍宝。他因此也成为中华民族智慧与道德的双重象征。

    唐僧与诸葛亮似乎毫不相干,唐僧之愚顽也根本无法与诸葛亮的过人才智相提并论。但是两人却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都是领导。一个是西天取经团队的最高领导,一个是蜀国的高级首脑。这样的两位领导人PK,谁会胜出呢?

    先来看看唐僧的三位属员:

    孙悟空,高智商人才,身怀绝技,火眼金晴,擅降妖除魔。业务能力强,个性也强,眼里揉不得沙子,动辙撂挑子回花果山,炒老板的鱿鱼。

    猪八戒,情商较高,心理素质佳(在被妖精捉去要被煮了吃时,唐僧在一边垂头丧气,他仍睡得着),协调能力强。平日虽有挑唆是非之事,但在唐僧与孙悟空关系极度紧张之时,能够顾全大局,屈身去请悟空出山,中间做了大量沟通协调工作。当然,他也有明显的缺点——好色,贪吃。难以抵挡美色和美食的诱惑,意志相当薄弱。

    沙僧,业务能力相对平庸。但非常敬业,任劳任怨。从不无事生非,忠诚度最高,从没撂过挑子,是唐僧的铁杆粉丝。

    唐僧作为这样一个团队的领导,本身没有什么特别的能力,三个属员个个都比他强,而唐僧硬是率领他们取回了真经。且来看看他的领导之道。

    首先,作为一个团队领导,唐僧非常善于利用团队的力量。虽然自己没有什么能力,却将每个属员的才干发挥到极致。扬人所长,为我所用,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领导。

    常言说,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试想一下,如果三个属员都是孙悟空一样的业务高手,三个业务能力超强、个性也超强的人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呢?恐怕是谁也不服谁,三天打架,五天散伙,很难完成取经大业。

    同理,三个猪八戒或三个沙僧式的人物也不行。而唐僧却能够将这三个各具特色各有长短的属员通过优势互补,把几个都不完美的人整合成了一支非常完美的团队,一路驱妖降魔,逢凶化吉,表现出极强的战斗力。

    其次,唐僧善于利用制度来管理团队。三个属员都身怀绝技,随便哪一个拉出来都比他本领高强。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制度约束,八戒和沙僧或许还好管理些,悟空就难说了,一个筋斗,早不知翻到哪里去了。

    悟空常常依仗一身硬功夫,率性而为,根本不服天朝管。这个时候,作为领导,如果听之任之,则威信扫地,无法完成取经大业。而唐僧自有管理悟空的法宝——紧箍咒。任你能耐齐天,一念紧箍咒,也得乖乖就范。

    第三,唐僧有宽广的胸襟,容人的雅量。通常包容一个人的短处已经很难,而容人之长比容人之短更难。尤其是作为领导,如果属员个个比自己强,还能以平和之心容纳他们,是很难做到的。

    中学时学过《杨修之死》,其死因说到底是曹操容不下处处显示自己聪明的杨修。唐僧则不同,他平和淡泊,不计功利。三个属下完全不用担心因张扬自己招致祸灾,尽可放心大胆地施展才干。

    唐僧个人看似无功无绩,其实恰恰符合“良将无赫赫战功”之说。充分展示了一个领导者应具备的轻个人功绩重组织功绩的优秀品质。

    第四,唐僧是建立这个团队精神的灵魂,始终把握着团队的大方向——西天取经。这个团队从组建开始,就建立了这个共同的也是唯一的目标。唐僧自始至终目标明确,信念坚定——这一点对团队来说至关重要。

    唐僧抗挫能力超强。西天取经之路,一步一坎,历尽艰险,先后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其他成员都有过迷茫和不同程度的动摇。只有他,无论遭遇什么样的磨难,从未动摇过。——这种百折不挠的坚韧品质,常常成为成功与失败的关键。

    第五,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唐僧不仅抗挫能力超强,抗诱惑能力更强。西行路上,他始终抱持着坚定信念,抵御了无穷的诱惑。其中有权力之诱——曾许诺国王的宝座;有美色之诱,自不须细说。

    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闯过了大风大浪,却难过权力与美人关。面对权力与美色之诱,非但不能抵抗,多少人费尽心机梦寐以求。而唐僧面对这些诱惑,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正是基于以上种种,看似平庸的唐僧最终率领他的团队取到了真经,实现了团队目标。不能不感叹,哪里有无缘无故的成功!

    再来看诸葛亮。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后出山,功盖三分国,名成八卦图。辅佐两朝,尽瘁国事,忠心耿耿,公而忘私。其智慧与人格魅力为后人推崇备至,充分实现了其自身的价值。

    但是作为一个领导者,他算不算成功呢?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首先,诸葛亮在刘备托孤之后,没有及时地完成职责的转变——即从运动员向教练员转变。

    刘备病重之际,召诸葛亮托付后事,说:“若嗣子(刘禅)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效忠贞之节,并未自取。但刘禅不才,他已是实际上的一把手。

    托孤之后,诸葛亮更加殚思竭虑,事必躬亲,“亲理细事,汗流终日”,凡杖责二十以上的案件皆亲自审阅,唯恐他人不似自己这般尽心。

    以至于司马懿得知诸葛亮“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后,告诉帐下诸将说:“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果不其然,诸葛亮不久就病逝于五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

    作为一国领导,本应抓大放小,最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他却对别人放不开。由于没有很好地培养下属,给他们成长的机会,自然也没有建立起后备人才库,没能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导致强将手下出弱兵,蜀国后继无人,继而灭亡的可悲结局。

    其次,诸葛亮在成为实际上的一把手后,没有很好地完成工作技能的转变——即从业务技能向领导技能转变。

    领导的勤快与下属不同,抢下属的活干实际上是作为领导的偷懒。诸葛亮整日埋头琐碎事务,着实犯了领导大忌。

    卡耐基说过,一个人的成功,约有15%取决于技术知识,85%取决于人类工程——发表自己意见的能力和激发他人热忱的能力。诸葛亮的事事躬亲严重影响了属下的工作热忱和积极性。

    第三,诸葛亮没有完成贡献方式和自我评价方式的转变——即从个人贡献向他人贡献或组织贡献的转变。

    实践证明,完全靠个人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对国家来说,更是如此。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作为领导,更应着眼于实现下属乃至整个组织的价值——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虽然诸葛亮的个人功绩和人格魅力后人难以企及。但作为一国首脑,无疑是失败的。


    注:文中主要观点来自以前的一次管理人员培训课程,那时我从事人力资源工作,培训结束后整理成此文。那是一次美好的培训,曾在《热水印象》中有提到。

    《踏莎行  热水人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唐僧VS诸葛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wgm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