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一年中阖家团圆的日子,很美好,但对于阿汤练习者而言,就有点纠结,很多练习者会由于各种原因在春节期间中断练习。
我还好,本身琐事不多,规律练习能基本保持,就是要从教室练习回归到居家练习,因为瑜伽馆休息七天。
在家练习的七天,我经历了身体感受的起起落落,当我终于适应了屋里温度和环境的时候,眼看瑜伽馆开业了,我又蠢蠢欲动想去教室练习了,毕竟那里有30度的暖风,想想就让人心生向往。
李老师还没回来,依旧是助教老师代课,离我家10公里的馆还要等半个月再开mysore课,我只能去距离我家25公里外的地方练习。
即使路途遥远,一想到练习中被暖风滋养着,我瞬间觉得路程远对我不是个事儿,无非就是早起5分钟,早上的冥想练习减少10分钟,这都是调整一番就可以克服的困难。
大年初八,当我踏进教室时,发现里面有4-5个练习者,很安静,大家都在做着自己的练习。
每到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我难免会先巡视一下,感受一番。那个教室比我平时去的教室要小,形状不太规则,四周拉着窗帘,在窗帘下方还塞着各种毛巾,看来屋里应该会有小风,我便选择了靠前的位置练起来,想离后面的大门远一些。
教室里有现成的瑜伽垫,应该是青蛙垫,但我不确定是不是他家最著名的传奇系列。一开始的练习都还好,手上和脚下能比较扎实,但到了坐立体式,我就有点不淡定了。
期间有很多vinyasa,我都会跳着完成,也有很多上犬,都要用手撑地,我隐隐觉得手心会冒汗,然后跟垫子的接触就不是那么无缝连接了。
这种感受在推轮式时异常明显,讲真,我有点担心推起轮式时手下会滑。可当时无解,没有其他垫子可用,我的小毛巾太小,也使不上,只好硬着头皮往前冲。
就这样小心翼翼地推完轮式后,我很满意,因为手心真的会出汗,而我在尽量打开自己身体的同时,又没太过分,让自己滑倒,真心不容易。然后,我心里也会默默念道,要是今后再来练习,必须要带自己的橡胶垫。
其实,乍一回到教室练习,我有点不适应,就是注意力会不自觉地向外看,被身边各种练习者所吸引。
比如我刚做拜日式A时,后面小姐姐的坐立体式就要结束了。我在下犬式里保持呼吸时,就会看到她的vinyasa,咦,我怎么听不到她的呼吸,然后她的上犬和下犬做得好快,就过去了,有跟呼吸配合吗?这样的念头,忽然会冒出来,浮现在我脑海中。
每当这时,我就会提醒自己,为啥要看别人,我该好好练自己的,尽量用数呼吸的方式让自己更多向内关注。我真的是费了好大的力气,差不多拜日式B快做完了,才感受到一点点注意力内收。
但这种内收并不稳定,在后来随时都有破功的危险。我会一不小心听到前方姐姐在练习中打嗝,忍不住联想到自己偶尔也会打嗝,但不像她那么频繁;一会儿,又传来斜前方一位大哥急促的呼吸声,我好想抬头看看他到底在做哪个体式,怎么呼吸能那么急促。
可是理智告诉我,我不能抬头,我要在继续专注于自己的练习。
不过,每每遇到对我有点难度的体式,我的注意力就会不自觉地回收,比如做到反台式,助教老师会来抬高我的臀部,我依旧会纳闷,若是没有老师的辅助,我根本抬不高,到底该用身体哪个部位用力?
做到马里奇C和D,我会小心谨慎地呼吸,实在对自己的身体没把握,不确定是否能如往常般轻松绑上。事实证明,在温暖的教室练习,身体打开的程度好很多,这些体式还是我熟悉的好朋友。
可到了睡龟式,就没那么友好了。我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尽量把肩膀塞到肩膀下方,双手也只是手指尖费劲地拉着,不像之前能比较舒适的抓手。
但是,在助教老师的帮忙下,就感觉她也没怎么用力把我的肩膀继续往下塞,但我胳膊的空间就有了,两只手神奇般地紧紧扣在一起,实在搞不懂,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轮到头倒立,助教老师帮我找了靠墙的位置,我小心翼翼地一步步进行,一共做了2遍,自我感觉身体的位置还行。
之后,老师告诉我第一遍可以,第二遍身体有点歪,可能是没劲了。我回忆了一下,没力气是一个原因,还有个原因是靠墙练习时,挨着窗户近,就算有窗帘,也有丝丝凉风吹来,分分钟穿透我的后背,导致我在练习时心里一直犯嘀咕。
尽管休息时,平躺在地上,能透过毯子感受到地暖的温度,但之后一系列的凉风,让我对在这间教室练习充满了怀疑。
彻底结束练习后,走出教室就会迎来刺骨的寒风,没有一丝暖意,外加穿着袜子踩在冰凉的地板上,我有点担心会不会有寒气透过脚心直接逼进身体。
我计划靠冲个热水澡给自己暖暖,洗的过程很温暖,洗完就又吹风了,因为浴室大门敞开着,其他练习者和工作人员都没有意识主动关门。哎,我只好自认倒霉。
我不太喜欢吹风,特别是练习过程中和结束后,总觉得自己的小身子板难以抵挡这凛冽的寒风,容易感冒。本来心心念念回归教室练习,看来又要搁置了,谁让我那么弱不禁风呢?
我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就算我一时回不去教室练习,我还可以在家把汤继续熬起来。不然,等到李老师回来后,我就真的是无言以对了。
网友评论