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作者: 春天的约会 | 来源:发表于2017-04-30 13:14 被阅读119次

    花了一个礼拜的时间,第一次阅读《非暴力沟通》。

    这本书全篇讲述的是非暴力沟通的几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事实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少或几乎都不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来说话。

    对孩子我们习惯于这么说:“你再这样,我就要惩罚你啦!”“你为什么就不能听话一点呢”“你怎么这么调皮呢”

    对伴侣、家人我们经常这么说“我怎么想的,还用说吗?”、“你不会自己看?”、“你应该知道我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你为什么老爱管闲事呢?”

    同事之间我们是这样沟通的“这个方案看上去不合适,你再琢磨一下”、“这个人只会鸡蛋里挑骨头”、“为什么你们就做不出我想要的文案呢”

    等等。以上这些言语,在作者看来都是“暴力的语言”。

    事实也是,我们听到这样的话语总是容易反抗,或者拒绝接受以此来保护自己。甚至,我们都看不到自己的行为其实是在进行自我保护。

    我们习惯了指责,习惯了隐藏自己的感受,甚至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感受。我们不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所以,就谈不上提需求,更谈不上给出合理的请求了。在《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之前,我就是一个迷失在暴力语言中被情绪和原始欲望牵着走的梦游者。不清楚听到一句话时自己的感受,不明白情绪背后实际上潜藏着需求,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有时候明白需求却不敢说,害怕被取笑或者害怕被拒绝,不敢袒露真实的自己)更不知道要如何表达自己的请求。

    结果是很明显的,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我习惯性的用威胁这一招来解决问题。“如果你不怎么样,我就要怎么样”这是我常用的句式。在这之前,我甚至对这个句式是在威胁孩子全然不知。现在,我已经尝到了自己种下的果实,儿子也开始用这样的句式来威胁我“如果你这么做,你会没儿子的!”他比我还能戳到痛点。

    对待伴侣或家人,经常使用的是“你应该”好像对方就应该是我们肚子里的虫子(虫子应该也不会了解我们在想什么)能清楚的知道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的需求。结果就是,明明相爱的家人,经常拌嘴,吵架。就像刺猬,只能远远的看着对方的存在,爱着对方,就是不能拥抱在一起。

    同事之间我们也习惯于看见让我们不满意的地方,很少或从不告诉对方具体不满意在哪里,需要什么,明确告知对方我希望他怎么做。我们总是有本事把人搞得一团雾水,或者用情绪对抗。让宝贵的时间浪费在猜想对方意图上,浪费在情绪对抗的洪流中,浪费在莫名其妙的误解中。

    还好,《非暴力沟通》让我看清楚了这一切,至少让我有机会意识到问题产生的原因。

    “观察——安静下来倾听和感受自己听到对方的语言或者看到对方的行为。”不带任何评判的观察,这是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有难度的事情。

    “感受——体会自己的感受。”通常是情绪的一部分。害怕,担心,喜悦、恐惧、气愤等等。

    “需要——感受需要。需要背后隐含着我们的需求”看见需求需要我们袒露自己。这对咱们中国人来说,是有难度的,我们的文化和社会习俗一直教给我们的是,提需求是不好的,自私的表现。所以,我们总是很难把需求说出口。

    “请求——说出自己希望对方如何做”这里需要明确的提出要求,不是笼统的,是非常明确的,可执行的。

    我开始试着用它来尝试着和儿子沟通。

    早上7:00.儿子起床后坐在客厅玩玩具,我一边做早餐一边提醒他洗脸刷牙。

    “我不想刷牙”

    “不刷牙蛀虫会咬坏你的牙齿哦,那时候你就很难受了,好吃的东西也不能吃了”

    “我就不想刷牙”

    “等会时间不够了哦,去幼儿园迟到可尴尬了”

    “。。。。。。”

    早餐做好了,时间来到7:20。“吃早餐咯,刷牙、洗脸了吗?”

    “我不想洗,我要玩玩具”

    7:40要出门,看着儿子专心玩玩具,看都不开我一眼。气不打一块来。直接大声说:“给你两分钟,2分钟后还没洗脸刷牙,你的玩具就要没收了,以后你可别想玩玩具了!”

    孩子哭哭滴滴、扭扭捏捏的刷着牙,洗着脸。

    我们已经习惯了评判,习惯了快速做决定,以显示我们的高效。

    复盘这一过程,我发现,

    第一,我没有观察。远远的看到了儿子在玩玩具。并没有看到他在玩什么玩具,他是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下。

    第二,我也没表达感受。看到儿子玩玩具没有刷牙、洗脸我是什么心情?

    第三,我没有表达需求,我需要什么。

    最后,第一句我表达了请求,后面一直在解释为什么要刷牙,不刷的后果。

    当我试着耐心一点,方法没用对的时候,我还是抄近道的用上了威胁。“非暴力沟通”第一次以失败告终。

    事后,冷静下来换成“非暴力沟通方式”再进行了一次,面对孩子就是有这点好处,可以不断的在一个人身上做实验。

    我走到他身边,蹲下来。

    “宝贝,你在玩具,看来你很喜欢它,而且不希望玩玩具的时候被打扰是吗?”

    “是啊,这个玩具最好玩了!妈妈,你要玩一下吗?”

    “恩,看上去很不错,妈妈也很想玩。现在是刷牙、洗脸吃早餐的时间,我有点担心,如果我们现在没做这事,我们俩可能会迟到,另外不刷牙容易引发蛀虫,妈妈担心蛀虫会伤害你,我可不想这样的事情发生,你也不想长蛀牙,也不愿意迟到对吗”

    “恩,我不要长蛀牙,疼死了,还不能吃糖果”

    “恩。你说得对。妈妈妈妈也希望我的崽崽健康、快乐成长。做一个讲卫生,爱干净的乖崽崽,你也喜欢做这样的孩子对吧!”

    “现在,请你去刷牙、洗脸“

    “好吧”儿子愉快的洗脸刷牙了。

    我有点刻意的做法,在儿子这里竟然接受得这么愉快,自然。我相信孩子是检验一个方法正确与否,好用不好用的验金石。因为,他们是一张白纸,不比我们成人,有太多固有的成见和思维模式,而改变这种根深蒂固从小耳语目染的思维习惯是非常困难的。

    既然有这么好的方法,能不打不骂,好好说话就能让事情的效率更高,让沟通双方的心更贴近,让自己越来越生出温柔的力量。为什么还要拿着效率极低,有暴力成分,让沟通双方都不高兴,甚至手伤害的方式来面对对方呢!

    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在沟通过程中,不单单是针对自己,同时也需要把这种方法用于沟通对象。以第三者的身份来观察自己,观察他人,观察事件。然后回到事件和自己身上,感受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然后,跳出自身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感受对方的感受,需要。权衡之后找到需求的共同点提出明确的请求。我以为这是一种全局的观念和思维模式。终于能明白为什么有的人就是说话好听、办事效率高,受欢迎了。因为,人家的操作系统是更高层次的,是上帝的视角呀!

    暗暗下决心,不管多难,我都要坚持使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毕竟,这是成长,突破自我,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必经之路。我渴望见到那个更好的自己,坚信她在不远处等我。

    感谢《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写了这本书,为我扒开云雾,见到情绪背后的需求,见到什么是文明的沟通方式。一次阅读就以受益匪浅,我明白,更大的收获需要我不断的实践这个原则,直至它与我的思维模式融入一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wqx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