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读《随园诗话》(311)

作者: 真老实人_425a | 来源:发表于2019-08-24 06:15 被阅读32次

    卷九(二五) 【原书卷九·八六】

    王阮亭尚书未遇时,受知于先达某;故诗集卷首,即录其所赠五古一篇,用“萧豪”韵。穆堂未遇时,受知于阮亭;故哭阮亭五古一篇,亦用“萧豪”韵。姜西溟《哭徐健庵司寇》诗,用张文昌《哭昌黎》韵,想见古人声应气求,后先推挽之盛。

    王士祯,(1634年-1711年),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谥文简。山东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清初杰出的诗人、文学家。

    萧豪,指“平水韵”当中的两个韵部。平声二萧、四豪。因为古风可以转韵,故一首古风诗通常会押几个韵部。

    李绂(fú),(1675年—1750年),字巨来,号穆堂,江西临川荣山镇人,清代著名政治家、理学家、诗文家。

    姜宸英,(1628年—1699年),字西溟,号湛园,又号苇间,浙江慈溪人。明末清初书法家、史学家。康熙二十六年(1697)探花,授编修,年已七十。初以布衣荐修明史,与朱彝尊、严绳孙称“三布衣”。山水笔墨遒劲,气味幽雅。楷法虞、褚、欧阳,以小楷为第一,七十岁后作小楷颇精,与笪重光、汪士鉴、何焯并称为康熙四家。为清代帖学的代表人物。兼精鉴,名重一时。家藏兰亭石刻,至今扬本称姜氏兰亭。著有《西溟全集》、《湛园题跋》。

    徐乾学,(1631—1694年),字原一、幼慧,号健庵、玉峰先生。清代大臣、学者、藏书家。江苏昆山人,清初大儒顾炎武外甥,与弟元文、秉义皆官贵文名,人称“昆山三徐”。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编修,先后担任日讲起居注官、《明史》总裁官、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升左都御史、刑部尚书。曾主持编修《明史》、《大清一统志》、《读礼通考》等书籍,著《憺园文集》三十六卷。家有藏书楼“传是楼”,乃中国藏书史上著名的藏书楼。

    张籍,(约766年—约830年),字文昌,唐代诗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汉族,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为韩愈大弟子,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代表作有《秋思》、《节妇吟》、《野老歌》等。

    声应气求,汉语成语,意思是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比喻志趣相投的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出自《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出而万物睹。”

    推挽,亦作“推輓”。释义:1、前牵后推,使物体向前。后泛指搬运,运输。出自《左传·襄公十四年》:“夫二子者,或輓之,或推之,欲无入,得乎?” 明沉德符 《野获编·工部·京师营造》:“问之,乃车头洪仁别业也,本推輓长夫,不十年即至此。”2、引荐,荐举。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於穷裔。”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五三:“自李东阳主持文场以后,奖掖后进,推挽才秀,一时出其门者甚众。”

    本人翻译:

    (略)

    真老实人言:

    门生故吏,声应气求,后先推挽,人之常情,也理所应当。但是以作诗同韵来证明“古人声应气求,后先推挽之盛”,似乎有点牵强了。毕竟同韵之诗,未必表达的是同一主题。关于作诗选韵,有点不成熟的看法。倘若是自主写诗,我觉得,应该根据诗的总体格调来确定韵部。如欢快喜庆的主题,则多选音节清亮、高亢的韵部,以便诵读时渲染气氛、感染他人。而哀怨缠绵的主题,则多选音节清幽、低回的韵部,以便诵读时声慢入静、幽远思怀。至于限韵、步韵等,则作诗者无法选韵,只能依韵构思,在划定的圈子里争奇斗巧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硬读《随园诗话》(31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wqfe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