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研读陆蓉老师的《行为金融学课》,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逻辑能力。最大程度的减少投资错误。
信息输出阶段指的是收集来了信息,也理解加工过了,现在要做出买或者卖的决策,这个阶段,人最容易犯的也是最经得起检验的偏差就是“过度自信”。
自信是对自己能力的认知,传统金融学认为理性人对于自己能力的认知是准确的。非理性的人对自己能力的认知超过了自己的实际水平,也就是过度自信。过度自信是人与生俱来的性格特点。
什么是过度自信?
心理学家说过度自信大概是最经得起检验的人的认知偏差。也就是说,只要是正常的人,一般都是过度自信的。
人为何会产生过度自信?
原因很多。从生物进化角度来看,过度自信可以让自己显得比实际上更聪明和强壮,增加个体传宗接代的机会。
在社会环境中,自信的人比不自信的人能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交友机会。
而从个人成长轨迹来看,大多数人被家庭过度保护,会逐渐滋长过度自信。
心理学家揭示,人的过度自信与信息积累有关。
如果对股票投资一点都不懂,你会自信吗?可能会说那应该不会自信。当你什么信息、什么知识都没有的时候,你是没什么自信的,随着信息收集越来越多,好比通过对股票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信息积累多了,能力相应就涨了,这时的自信心也在同步增加;
学了《行为金融学》课,信息积累得更多了,能力进一步上涨,自信心又进一步增加,信息、能力、自信,此时是同步增长的。
但是,注意了,信息没有上限,能力却是有的。不断增加各种信息积累,但是人的能力却是会封顶的。到了一定程度,随后到达的信息没有增加能力,却还在不断增加自信心。最终,自信程度会超过自己的实际水平。这就是人为什么一定会过度自信的原因。
过度自信的利弊
总体而言,留在金融市场上的人都是过度自信的,因为肯定认为自己能战胜市场、能赚到钱,才会留在市场上的。
所以,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者都是过度自信的,这一点和传统金融学恰恰是相反的,传统金融学认为,留在市场上的人都是理性的,恰当自信的。
过度自信能放大市场的成交量、提高市场的流动性,所以,过度自信对于市场来说是有益处的。
当然,过度自信也有不好之处。过度自信使人感觉良好,做一些在理性情况下不会做的事情,但可能会付出高昂的代价。
在金融市场上,过度自信使人忽视风险,做出过度的交易。
换句话说,不该买入的时候,你不断地买入;不该卖出的时候,你又不断地卖出。很多投资者做了很多交易,但发现没赚到什么钱,做的越多,亏的越多,就是这个原因。
过度自信的影响因素
首先,专业知识会影响过度自信的程度,专家或者自认为是专家的人过度自信更严重。
过度自信的人对自己能力的认知超过自己的实际水平。专家的能力确实比一般人更高,但是他们的过度自信也会更严重。
当任务难度小,可预测性非常高时,专家的预测可能更准确;但当任务难度大,可预测性非常低时,自认为是专家的人,更容易对市场预测发表观点,且常常高估自己预测成功的概率。所以,这个时候,你就需要客观判断专家的建议了。
其次,经验也会影响过度自信的程度。金融市场上有一句话,没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牛熊市的人都不是一个合格的投资者。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在投资者的整个投资生涯中,投资成功的经验会增加过度自信的程度。牛市往往会导致更多的过度自信;而经历熊市的投资者比那些没有经历过的更加悲观。
只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的牛熊市,才能平衡自己的投资心态和决策。
要想减少损失,需要克服过度自信。
怎样避免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主要是对自己而言的,对别人的评判却往往是准确的。
判断自己创业的公司能否成功,往往会过度自信,但是去评判别人公司成功的可能性,却往往是准确的。
所谓当局者迷,就是这个道理。自己如果是当事人,往往看不清;自己如果是旁观者,很容易指出其中的问题。
站在第三方的立场来看,评判会准确得多。或者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或者尝试置身事外。
总结
过度自信指人对自己能力的认知超过了自己的实际水平。
过度自信是生物的本能,但它在金融投资中却可能是有害的。
主要表现在,过度自信使人低估风险,做出不必要的买和卖。因此,减少交易次数是明智的。
多站在第三方的客观立场来看待自己的行为有助于减轻过度自信的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